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 杜 鵬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分會秘書長 楊 萍
本報記者 高 陽 □本報駐日本、美國特約記者 李 珍 張東秀
一提到玩具,人們就會想到那是小孩子的最愛,跟老人似乎沾不上邊。但「愛玩之心,人皆有之」,況且老人玩玩具除了娛樂,還能從各方面鍛鍊腦力、心力和體力,益處良多。但近日,記者走訪發現,琳琅滿目的玩具,幾乎都是為兒童設計的,專門針對老人的玩具極少,甚至連老人自己都沒意識到,玩具對他們意味著什麼。
中國的老人玩具市場一片空白
中國老人都在玩什麼?觀察公園一隅可見一斑。東面一隊廣場舞,西邊一波在晨練,南邊四五在唱歌,北邊三兩閒嘮嗑,少數帶著「玩具」來玩的老人。最常見的娛樂形式是下象棋、抖空竹、抽陀螺、彈樂器等單人文體活動。
退休老教師張宏達在北京市西城區老年大學擔任校長,他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雖然琴棋書畫等藝術活動豐富了老年生活,但不少老人對益智類玩具還是有需求的,尤其是器械性的玩具。他說:「女同誌喜歡手工編織、布藝穿繩等,男同誌喜歡擺弄器械零件,把玩手串、文玩之類的。這些物件成本並不低,但如果有專門的老人玩具,相信老人們也願意掏錢去買,只是很多老人見都沒見過。」
一位張先生說,他母親76歲,出現了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醫生診斷為認知障礙,未來有老年痴呆症風險,醫生建議可以讓她玩些益智玩具。但他很苦惱:「跑了幾家玩具城,問了很多朋友,都找不到專門的老年益智玩具,上網一搜全是兒童玩具,買了幾個,還被我媽訓了一頓,說我哄小孩兒玩呢。」
近年來,一些社會機構開始探索老年玩具開發,誠和敬旗下「樂智坊」就是其中之一。樂智坊團隊負責人羅珊珍說:「國內普遍認為玩具是兒童的專利,老人玩具市場幾乎一片空白,中國老人太缺玩具了。這讓我們在開發時也遇到不少困難,只能結合國際經驗,自己研發,進行本土化改造。」
相反,一些發達國家的老人,很早就有老人專屬的玩具了。日本是最盛行高齡玩具的國家,繪畫、拼圖、知識卡片、棋類、魔方等是老人的最愛。針對獨居老人,日本玩具公司開發出「智能機器狗」,不僅能和人類深度交談,且能隨時觀察記錄人的體溫、臉色等變化,若老人跌倒、暈倒等會立即撥通急救電話。針對認知障礙的老人,日本商家開發出「會給提示的」魔方等,這樣不會讓老人半天弄不齊一面顏色而氣餒放棄。
在美國,40%的玩具專為老人研發,積木系列、超大撲克牌等玩具及遊戲在美國極受歡迎,交流互動類玩具或遊戲也較受歡迎。老年中心和退休社區會不定期組織遊戲和手工活動,發放免費益智玩具,開展手工玩具大賽等。商家開發出許多有助於老人自己動手的產品,如自動穿針引線機、易操作的爐子等。據統計,超1/5的50歲以上美國人都在玩遊戲,包括認知遊戲、消消樂、連字遊戲等。
「玩玩具,可以增加老人的動手機會,益智健腦,延緩老化,還可以增加運動,促進疾病康復,改善身體的機能和狀況。況且,玩是人的天性,和晚輩一起玩玩具,和老夥伴一起打遊戲,可以增進溝通機會,拓寬朋友圈,滿足社交需求,排遣孤獨寂寞。」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分會秘書長楊萍說,老人退休後,生活和環境都發生很大變化,許多老人缺乏交流,如果長時間精神得不到寄託,很容易患抑鬱症、焦慮症,甚至老年痴呆症。大量研究表明,老年大腦依然保留一定的可塑性,特別是海馬區和嗅球區神經。通過特定的玩具或遊戲任務,就能夠激活這些對應腦區。美國醫學專家研究發現,50歲以前開始玩益智玩具的人,老年痴呆症的發病率只有普通人群的32%;一些具有輕度老年痴呆的患者玩益智玩具,也可以減緩甚至阻止病情的發展,少數病人還有一定程度的智力恢復。
老人的「玩心」被忽視
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杜鵬表示,目前適合老人的益智玩具在不斷增多,但相比龐大的需求遠遠不夠。根據中國疾病負擔報告,過去 11 年間,從死亡數變化來看,阿爾茨海默病增長了57.8%,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五。目前我國已有近1000萬老年痴呆患者,2050年將超過4000萬,對益智玩具的需求非常大。而中國老人玩具不足,源於各方面的忽視:
老人不知道。記者隨機詢問幾名老人:「您心中的老年玩具是什麼樣的?」幾乎沒有老人能夠回答。多數老人表示「沒見過」,但他們普遍希望「可以益智、有趣一些」。樂智坊社工程雅璐對此深有感觸:「老人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玩具,我們只能在互動中,收穫反饋,再不斷調整設計方案。」
家屬不關心。家屬給孩子買玩具是常事,但給父母買玩具的很少。很多老人也認為自己不需要,太幼稚,不好意思玩。只有少數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屬才想買老人玩具,但他們又買不到。
社會不關注。杜鵬說,人們常把喜歡玩樂的老人稱為「老玩童」,這種偏見讓老人在娛樂方面的需求總被忽視,不利於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氛圍。
企業不投入。羅珊珍說,在企業的角度,老人玩具市場不如兒童玩具市場大、利潤高,且中國老人普遍節約,未必肯在玩具上花費太多,所以投入生產的積極性就不高。
人才不到位。杜鵬表示,國內老人玩具的設計視野不夠寬闊,不是太幼稚太簡單,就是太複雜不好玩。老人玩具不能完全參照兒童玩具設計,設計團隊應包括老年學、老年醫學、心理學、康復醫學、設計學等跨學科專業人才,目前顯然不夠。
維持和減緩智力衰退是主需求
楊萍說,不少人退休後,要麼覺得失去了生活目標,做什麼都沒興趣;要麼圍著兒孫轉,甘願做家庭保姆,不願意為「玩」多花心思。其實人要學會終身學習,不論多大年齡都要享受遊戲的樂趣。不難發現那些精神滿滿的,總是那些「愛玩」的老人。老人要學會培養自己的「玩心」,對於所有新事物,老人都該嘗試著玩一下。
目前,適合老人的玩具有繪畫、拼圖、知識卡片、棋類、魔方等,這些都是長期高人氣的產品。一些傳統玩具,如老人童年喜歡玩的鐵環、彈球、陀螺、空竹、風箏等都可以翻出來玩。年輕人的時尚玩具,比如遊戲電玩、數位相機、智慧機器人、航模、遙控車等,老人也可以玩。有些老人想節約費用,可以自己動手製作,比如鐵環、魯班鎖、木頭槍、風箏、柳笛等,既鍛鍊大腦,又能重拾童年的趣味。
杜鵬說,我國玩具產業發展很晚,對老年人的關注也是從老年用品,再到老年保健品,逐步過渡到精神層面,老年玩具近年來逐漸被關注。企業應該多做老年玩具市場相關調研,了解中國老人玩具需求。老人玩具核心目的在於滿足興趣,增強動腦動手能力。比如,建築模型、航模船模、考古遊戲、棋牌遊戲等,要結合老人興趣點,強調參與感和互動性。設計出來的老人玩具既能益智,又不至於沉迷,比如很多老人喜歡打麻將,雖有一定益智好處,但久坐不動,有沉迷和人際糾紛的可能就不好了,因此老人玩具本身競爭性不能太強。
樂智坊成員王道湍告訴記者,老年玩具具有不可替代性,並不能用文體娛樂活動替代。跳舞唱歌更多是一種生活方式,而精心設計過的玩具,鍛鍊強度和密集度更高,獲益也更明顯。此外,從認知心理學來講,兒童玩具是開發智力的,老人玩具則意在維持和減緩智力衰退。例如,兒童玩具難度不大,顏色鮮豔、花哨能刺激智力;但老人反感花哨,玩具的使用難度要更大,對身體精細運動要求更高。老人喜歡的玩具大多與過去的生活經歷有關,這與兒童截然不同。老人的經歷具有社會背景、時代特色和群體記憶,比如戰爭記憶、工作經歷等,這是老人玩具設計的重點,如拼圖,選用天安門廣場等有時代歷史意義的畫面,會比動畫卡通更適合老人。
專家們表示,雖然目前適合老人的玩具不多,但適合老人的玩法很多。即便宅在家裡,老人也可以讀書、品茶、織毛衣、養花草、寫大字、畫山水、學做菜、美化房間等,還可以上網、論壇發帖、玩微信、拍照分享微信朋友圈等。總之,老人要健康,就要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