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孟獲地盤南中的歷史沿革
孟獲的地盤就在南中。南中,為東漢末至西晉初,對今雲南省、貴州西部及四川西南部地區的總稱。東漢時,在該地區設永昌、益州、越嶲、牂牁四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底、二十年初,又以鍵為屬國為朱提郡。
西晉泰始七年(371年),置寧州(治今雲南晉寧縣東南),南中地區漸稱寧州。轄境約當今雲南大部和貴州、廣西小部分,其後東部擴大至貴州大部南中諸族分布大致與漢朝「西南夷」相似,而略有變化。西南夷地區是氐羌、濮越兩大族群薈萃之地。大體上,該地區的東部和南部,以濮越族群民族為主;西部和北部,以氐羌族群民族為主。
濮越族群自東南而上,氐羌族群自西北而下。據《史記·西南夷傳》所載,秦漢之際的「西南夷」,以農業為主的,有居於今貴州西部及雲南東部的夜郎、雲南中部地區的滇、西部的哀牢、四川西昌一帶的邛都;從事畜牧業的包括今雲南大理地區、四川會理西部金沙江兩岸的嶲、昆明;農牧兼營的有分布於今四川西北以及甘肅南部的徙、筰都、冉駹、白馬等。
居住在滇東南及川南的僰人屬氐羌族群(一說為濮越族群的一支)。以農業為主,手工業和畜牧業也較為發達,有聚居的村落,已進入早期奴隸制社會,是西南夷中較先進的族群。其分布範圍很廣,中心地區稱為僰中,在鍵為郡僰道(治今四川宜賓市西南安邊場)一帶,南部滇池地區,西北部氐人地區,西部邛筰地區都有僰人的足跡,故又有西僰、邛僰、氐僰、羌僰、滇僰之稱。秦以後,人聚居區已實行郡縣制度,加速了僰人與漢人的融合速度。西漢時,僰道和青衣的僰人逐漸向滇東北和滇西北遷徙,與原居住於雲南的僰人匯合,一般認為僰系白族先民。
二、孟獲為代表的南蠻
1、南中大姓
從東漢晚年黃巾起義(184年)至東晉初年桓溫伐蜀(347年)的一個半世紀中,在西南地區,是所謂「南中大姓」最活躍的時期。南中大姓,是著籍於南中諸郡縣的漢族移民擁有武裝的地方豪強。漢武帝時期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以後,派軍戍守,並大量屯田。
許多內地的死罪及奸豪減刑後被移徙到西南充實邊塞,落籍孳生。然後又募徙內地漢人定居邊境屯田自給,編組為軍,寓農於兵,以鞏固漢王朝對邊郡的統治。邊郡設有「郡兵」和「掌兵馬」的「長吏」。屯田戍守的軍隊以部、曲、屯的建制編組成,任命校尉、軍侯、屯遞相統率。這些軍事官吏長期任職,平時訓練,有事出兵,逐漸形成官僚集團。對主將有人身依附關係的部曲,日益變為主將的私屬,邊郡的軍事長官就這樣把自己統領的兵馬變為「家部曲」或「世掌部曲」。
南中各郡,東漢時隸屬益州刺史管轄,刺史和郡縣長雖由中央王朝直接任免,但郡縣僚佐則由郡縣長官闢用本地漢人充當。邊郡的刺史、太守是統治當地土著民族和移民群眾的官吏,他們或由儒科進階,或由郡吏入仕,在仕途中巧取豪奪,成為著籍南中之移民中的暴發戶、豪門世族。他們擁有既耕田又作戰的部曲武裝,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有強大勢力。
與王朝統治者相互利用,又互相爭奪,為郡邑當權派,並世代相承。因此,東漢末年,南中已出現了不少世為郡吏,並擁有部曲的所謂「南中大姓」或「方土大姓」。
這些方土大姓勢力盤根錯節,形成門閥政治。其與郡守、夷帥的關係也十分微妙,既相互利用,又不時發生矛盾衝突。當王朝、郡守式微時,大姓就領兵自豪,別有企圖當王朝、郡守勢強時,則依靠太守,成為支持太守統治的主要勢力。三國益州郡的雍閭、孟獲、爨習,朱提郡的朱褒、孟琰,永昌郡的呂凱,俞元縣的李恢等,都是從西漢以來進入雲南地區屯戍的漢族移民中發展起來的,經過世代定居,已逐漸「夷化」的漢族大姓。尤其是雍闓,「恩信著於南土」,為益州郡(三國蜀漢建興三年改為建寧郡)最大豪強,並視同夷人中的「耆帥」。
2、夷帥勢力
南中的主要居民是「夷人」,夷人與漢族移民毗鄰而居,關係密切。但由於封建王朝分而治之的政策影響,各成集團,受大姓統治的是駐屯戶,而夷人是受所謂夷帥的土長統治。當時戶籍有夷漢之分,土著夷戶由夷帥統領,外來漢戶則由大姓管轄。從地區而言,大姓勢力所能支配的範圍,僅是「夷」、漢雜居的一部分平壩區。而另一部分平壩區和大部分山區,則是「夷」族的聚居區,受漢族經濟文化影響較少,或基本上未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不同程度上各自保持著自己古老的民族傳統。
在原益州、越嶲、永昌、朱提、牂牁郡的大部分地區(即後來的建寧、晉寧、朱提、越嶲、平夷、雲南等郡和永昌郡北部的一部分平壩區和全部山區)的叟、昆明族中,牂牁、夜郎、興古郡內的部分僚、濮及永昌郡內的部分鳩僚和閩濮中,一方面是不同程度地受漢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尚未突破原始的部落界限,仍然處在閉關自守的小集團中,「無大王侯」。作為首領的「夷帥」或「耆老」,雖然能從本族人民中獲得較多的牛、馬、金、氈等並擁有一定數量奴隸,但大多還留有原始社會的痕跡,徘徊在奴隸社會的門檻上。尤其是散居在建寧郡南部邊境地區的「百濮」、永昌郡南邊的一部分閩濮、鳩僚,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不過,東漢末期以來,在靠近大姓統治範圍的一部分平壩之夷帥,隨著生產力一定程度的發展,手中聚斂的財物及擁有的奴隸急劇增加,軍事力量擴大,如越嶲郡叟帥高定元(又作高定)逐漸控制了該郡。至西晉末年,南中夷帥統治的區域,達「五十八部」。夷帥管轄本部夷民,但須聽命於太守,太守則通過夷帥統治夷人,並通過大姓控制夷帥。
夷帥、大姓、太守三者之間,既互相利用,又相互爭奪。大姓或靠太守來壓制夷師以謀取私利,擴充實力,或利用夷帥來對付太守,擴大地盤。並往往結成聯盟或姻家,如《華陽國志·南中志》云:「與夷為姓曰『遑耶』,諸姓為『自有耶』。世亂犯法,輒依之藏匿。或曰:有為官所法,夷或為報仇。與夷至厚者謂之『百世耶』,恩若骨肉,為其逋逃之藪。」
在利益一致的情況下,往往聯合行動,當利害衝突產生矛盾時,即分道揚鑣,甚至兵戎相見。
三、孟獲其人歷史存疑
關於「七縱七擒」孟獲故事,在西南傳播很廣。到底歷史上有無孟獲其人及七擒七縱之事,歷來說法不一。
孟獲一說是南中大姓,即漢族大姓移居南中,長期與夷人錯居雜處及互相通婚,已逐漸夷化者。一說為蠻王或夷人祖先。
有的學者則認為無孟獲此人,更無七擒七縱之事。其主要理由為陳壽《三國志》所載南中人物之抗蜀者有雍閭、高定(高定元)、朱褒等,而無孟獲。其實,在歷史上是有孟獲其人的。《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目錄》就有「建寧人士御史中丞孟獲」之記載。《太平御覽》卷322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說:
「諸葛亮至南中所向克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圖生致之,使觀於營陣之間而問之曰:『此軍如何?』曰:『不知虛實,是以致耳;知之,定易勝也。』亮乃縱使更戰,七縱七擒。」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劉宋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較詳:
「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陣之間,問曰:『此軍如何?』獲對曰:『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陣,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常璩《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也有所載。後來史書多有載之。羅貫中《三國演義》更大為鋪張,進行繪聲繪色的描寫。如第八十七回,「徵南寇丞相大興師,抗天兵蠻王初受執」;第八十八回,「渡瀘水再縛番王,識詐降三擒孟獲」;第八十九回,「武鄉侯四番用計,南蠻王五次遭擒」;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等。
清馮蘇《滇考·武鄉侯南徵》條且指出七擒地名及經過。依史載分析,確有孟獲其人,但七擒七縱卻不符合諸葛亮一貫謹慎用兵的策略和風格。實際上是諸葛亮平定越嶲,渡瀘水追擊,孟獲屢敗退,諸葛亮一方面在軍事上加以打擊,另一方面利用攻心戰術,使其誠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