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趙薇發起並監製的國內首檔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目前已經更新到第二個單元《許願》。
該劇根據英國BBC出品的為女性權益發聲的獨白劇《她說:女性人生瞬間》進行改編,
旨在為當代女性所面臨的困境發聲,一共八集,每集獨立成單元,展現出八個不同的主題。
第二個單元《許願》聚焦原生家庭傷痛,由楊紫出演。
1
在傷痛中長大的女兒
深夜。
一個女孩坐到書桌前,架好手機,簡單地整理了頭髮,深吸一口氣,打開了手機錄像。
面對著手機鏡頭,她開始向不在面前的母親,訴說多年來深埋心底的隱痛。
這個女孩正是本單元的主人公,小雨。
這天晚上正是她26歲生日的前夜。
她選擇在這個夜晚向母親訴說這些話是因為,她的母親在26歲那年生下了她。
小雨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中。
她的父親在母親懷孕期間出軌,導致了父母婚姻的破裂,
而這也是造成她前半生壓抑痛苦的根源。
她從小在母親令人窒息的愛下長大。
幼年時見證著母親瘋魔般地報復父親,還險些被母親拉著喝農藥同歸於盡。
成長過程中,母親無孔不入地監控操縱著她,不準她戀愛,不準她與爺爺奶奶見面。
寫日記會被偷看,學校裡最好的朋友也是母親派來監視她的眼線,
故意選擇外地的大學也無法擺脫母親的電話轟炸。
在母親的高壓監控下,她沒有朋友,沒有快樂,難過時也只能躲起來默默哭泣。
好不容易遇到一個能夠包容理解她的苦痛的愛人,也被母親拆散了。
自此她變得愈發膽小自卑,完全喪失了愛人的能力,再也不敢去愛。
對於母親她是埋怨想要逃離的,但善良的她又能感知理解母親的痛,
因此她無法徹底與母親割裂,這也造成了了她更深切的痛苦糾結。
提起父親,小雨的口吻是歉疚且悔恨的。
她始終覺得她欠已經因病去世的父親一個擁抱,後悔十二年前父女相見時自己選擇冷漠走開。
她渴望擁有父愛,卻因為體諒母親的怨懟,給自己留下了無法挽回的遺憾。
小雨真正念念不忘的,不是那個面目模糊的父親,而是在她成長過程中缺位的父愛。
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她,渴望擁有一個「父母雙全」的完整家庭,嚮往著她從未擁有過的家庭溫暖。
想要殺死自己、寧願從未出生,大概每一個飽嘗原生家庭帶來的苦痛的孩子都產生過這種想法。
在小雨的身上,可以看到無數經歷著原生家庭傷痛的孩子的縮影,
他們被來自至親的傷害,打擊得遍體鱗傷,渴望逃離,卻難以掙脫原生家庭的枷鎖。
2
走不出陰影的母親
母親在這個故事裡,既是可恨的加害者,也是可憐的受害者。
在小雨的控訴裡,她暴力、多疑、神經質、專橫,是造成孩子人生苦痛的來源。
站在上帝角度來看,母親無疑是個應該被譴責、令人厭惡的瘋女人。
但若是代入母親的視角,與之共情,觀感則會發生改變。
社會輿論總是強加給「母親」這個形象太多的責任。
仿佛成了母親後,便只能為孩子為家庭奉獻,不該擁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但一個女人在作為母親之前,她首先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
她也擁有悲傷、憤怒、痛苦的權利,不能因為她成了母親,就要求她抹除自己作為人的情緒。
丈夫孕期出軌才是造成一切悲劇的源頭。
女性在懷孕期間本身就要承受來自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
在此期間遭遇丈夫的出軌,其受到的傷害是難以估計無法量化的。
小雨的母親是整個故事裡最初的受害者,她是因無法走出痛苦的陰霾而崩潰歇斯底裡,
最終成了女兒人生中的加害者。
因為背叛者的錯誤遷怒無辜的孩子,當然不對,但她在折磨他人的同時,也在折磨著自己。
3
直擊痛點
現實中,像小雨和其母親般在痛苦悲傷的人生中泥足深陷不得解脫的女性不在少數。
但她們的痛苦卻很少被發現,她們的聲音也無人傾聽。
《聽見她說》的出現,則是對社會整體緘默氛圍的一次打破。
在這一集短短的二十幾分鐘裡,小雨從隱忍平靜到哽咽痛哭,臺詞直擊痛點,催人淚下。
戲中人在向母親傾訴自己的痛苦,主創團隊則是在藉此向外界,直白地展現女性所面臨的困境。
不作掩飾的痛,才能戳中人們心中那根弦,與陷在困境中的人生出共鳴。
故事的最後,小雨點燃蠟燭,許下了她的生日願望。
她希望:母親能夠愛她自己。
母親在愛孩子之前,更應該愛自己,丟棄獨立人格全身心的奉獻,
對於給予和被給予的雙方,都是沉重的負擔。
這對母女最需要的是溝通與理解,尊重與包容。
當悲劇已經發生時,站在道德至高點上的批判譴責不僅不能改變現狀,反而會加深當事者痛苦的程度。
對於母親這一類人,她們需要的是消化平復悲傷的時間,
而非「為母則剛」這種催促綁架她們快速成為承擔者的論調。
深受原生家庭苦痛侵擾的孩子們,需要的則是親人的尊重與理解。
原生家庭不幸造成的傷痛很有可能伴隨人一生,唯有家庭的愛與溫暖才能治癒。
願每一個遭受著同樣痛苦的人,都能掙脫傷痛的藩籬,擁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