年僅1歲!華南年齡最小患者成功心臟移植

2020-12-24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吳梅芬圖/醫院提供

「感謝心臟捐獻者和醫護人員,讓我的孩子有了新的生命!我已經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希望將生命的希望傳遞下去。」當1歲的兒子小波(化名)從待了1個月的重症監護室轉到普通病房,劉先生熱淚盈眶地說。

1歲小患兒需緊急心臟移植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在華夏大地上肆虐,醫療行業滿負荷運轉。對於生活在深圳的劉先生一家而言,除了對疫情的擔心,更多的是對自己1歲的兒子小波身體健康狀態的擔憂。小波在3月齡就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病情進展迅速,性命危在旦夕。

擴張型心肌病(DCM)是一類異質性心肌病,是導致慢性心衰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嚴重時可並發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5年生存率僅有50%,10年生存率約25%,而心臟移植是目前唯一已確立的外科治療方法。

劉先生一家輾轉打聽,從深圳到北京,春節前甚至想到武漢去做手術。在病友群家長的推薦下,最終劉先生來到了廣東省人民醫院求醫。

年僅1歲的小波,是華南年齡最小的成功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移植團隊心外科成人二區主任黃勁松介紹:「目前全國成功的最小體重的移植兒是5.2kg,3個月的嬰兒,是在2015年實施的手術。小波來就診時,因為病情的影響,生長發育較同齡人群而言嚴重遲緩。

正常1歲男童平均體重是10kg左右,而他的體重僅有6.5kg,餵養困難,病情很重,移植手術的實施刻不容緩,再拖延下去,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

「此前也有醫生跟我說,年齡太小,很難找到供體,移植手術難度大。」劉先生對記者說,「所以當時黃勁松主任讓我去登記預約心臟供體時,我在7樓等待預約,心裡突然就想,孩子可能是有機會了!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嬰幼兒心臟捐獻比大熊貓還稀有

雖然醫院目前心臟移植手術已經很成熟,術後生存率也很高,但是嬰幼兒的心臟移植手術難度,比成人心臟移植手術的難度大很多。

團隊成員吳敏醫生介紹,一方面是供心來源極其受限,大部分是成年心臟,嬰幼兒的心臟捐獻比大熊貓還要稀有。

「我們既往曾有3個等待心臟移植的兒童病人,都是因為等不到供心而死亡。而這個患兒不到1歲,體重不到6.5kg,能與之匹配的供心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受疫情影響,也增加了供心獲取的難度。」

登記預約供體8天後,2月29日晚上7點半,心外科心臟移植團隊的吳怡錦接到通知:根據CORTS分配信息,有一個血型相合的3歲兒童要捐獻心臟。

經過仔細評估並且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捐獻者的心臟功能良好,結構正常,可以進行移植手術。

此時留下的時間非常緊張,但醫院團隊還是連夜緊急安排術前準備。第二天一早6點,取心與救心,兩邊手術幾乎同時開始,儘量讓銜接「零時差」。

多學科聯合完成高難度手術

但在手術室,醫生們面臨著另一大難題。移植團隊的麥明傑介紹:「正常人的心臟大小就跟他的拳頭大小一般。捐獻者是一個3歲將近4歲的兒童,體重有15kg,但是接受移植的患兒只有不到7kg,體重只有捐獻者體重的一半。會不會沒有足夠大的心包腔可以放置這個供心呢?」

黃勁松表示,因為擴張型心肌病,小波的心包腔本身就偏大,有一些可操作的空間。嬰幼兒的心臟體積小,操作過程極其精細,所選用的縫線、放大鏡等手術器械都比成人手術所用的要精細得多。

但是,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曾成功為體重只有1.09公斤的超早產兒開展心臟手術,而且在嬰幼兒、低體重兒的心臟手術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

3月1日,一支包括移植團隊、麻醉、體外循環等多學科合作的隊伍,由廣東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陳寄梅主任帶領下,嚴陣以待,通力合作。

經過近6個小時,這臺難度係數極高的華南地區最小年齡、最低體重心臟移植手術,終於成功完成。

順利進行心臟移植後的小波被送回ICU,繼續術後的監護、抗排斥治療、抗感染治療、營養支持治療。術後當晚,就清醒了。很快,小波已經順利拔除氣管插管。

多學科聯合,成功完成高難度手術

術後30天轉出ICU

「移植手術的成功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移植團隊的吳怡錦介紹,「接下來,患兒還要面對著排斥反應、感染的可能性、營養發育等諸多問題。」

移植術後病人因為免疫力低下,很容易感染。但是疫情期間,醫療用品極其緊缺,為了節約口罩、帽子和隔離衣,看護小波的護士都主動延長工作時間,進入了那扇玻璃門後都不輕易出來,為了少上廁所,工作期間都不出來喝水。

由於疫情期廣東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ICU暫不允許家屬探視,醫護人員每日通過電話連線、錄製視頻、拍攝照片與家屬溝通病情,以緩解家屬的焦慮。

術後1個月,經過心外ICU的醫護團隊悉心照料,小波在經歷痰多、反覆肺不張、腹脹、消化不良等諸多小插曲後,從ICU轉入普通病房。

心外科小兒ICU吳嵐護士長表示,現在小波體重增加了1.5kg,都能不用扶著可以自己坐了,見人還會笑呢!看著他水靈的大眼睛,純真的笑臉,之前付出的努力都值得!

先心病儘早診斷儘早幹預效果更好

省醫心研所所長、心外科主任陳寄梅介紹,目前省醫每年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量在2500例左右,死亡率在1%以下。在先心病治療方面,已進入到世界先進的水平。但對於先心病,及早診斷及早幹預,甚至在嬰幼兒期、胎兒期,進行幹預,能夠得到更好的救治效果。

「省醫的器官移植尤其是心臟移植手術,規模目前已是全國前三。」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餘學清表示,疫情期間,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多個優秀學科的醫生還支援湖北與廣東省內新冠肺炎重症救治。

隨著復工復產,目前省醫的門診住院量已經達到60%-70%,接下來將繼續嚴格做好院感防控,履行醫院醫生的職責,盡最大努力保護病人的健康。(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崔文燦審籤 |張德鋼實習生 | 梁曉靜

相關焦點

  • 華南唯一!國家心臟移植醫師培訓基地落戶省醫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吳梅芬全國首例ABO血型不相同且不相容的跨血型心臟移植、挑戰世界極限級的全國最大供受體體重差心臟移植(供體心臟比受體心臟大7.5倍),順便刷新了自己保持的廣東省最小年齡和公斤體重的心臟移植紀錄
  • 醫學史上的11月20日:世界首例人造心臟移植手術獲得成功
    歷史上的今天即1995年11月20日,牛津大學團隊為一名64歲男子成功完成了人造心臟移植手術。這名男子是一名退休的電影製片人,由於年齡問題,這位患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已經無法接受器官移植手術。此前,主治醫師已經宣布他最多存活6個月。 心臟移植曾經且一直是醫學外科手術皇冠上的寶石。
  • 8歲女孩接受心臟移植:「我長大了想當像楊醫生一樣厲害的心臟科...
    今年8歲的女孩彤彤(化名),因為擴張性心肌病導致的終末期心力衰竭,在一周內經歷了兩次生死搶救。 而在11月11日這天,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的心臟移植專家團隊,通過手術使她重啟了美麗人生。 女孩遭遇不幸:7歲查出擴心病,8歲病情進展到晚期 「有表演天賦,情商高。」
  • 第一顆人類心臟被移植的那天
    The day the first human heart was transplanted第一顆人類心臟被移植的那天——二級心臟There was a terrible car accident in Cape Town on December 2, 1967.
  • 科技日曆 | 人類第一次成功使用機械心臟,一位41歲的鋼鐵工人靠它...
    靠機械心臟生存下來,沒有自己的心跳也能活著——這樣的故事在68年前的今天已然成為現實。第一個幸運獲得這個機會的,是一位美國的41歲的鋼鐵工人皮特·迪林。這是人類首次將機械心臟成功地安裝在患者身上。1952年3月8日當天,美國賓夕法尼亞醫院在費城宣布了這一消息。
  • 人類第一次成功使用機械心臟,一位41歲的鋼鐵工人靠它活了下來
    靠機械心臟生存下來,沒有自己的心跳也能活著——這樣的故事在68年前的今天已然成為現實。第一個幸運獲得這個機會的,是一位美國的41歲的鋼鐵工人皮特·迪林。這是人類首次將機械心臟成功地安裝在患者身上。1952年3月8日當天,美國賓夕法尼亞醫院在費城宣布了這一消息。
  • 1小時按壓心臟7000餘次,與死神「賽跑」成功挽救64歲心梗患者
    近日,一位64歲的老人突發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生死一線間!危急時刻,西安大興醫院心血管內科和重症醫學科(ICU)通力合作,與時間賽跑,7名醫護人員接力對患者進行心臟按壓,在歷經1小時7000餘次的按壓後,患者終於恢復了自主心跳。12月5日9時許,患者突發心梗,面色蒼白、意識模糊。西安大興醫院急救120接到患者後,立刻報告醫院胸痛中心,緊急將病人送入了導管室。
  • 百萬粉絲時尚博主在飛機上心臟驟停離世,年僅27歲
    百萬粉絲時尚博主在飛機上心臟驟停離世,年僅27歲 2021-01-10 13: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36歲心臟「報廢」,上天卻賞了我一顆「人工心」
    嚴重心衰(心力衰竭)的人如果沒錢(或者等不到合適的供體)做心臟移植,是不是就得等死?未必!年僅36歲的武漢人王先生可能是最幸運的人之一心臟幾乎「報廢」的他沒有「換心」,而是在深圳裝上了華南地區第一顆全球領先的「人工心臟」。
  • 華南地區首例成功兒童肝移植病例,17年後再移植,期盼奇蹟再現
    「蘇章程是我國華南地區首例成功兒童肝移植案例,我中心肝移植團隊於2003年7月為其完成肝移植手術,是全國目前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之一。當時手術成功,激勵了許多想為患兒做肝移植手術卻猶豫不決的家庭。這說明肝移植後的患兒是能夠重獲新生,重返社會生活的。」
  • 27歲「石肺」小夥兒換肺重獲自由呼吸!為湖北最年輕肺移植患者
    楚天都市報1月5日訊(記者 晏雯 通訊員 楊岑)27歲,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多麼美好的年齡。可對於年輕的竹安(化名)來說,正常呼吸都成為生命中最奢侈的事情。因為從事石材加工,工作條件差,粉塵濃度高,又沒做好個人防護,年紀輕輕的他罹患塵肺病多年。「我的新年願望就是,暢快呼吸、自由生活。」
  • 海醫二院移植團隊40小時完成10臺大器官移植
    經過評估及系統配型後,25日中午12點,海醫二院團隊開始實施一臺肝臟移植手術、兩臺腎移植手術。經過8個多小時的艱苦奮戰,一名肝移植患者及兩名多年透析的患者重獲新生。  在25日的手術還沒上臺時,移植團隊獲悉,又出現了兩例愛心捐獻者,並需要派醫生前往外省獲取肺臟。  26日凌晨4點開始器官獲取。
  • 心臟移植後性情大變? 醫生表示: 好像換了一個人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到了現在的醫學技術,甚至可以對人體進行心臟的移植都不算特別困難了。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在過去曾經有過心臟移植成功後的病人,在術後個人的性格,卻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最詭異的是,這些習慣和動作的來源恰恰就是這顆心臟原本的主人。
  • ECMO維持生命3個多月 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成功開始自主鍛鍊
    這是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團隊幫助肺移植患者進行體能鍛鍊的一個場景。54歲的劉強1月底被確診患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於2月11日接受ECMO治療。經治療後,劉強新冠肺炎逐步好轉,但是病毒導致他出現不可逆的廣泛肺間質纖維化,僅靠常規治療無法維繫生命,唯一活下來機會是肺移植。
  • 世界上首個自願做「換頭手術」的俄羅斯小夥,年僅33歲,結果成功了嗎?
    器官移植是一種手術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個體的器官移植到另一個個體,在醫學發達的今天,器官移植已經不罕見了,許多患者都依靠器官移植獲得了新生,也有許多人自願捐獻器官,希望給其他人帶來生的希望。器官移植的歷史還要從上世紀說起。
  • 浙大一院最小「換心人」終於可以做這...
    主刀醫生、浙大一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心臟移植中心主任馬量主任醫師激動地說,康康是浙大一院目前為止年齡最小的心臟移植患者,挽救他的生命是全體醫護人員的使命所在。主刀醫生馬量主任表示,得益於醫院國內一流的人體器官獲取組織隊伍和完善的器官捐獻網絡,很慶幸移植能夠及時開展,也非常感謝器官捐獻者的大愛。 作為浙大一院目前年齡最小的心臟移植患者,康康的手術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
  • 4月齡腦死亡男寶寶捐器官 四川年齡最小肝臟移植手術完成
    正是這顆來自同齡人的肝臟,移植到患有先天性膽管閉鎖的瀟瀟體內,給了他第二次生命。這是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嚴律南教授於2012年左右所做的西南地區年齡最小的、2月半齡嬰兒肝臟移植手術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的,四川省內受體年齡最小、體重最輕的肝臟移植手術。
  • 浙大一院最小「換心人」終於可以做這件...
    頭戴生日帽,手捧小牛公仔,來自紹興的康康(化名)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6號樓心臟大血管外科病房迎來了自己的12周歲生日,和他一起過生日的,除了陪伴在側的爸爸媽媽,還有前不久為他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將他從死亡線上搶回來的醫護人員。今天,浙大一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醫護人員為心臟移植小患者送去了蛋糕!「今天不僅是康康的生日,也意味著他歷經磨難後,生命全新重啟。」
  • 上海浦南醫院援青醫生成功救治心臟猝死老年患者
    日前,在上海浦南醫院心血管內科援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心痛中心」劉文龍醫師支持下,成功救治了一位曾二度患心室顫動、心臟停跳的老年男性患者,並又成功地為該名患者植入了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CD),從而杜絕與預防了患者再次發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此舉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 移植那些事:如何做好腦死亡患者的器官管理?最新指南告訴你!
    2020年4月6日,加拿大血液服務中心(Canadian Blood Services)更新了2006年由加拿大器官捐獻與移植協會(Canadian Council for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提出的器官移植供者管理實踐指南,旨在從確認患者腦死亡到外科移植團隊介入這段時間內更好地保存待移植器官的功能,供從事成人及兒童器官移植的醫務工作者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