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三國演義》的朋友,大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每讀到「秋風五丈原」孔明隕落之時,便不忍再讀下去,似乎1700多年前的諸葛亮之死,依然會另今天的我們傷心不已。
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神仙一般孔明。但是毫無疑問,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一介凡人,那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什麼要神化他呢?
四川西部的一些地方,很久以前就有扎白頭巾的習俗,一千多年來一直如此。據說,這種習俗是在為諸葛亮戴孝。
三國時期四川瀘州、宜賓一帶的長江被稱為瀘水,瀘水以南直至雲南和貴州的廣大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由於地處山區,交通和生產落後,因而被稱為「不毛之地」。
當年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以攻心為主,幫助少數民族學習漢人農耕技術等,促進了這個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民族親善政策使當地區人民深為感激,加上七擒孟獲的義舉,讓這個地區的少數民族終於誠心歸蜀,並對諸葛亮崇敬備至。
諸葛亮去世後,這個地區的少數民族為了悼念諸葛亮,就長期扎白頭巾以表感懷,並稱之為「諸葛巾」。後來這些少數民族逐漸遷往四川宜賓地區居住,與漢人日漸交往,他們扎白頭巾以懷念諸葛亮的風俗也漸漸為漢人所效法,於是這個風俗就在四川人中世代相傳了一千多年甚至到如今。
金庸大俠也在《笑傲江湖》裡面提到了這個事情——「史鏢頭聽話聲是川西人氏,轉頭張去,只見兩個漢子身穿青布長袍,將坐騎系在店前的大榕樹下,走進店來,向林平之等晃了一眼,便即大刺刺的坐下。這兩人頭上都纏了白布,一身青袍,似是斯文打扮,卻光著兩條腿兒,腳下赤足,穿著無耳麻鞋。史鏢頭知道川人都是如此裝束,頭上所纏白布,乃是當年諸葛亮逝世,川人為他戴孝,武侯遺愛甚深,是以千年之下,白布仍不去首。」
歷史上的諸葛丞相,不僅僅會用兵,更會治理國家,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普通人,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相當之高。但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不喜歡他,甚至有些懼怕他,因為諸葛亮的威望超過了自己的君主,這是皇帝老子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在成都有一座「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也是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及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武侯祠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然而去過的人都知道,那裡主要供奉的是蜀漢的先主劉備,諸葛亮是後來才「搬」進去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後,蜀漢臣民都想為其立廟,但是後主劉禪不答應,甚至不許大張旗鼓地祭奠。直到景耀六年,蜀漢即將亡國的時候,劉禪才同意建「武侯祠」。
最初的武侯祠和劉備廟並不在一起,但是其香火遠遠超過劉備廟,這讓後來的統治者開始不淡定了。於是,武侯祠幾經變遷,直到明朝洪武年間,才成為現在這種君臣合祀的格局。然而,老百姓依然把這個地方叫做「武侯祠」,卻忘了它真正的名字「漢昭烈廟」。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三國演義》會把諸葛亮神化了吧!因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為他肯為老百姓嘔心瀝血,所以人們才一直沒有忘記他,直至把他當成了神靈。
如果天地之間真的有一桿秤,諸葛亮無疑就是那個時代的定盤星,而1700多年以來,所有的老百姓,一起構成了沉甸甸的秤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