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來自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因為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成一個神機妙算、無所不知,時不時拿出幾個錦囊妙計就能輕易擊破百萬大軍的神仙一樣的人物,所以當大多數人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時,就完全否定了三國演義中神化的諸葛亮,這個理論叫:諸葛亮的厲害是三國演義神話出來的,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能力一流,軍事能力一般,而且還不懂得用人,一人獨攬大權,第一次北伐用馬謖的這樣的庸才是用為培養親信勢力,在軍事上諸葛亮毫無建樹,北伐沒有一場勝仗,沒有一次大功。
這就是某些人眼中的諸葛亮,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是如此嗎?也許陳壽在正史《三國志》中可以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陳壽為諸葛亮這個臣子單獨做了一傳,整本三國志中享受這個待遇的,只有蜀漢丞相諸葛亮與東吳丞相陸遜,除此之外,只有帝王或者君主才有資格獨立一傳,比如曹魏方面曹操、曹丕、曹睿三位帝王單列一傳,蜀漢方面先主劉備與後主劉禪單列一傳,而東吳方面只有吳主孫權單列一傳,換句話說,整個三國人物,陳壽認為:除了魏、蜀、吳三國正式君方之外,最突出的就是諸葛亮和陸遜,這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地位的認可。
陳壽除了記載諸葛亮生平事跡之外,在諸葛亮傳中,為諸葛亮整理了生前所有的著作、表文、書籍等資料,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隆中對》、《出師表》將來自陳壽的整理,這些千古名文之所以能保存下來,就是陳壽對諸葛亮生前的資料進行整理歸檔,並且為諸葛亮整理出生前的文章24篇,目錄在諸葛亮傳中。
要知道諸葛亮所效忠的蜀漢,是陳壽所代表晉朝的前身魏朝的敵人,但是陳壽能把諸葛亮生前的資料整理得如此清楚,足以見陳壽非常用心,是實事求是的,同時正是因為諸葛亮巨大的影響力,才促使陳壽這麼做,影響力來自諸葛亮的才能,那麼諸葛亮有哪些才能呢?
看看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評價就知道了: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陳壽用了一大段話從三個方面評價了諸葛亮,第一個方面是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比如安撫百姓,顯示威儀,制定官職,遵從制度,廣開門路,廣布公道,獎勵者時即使與諸葛亮有仇也會獎勵,處罰犯法者即使與諸葛亮私交很好也一定會處罰,這叫秉公執法。
陳壽評價諸葛亮的治國能力直接評價為「治之良才」,就是治國的良才,可以和管仲、蕭何這樣的名相相媲美,這個評價夠高了吧,整個中國歷史上有幾個管仲和蕭何,而諸葛亮能達到管仲和蕭何這樣的才能,也算得上歷史傑出了。
第二個方面是諸葛亮的為人。陳壽說諸葛亮死在國內,百姓都很敬畏並且愛戴他,蜀漢刑法雖然嚴厲但是沒有人埋怨,因為諸葛亮處事公正、依法辦事,沒有人有怨言,看看諸葛亮是如何對待政敵李嚴的,再看看司馬懿是如何對待政敵曹爽的,諸葛亮只是罷免了李嚴,李嚴還對諸葛亮抱有任用他的希望,因為李嚴知道,諸葛亮用人不論親疏,李嚴知道諸葛亮是唯一可以用他的人,所以,諸葛亮去世時,李嚴才知道,從此之後不會有人再用自己,於是也因病而去世,這就是諸葛亮的個人魅力。
第三個方面是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這應該是爭議最大的方面,陳壽評價諸葛亮治國能力的話是:諸葛亮連年發動戰爭,卻無法成就功業,所以說隨機應變這些軍事才能,大概不是他所擅長的!陳壽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是他所擅長的,而且還用了一個不太確定的詞語「大概」。
諸葛亮確實是連年北伐,確實沒有完成大業,這是必須是承認的,但是能夠率領弱勢兵力,數次攻打實力強勁的曹魏,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軍事能力,你再看看,整個三國還有幾個人能達到這種率領弱勢兵力攻打強國的例子?你要知道,在戰爭中能夠處於主動進攻的一方,一定是實力強大的一方, 如果你實力弱於對方,是無法發起進攻的。
諸葛亮所代表的蜀漢政權實力當然是弱於曹魏政權的,諸葛亮是用自己的才能加持,把自己才能變成蜀漢的軟實力,然後利用這種軟實力變為硬實力,發動對曹魏的主動軍事進攻,一個強國老是被弱國攻打,還只能防守,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其不容易,諸葛亮就是用自己的軍事才能來彌補。
如果要舉具體的事例也有,司馬懿一生在戰爭中輸給誰過,唯有諸葛亮,司馬懿一生是戰無不勝的,從來沒有敗績,只有輸給諸葛亮過,要知道司馬懿的背後所代表的是強大的曹魏,是絕對的實力,但是司馬懿只能防守,雖然防守也是一種策略,但這絕對是在主動進攻不能取勝的情況下採取的策略,因為司馬懿如果和諸葛亮率領同樣的兵力,進行一場實力相等的戰爭,那麼輸的只有司馬懿,能讓司馬懿這個天下梟雄折服的也只有諸葛亮了。
北伐是沒有成功,不是諸葛亮的能力不行,而是天下大勢曹魏與蜀漢的絕對實力對比所導致,北方的曹魏在諸葛亮北伐時是鐵板一塊,是統一的政權,上有明君,下有賢臣,整個國家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諸葛亮又如何能逆天行事打敗曹魏呢?北伐只是諸葛亮履行理想和承諾並維持國家穩定的一種手段,諸葛亮又何嘗不知道北伐不能成功呢?
所以,陳壽評價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話,是和諸葛亮的治國才能相比較的,因為諸葛亮的治國才能是100分,軍事才能是95分,所以陳壽用了一個大概的語氣詞,因為他並不確定,或者他想表達的並非自己的本意。
所以,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很高的,要理解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能斷章取義以那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而定論,而是要聯繫諸葛亮整個軍事生涯的成就來做評價,另外,諸葛亮可有軍事著作《便宜十六策》流傳於世,同時他是公認的軍事家,後世位居武廟十哲之一,與姜子牙、白起、韓信、李靖、李績、張良、孫武、吳起、樂毅這些著名軍事將領排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種軍事能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