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甘迺迪,是原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弟弟。在哥哥擔任總統期間,他是美國司法部長,也是哥哥的政治顧問。後來,哥哥約翰·甘迺迪在1963年遇刺身亡。1965年,羅伯特·甘迺迪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1968年,他參加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選。
1968年6月5日晚,美國洛杉磯國賓大酒店擁擠的舞廳內,剛剛贏下民主黨加利福利亞州總統候選人初選的羅伯特·甘迺迪,正在向他的支持者們發表講話:「感謝大家的支持,讓我們在芝加哥再下一城!謝謝!」
而後,甘迺迪和他的競選團隊走下講臺,準備進入隔壁房間參加新聞發布會。但大門外已經被聞訊趕來的各路記者圍得水洩不通。有人建議甘迺迪,為了避開酒店外的記者,可以從後面的通道出去。
這是一條十分悶熱,散發著難聞氣味的通道,而且光線也不大好。
甘迺迪的保鏢、前聯邦調查局特工人員比爾·巴裡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那條通道不是既定的路線,存在危險。但甘迺迪為了準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堅持從這條通道走過去。
在通道中,甘迺迪一邊快速前進,一邊和支持者們握手,還不失時機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可就在這時候,槍聲猛然響起來了。
在距離甘迺迪4英尺的地方,有一名瘦小的巴勒斯坦人,將黑洞洞的槍口瞄準了甘迺迪,並打出了手槍中的全部8發子彈。
甘迺迪的另一名保鏢、職業運動員雷夫·詹森拼死上前,打掉了兇手手中的左輪手槍。
但為時已晚,甘迺迪身中三槍,應聲倒下。現場一片混亂,大家都尖叫著、哭喊著四散逃逸。
刺客隨後被保鏢控制,現場記者也當即拍下了甘迺迪遇刺後的標誌性照片:在一條黑暗的小走廊裡,甘迺迪躺在冰冷潮溼的地板上,血流滿面。
隨後,甘迺迪被緊急送往醫院。醫生發現,一顆最為致命的子彈擊中了甘迺迪的頭部,彈片混著頭骨碎片,停留在他的顱內。其餘兩顆子彈從他的腋下射入,有一顆甚至穿過了他的身體。
醫生們竭盡全力,也沒能把甘迺迪救過來。
現場擒獲的兇手名叫希爾罕,是個巴勒斯坦極端分子,他在現場高喊著:「為了我的國家,我必須殺死他。」
警察從他的住處搜出一本筆記本,上面記載了一些奇怪的內容:「RFK(羅伯特·甘迺迪)必須被殺死,RFK必須在1968年6月5日之前被殺。」
一年後,希爾罕被判處死刑,但隨後又被改判為終身監禁。
不過,圍繞著甘迺迪的死,至今還有諸多謎團並未解開。
其一,致命的一槍是從甘迺迪背後射出的。
在甘迺迪遇刺身亡後,經過法醫的屍檢和彈道分析,警察們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射入甘迺迪頭部的致命子彈,並非來自他的身前,而是從他身後僅僅3英寸的距離射出的。
當時的希爾罕不但在甘迺迪的身前,而且距離他足足有4英尺遠。這說明,射中甘迺迪頭部的一槍,並非來自於希爾罕。
其二,現場發現至少有10個彈殼。
刺殺案件發生後,洛杉磯警察隨後封鎖了現場,但在美國聯邦調查局接手後發現,兇殺現場已被嚴重破壞。但調查人員還是在廢墟中找到了至少10個彈殼,而希爾罕的左輪手槍,總共才射出8個子彈。
種種跡象表明,現場至少還有另一名是兇手。而希爾罕的胡亂開槍,不過就是為了製造混亂,掩護真正的兇手完成刺殺任務而已。
那麼,刺殺甘迺迪的真兇究竟是誰呢?
2010年,英國作家彼得·伊文斯經過多年的研究,在他的新書《復仇女神》中提出,甘迺迪被刺的背後,有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影子。
他認為,希爾罕是被一位名叫威廉·布賴恩的中情局專家給催眠了。在甘迺迪被暗殺前,布萊恩至少控制和催眠了希爾罕3個月之久。
他的這一說法,也從一個側面得到證實。一個調查甘迺迪死因的洛杉磯警察爆料,在對希爾罕過去一年的行蹤進行調查時,發現有10到12周的空白期。不但警方無法得知希爾罕這段時間的去向,甚至他本人腦海裡都是一片空白,就像得了健忘症一樣。
更為詭異的是,這位中情局的催眠大師布萊恩,在1978年的時候,無緣無故地暴斃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個酒店裡,至今死因不明。
甘迺迪的死,之所以會扯上中情局,是因為中情局的人和甘迺迪總統的死不無關係。他們害怕一旦甘迺迪競選總統成功,會追究刺殺其哥哥甘迺迪總統的幕後真兇。
伊文斯還提出了另一種可能,幕後真兇是希臘船王亞裡斯多德·歐納西斯。之所以認定歐納西斯是背後主謀,主要基於兩點理由。
其一,因為甘迺迪曾經破壞了他在中東的一筆大生意,導致他血本無歸。
其二,歐納西斯一直在追求傑奎琳,而甘迺迪成了他和傑奎琳結婚的主要障礙。
因為正值甘迺迪競選總統的關鍵時期,如果傑奎琳嫁給歐納西斯,肯定會對甘迺迪家族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對甘迺迪的競選之路極為不利。因此,傑奎琳曾答應過甘迺迪,在1968年的總統大選結束前,她不會嫁給歐納西斯。
不料,這一舉動激怒了希臘船長,於是他一手導演了買兇殺人的好戲。而且,在甘迺迪遇刺的5個月後,也就是1968年10月,傑奎琳就嫁給了歐納西斯。
不過,迄今為止,美國政府似乎都沒有重新調查甘迺迪遇刺案的打算。反倒是在案發現場修建了一所學校,名字叫做甘迺迪社區學校。而希爾罕至今仍被羈押在監獄中,警方已駁回他的近20次假釋申請。
(參考資料:《復仇女神》《甘迺迪家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