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三國的朋友,沒人不熟悉「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孟獲是益州一帶的南蠻大王,手下有祝融、阿會喃、忙牙長、木鹿大王、金環三結等一眾大將,率領十萬蠻兵反叛蜀漢。諸葛亮為了解除後顧之憂,率軍南徵。他把孟獲活捉了七次,又釋放了七次,最後使孟獲心服口服,徹底的歸降。
這就是著名的「七擒七縱」的故事,其中尤其是「火燒藤甲兵」一段,讓很多讀者拍案叫絕,至今讀來都覺得回味無窮。
可是,以上這些都是小說中的描寫。我們不禁要問:歷史上是否真的發生過「諸葛亮七擒孟獲」這件事呢?假如發生過,又究竟發生在哪兒呢?
要說清這些,我們就需要先來了解一下孟獲這個人。
一、歷史上真實的孟獲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
建興三年春,亮率眾南徵。
建興三年,也就是公元225年。
這一年,劉備已經去世三年,而劉禪也已經做了三年的皇帝。這一年的春天,諸葛亮率軍從成都出發,開始了山水跋涉的南徵之旅。
在益州建寧(今雲南曲靖)一帶,有一個名叫雍闓的豪強掀起了一股叛亂。他勾結東吳,並殺害了當地太守,教唆當地百姓反叛蜀漢。
諸葛亮南徵的目的正是為此。
雍闓是個漢人,但在益州一帶居住的多為彝族百姓,雍闓對他們的號召力並不強。為了獲取這些人的支持,雍闓聯絡了當地彝族一個名叫孟獲的人共同起兵。
孟獲在彝族、漢族百姓中都有很強的威望,他加入了叛軍,果然有很多彝族百姓選擇跟從。於是,孟獲這才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漢晉春秋》中記載:
先主崩,獲隨雍闓反。蜀相諸葛亮親徵,百戰百捷。聞得有孟獲,向為本地的夷、漢所服,與之戰,擒之於盤東。亮納參軍馬謖策,赦孟獲以服南方。後南中平,獲隨亮歸成都,任御史中丞。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這段意思是說:諸葛亮之所以南徵,目的本來是為了平定雍闓之亂,到了當地之後才聽說有孟獲這個人。諸葛亮率軍擒拿了孟獲,並把它帶回了成都擔任御史中丞。從此之後,南方地區不敢再有任何反叛。
這說明,歷史上確實有孟獲這個人。但是,他和我們印象中的那個孟獲卻有很多不同之處。
歷史上真實的孟獲,根本不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那個坐擁10萬蠻兵的南蠻大王。他手下根本沒有會呼風喚雨的木鹿大王,也沒有會使飛刀的祝融夫人,更不可能有藤甲兵、白象兵等各種千奇百怪的兵種。
真實的孟獲,不過只是一個參加了叛軍,比較有威望的當地彝族小首領,如此而已。
羅貫中為了增強小說的精彩程度,同時襯託諸葛亮的用兵如神,所以故意誇大了孟獲的地位和軍事實力。
二、「七擒孟獲」的發生地點
既然孟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那諸葛亮「七擒孟獲」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呢?
或者說,諸葛亮南徵最遠到達了今天的哪裡呢?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這其中,「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八個字很關鍵,說的就是諸葛亮南徵之事。「渡瀘」是指渡過了瀘水,「深入不毛」則是指到達了一個叫「不毛」的地方。
瀘水,也就是金沙江的別名。這說明,諸葛亮當時跨過了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我國的西南邊陲,屬於長江的幹流源頭。從地圖看,假如從四川成都(諸葛亮南徵的起點)出發,一直向西南方向行進,跨越金沙江的話,就已經達到了雲南大理、保山、騰衝一帶。
也就是說,當時諸葛亮起碼到達了雲南大理、保山附近。可是,這是否意味著他僅僅止步於此呢?
其實不止。因為我們還有後半句可以參考,也就是「深入不毛」。
「不毛」是什麼意思?
按照《辭海》中的解釋。「不毛」就是不生長草木的地方,也就泛指荒涼的或未開闢的土地,和我們常說的「不毛之地」是一個意思。
可是,《出師表》中提到的「不毛」二字,卻並不是指「不毛之地」。按照歷史學家的考證,這裡的「不毛」實際上是「八莫」二字的諧音。
「八莫」又是哪裡?翻開地圖查找,從金沙江繼續往西南走,出了國境線,會進入緬甸境內。而在緬甸與中國交界的位置,就可以看到一個名叫「八莫」的地方。
諸葛亮所說的「深入不毛」,其實是指到達了緬甸的「八莫」。
有三點證據可以對此進行佐證:
首先,緬甸的英文名字叫做「Burma」,「緬甸人」的英語為「Burmese」。讀出來基本就是「不毛」兩字的發音。這說明,在古時候,「不毛」或者「八莫」,就是緬甸的代稱。
其次,經歷史學者探訪,在現在的緬甸八莫一帶,幾乎家家都還在供奉諸葛亮。說明諸葛亮的確曾經到達過這裡,並且用教化改變了當地的很多風俗。
第三,按照譚其驤先生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三國時期,益州的管轄範圍也包括了緬甸的八莫。換句話說,諸葛亮並非「出國用兵」,而仍然是在益州的疆域之內。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確切的結論:諸葛亮南徵是從成都向西南行軍,跨過了金沙江,並且最遠到達了今天緬甸的八莫地區。而這個地方,應當就是諸葛亮擒拿孟獲的位置。
三、諸葛亮真的把孟獲活捉了七次?
雖然諸葛亮抓住了孟獲,但是「七擒七縱」這件事卻未必是真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並沒有把孟獲活捉七次。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時間來不及。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整個南徵的起始時間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例如《諸葛亮傳》中就曾記:「建興三年春,亮率眾南徵」,說的是諸葛亮在建興三年(225年)的春天從成都出發,開始南徵。
然後,《出師表》中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說明諸葛亮在這一年的五月渡過了金沙江,到達了南徵的最遠位置,也就是緬甸的八莫。
《諸葛亮傳》中又記:「建興三年秋,南中悉平」,是指到了這年的秋天,南方的叛亂已經全部掃平。
《後主傳》又有記載:「建興三年十二月,亮還成都」。是說這一年的12月,諸葛亮南徵徹底結束,回到了成都。
可見,諸葛亮南徵只歷時一年的時間,從春天開始出發,一直到當年12月返回。其中,待在金沙江一帶的時間僅僅是從五月到秋天的八九月份,充其量也只有短短的三四個月的時間。
從成都到八莫,足足有900多公裡的距離,而且大多為崎嶇的山路。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即便是馬不停蹄的趕路,單程也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再加上期間還要平定雍闓叛亂,因此,諸葛亮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去七擒七縱孟獲。
所以說,七擒孟獲應當是一個後來虛構出來的故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結束語: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對「諸葛亮七擒孟獲」做一個總結:
1.歷史上的確有孟獲這個人,但是卻並不是一個坐擁10萬蠻兵的大王;
2.諸葛亮南徵的目標是雍闓,而非孟獲。叛亂的發起者是雍闓,孟獲僅僅是一個後來的參與者;
3.孟獲只被諸葛亮活捉了一次,「七擒七縱」是後來虛構的故事。孟獲被俘後,跟隨諸葛亮去了成都,還擔任了蜀國的御史中丞。
最後,我們不得不感慨一下,羅貫中為了把諸葛亮塑造成一個神人,真的是太煞費苦心了。他硬生生把一個配角般的孟獲強化成了一個擁兵十萬、統帥21洞洞主、權勢隻手遮天的南蠻大王。
而這一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襯託諸葛亮的用兵如神……
假如孟獲本人知道後世竟然把他描寫成這樣,不知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