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有什麼貢獻?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諸葛亮貢獻不多

2020-12-22 談古論金說歷史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而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書法家、作家和發明家。但如今,經歷了《三國演義》的洗禮,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面目變得模糊起來。偉人生來就不平凡,生活很艱辛,經常傷害自己的近親。雖然這是一個不科學的說法,但諸葛亮的生活已經夠艱難的了。

生於181年,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諸葛家族是一個地方士紳。諸葛亮的家庭非常富裕。諸葛亮的幾代祖先曾是朝廷的終身官員。然而,諸葛亮出生3年後,母親因病去世,5年後,當諸葛亮8歲時,父親又去世了。然而,諸葛亮和他的弟弟諸葛亮都來到了他的叔叔諸葛玄家。建安十六年。

然而,一直想養活自己的伯父諸葛玄卻因病去世了,諸葛玄視為己出,自學讀書寫字。諸葛玄的死使諸葛亮家族的生活變得艱難。畢竟,他的家庭沒有重要的收入來源。諸葛亮受不了父母、舅舅相繼去世的事實,於是回到山裡,與崔周平、徐舒同住一整天。諸葛亮畢生致力於治理蜀漢,進行政治革新,打擊強權勢力。

注重發展生產,官辦鹽鐵,擴大財力;諸葛亮聯合西南少數民族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訓練和教授武術,嚴肅軍紀,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諸葛亮執政之初,他大膽進行社會改革,嚴厲打擊專橫和非法的強大勢力。當時,支持劉備政權的法律認為諸葛亮的刑罰過於嚴厲,希望緩刑,放寬禁令。

然而,諸葛亮卻說劉璋是弱小的。他沒有提倡道德政府,但沒有懲罰。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它是諸葛亮為治理國家而制定的《蜀科》,頒布施行,為依法治國提供了法律依據。必須承認,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中提出了劉備集團的戰略思想:先取荊州,後宜州,東與孫吳聯合,北離曹操。

熟悉三國史的朋友都知道,劉備集團未來的成功,離不開這一指導意見的謀劃。後來,劉備集團在赤壁戰役後的實踐也證明了它的價值。但是!當時,這並不是諸葛亮獨有的專利,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認識作為蜀漢時期的宰相,諸葛亮安撫民眾,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力。忠心耿耿為國服務的人,連敵人也會得到獎勵。

那些玩忽職守、觸犯法律的人,即使是他們信任的人,也會受到懲罰。只要他們真心認罪,觸犯法律,對於最嚴重的罪行,他們都會從輕處理。一絲不苟都要嚴加處理。最小的善行和功績應該得到獎勵,最小的過失應該受到懲罰。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描寫是比較神乎其神的,畢竟諸葛亮是人不是神。

不可能凡事都預測準確。除了隆中對之外,諸葛亮最重要的功績就是促使孫劉聯盟,挽救了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的劉備集團。《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及魏武帝南徵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諸葛亮在促使孫劉聯盟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正是孫劉聯盟的出現,才讓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勝利,此後劉備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還有就是諸葛亮在後勤方面管理相當的好。史書記載了《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早在「三顧茅廬」之前,魯肅就給孫權提出了這樣的建議,《三國志·魯肅傳》:「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之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帝號以圖天下。」後來東吳名將甘寧也給孫權提過類似的建議,《三國志·甘寧傳》:「南荊之地……至尊當早規之……大勢彌廣,可漸規巴蜀。」

在劉備在入蜀之前,龐統也給過類似的建議,《三國志·龐統傳》:「今益州國富民強,可權藉以定大事。」現如今看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策略,很多人都對劉備說起過。只不過當時的劉備沒有採納而已。「隆中對」的弊病,曾經有這樣的評價「始誤於隆中對,千裡之遙而二分兵力,其中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這指出了「隆中對」最大的弊病,就是導致兵力分散,使得劉備集團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從而導致了他們的失敗。可以負責任地說,「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草船借箭」、「設壇借風」、「智取三郡」、「三氣周瑜」這些都是虛構出來的,都是不存在的。

在《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最為客觀的,內容是「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裡陳壽明確的說,軍事不是諸葛亮的特長。諸葛亮的貢獻在哪裡呢?答案是治理內政。陳壽在《三國志》裡說:「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初入益州之時,益州不大安定,於是諸葛亮嚴刑峻法來治理。治理內政才是諸葛亮最主要的貢獻。

相關焦點

  • 三國諸葛亮是被小說神話嗎?他的真實貢獻更加可怕
    諸葛亮作為《三國演義》中男主劉備身邊最強的謀士,精通奇門遁甲,知天文,明地理,曉陰陽,陰陽八卦陣無人能破,還能呼風喚雨,被譽為亂世奇才,名聲貫穿古今。諸葛亮向來以智謀著稱,未出茅廬,便可三分天下。劉備三顧茅廬,將他請出山後便大展才華。
  • 《三國演義》中如果魏延不闖進大帳,主燈不滅,諸葛亮能續命嗎?
    魯迅先生曾說,在《三國演義》中,「狀諸葛之智近妖」。《三國演義》很有宿命論思想,那麼智慧如妖的諸葛亮,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沒有上天的阻逆,做什麼事情那可都是會成功的。《三國演義》是根據史書《三國志》寫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雖然有不少故事情節都是作者虛構的,但它最終主要人物的結局,三國歷史的走向,還是要與《三國志》相匹配的。因此,《三國演義》無論怎樣編寫,三國歸晉的結局不會變,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等人的命運不會變。
  •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才能太誇張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被無限放大,可能是美化蜀國的需要羅貫中給他虛構了很多故事,甚至把別人做的事都嫁接到諸葛亮身上。就拿赤壁之戰舉例,首先舌戰群儒就不存在。孫權反問諸葛亮劉備為什麼不向曹操稱臣,諸葛亮便抬高劉備,說劉備有氣節決不投降,激得孫權大怒發誓決不投降。孫權並沒有當場答應結盟,而是一直等到周瑜回來後才召集幕僚商議。受到周瑜和魯肅一起遊說孫權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才答應結盟抗曹。七星臺借東風也不可靠,頂多算是知道當時風向可能要變。
  • 《三國演義》故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什麼樣的人?
    《三國演義》這本書非常出名,大家讀時,覺得哪段故事情節,描述的最精彩呢?我覺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氣死周瑜這段最精彩!特別是在周瑜嘔血而亡,臨終之前大叫道:「既生瑜,何生亮?」這段情節更讓整個故事,轉入高潮!
  • 歷史上的諸葛亮,有《三國演義》中那麼神嗎?
    其實不必如此,《三國演義》確實有神化諸葛亮的傾向,把很多別人做過的事情轉嫁到他身上,或者給他虛構了許多出色謀略,比如空城計啊,那諸葛亮的真本事到底是怎樣的,又為什麼要神化他呢?軍事才能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三國演義》中突出呈現的正是這部分。 為什麼呢?畢竟《三國演義》是小說,受眾就是普通百姓,跟百姓講廟堂講治軍講賦稅,他們很可能不愛聽,而你講諸葛亮料事如神,算準颳風下雨,會搞伏兵設錦囊,反而更符合普羅大眾的口味,大家還會覺得,孔明真乃神人也!
  • 《三國演義》中是否對諸葛亮的實力誇大了?歷史諸葛亮是怎樣的?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相對於歷史上的諸葛亮,實力確實是誇大了。演義中的諸葛亮已經到了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地步,確實被神化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歷史上的諸葛亮就一般了。不是因為《三國演義》,諸葛亮才那麼神的。是因為歷史上的諸葛亮足夠厲害,才有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歷史上的諸葛亮的才能,徵服了百姓,百姓懷念他。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作為著名的一本小說,也就是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其中三顧茅廬這個故事是被羅貫中著重寫出來的,也是意在體現不管是真實生活中的還是書中,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形象,著重寫出劉備的品性以及諸葛亮的才能。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足智多謀還有他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之事深深的吸引到了劉備,而劉備也是愛才惜才,願意放下身段去求得諸葛亮的幫助,這個故事因為二人這樣,更加的深人人心。
  •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可稱神,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有人要問啦,你是不是胡說八道,諸葛亮都被三國演義吹上天了。其實三國演義並不是把諸葛亮吹過頭了,而是把諸葛亮吹成妖了。以至於魯迅批評三國演義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可不是三國演義中的那種神棍形象。正史的諸葛亮除了不如演義諸葛亮那般神棍,其他方面碾壓演義諸葛亮。
  •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什麼結果?諸葛亮真的軍事能力不行?
    但是這是不存在的,《三國演義》中其實抹黑曹真不少,還有小說中司馬懿推薦郝昭去鎮守陳倉,其實歷史上是曹真推薦的,小說為了凸顯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的傑出的智慧,所以曹真理所當然就成了與司馬懿對比的倒黴蛋了。
  • 三國演義中最神秘的人,他的來歷,諸葛亮不敢問,羅貫中不敢寫
    在漫威電影世界,蜘蛛俠、鋼鐵俠、美國隊長,所有的超級英雄都有自己的支線故事,有鮮明的氣質特點,有完善的成長線路。但最後,通過復仇者聯盟這樣一個組織,他們又都匯聚到一起。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演義,雖然歷史上確有此人,但演義中的人物形象、故事已經和真實世界的人物偏離非常大了。
  •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與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有哪些差異呢
    很多人通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喜歡上的諸葛亮,可以看出書中描繪諸葛亮是像神仙一樣的人物。三國演義中說到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後,劉備以禮相待,給予重任。而在面對曹操大軍的時候。諸葛亮首次指揮劉備軍隊就取得了勝利。可以說為之後的劉備,獲得荊州奠定了基礎,提高了聲望。但是在歷史中的諸葛亮卻不是這樣的。
  • 《三國演義》是否誇大了諸葛亮的實力?真實諸葛亮更強悍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神通廣大的人物,魯迅都說羅貫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是說在作者羅貫中的生花妙筆下,諸葛亮快要變成一個妖道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演藝小說,所面對的讀者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市井之人、山野村夫。
  • 魯迅點評《三國演義》:諸葛亮雖足智多謀,身上卻有妖氣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裡曾經分析過《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塑造,關於劉備和諸葛亮點評了這樣兩句話: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 三國時期,真實的諸葛亮是什麼樣的?
    魯迅先生評價《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狀諸葛之智而近於妖」,意思是小說吧把諸葛亮給徹底神化了。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什麼樣的呢?是否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無所不能?史書上的諸葛亮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生平記載於二十四史之一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那麼陳壽是怎麼評價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別被《三國演義》騙了,劉備、諸葛亮、關羽都和歷史記載的不一樣
    綜觀整本《三國演義》,劉備哭了不下三十次,悲天憫人過了頭,不禁讓人覺得虛偽。不僅民間有歇後語流傳:「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更甚者將劉備視為「臉要厚而無形,心要黑而無色」的《厚黑學》代表人物。劉備的前半生完全沒拿自己的出身說嘴,因為劉備所謂的「皇族後裔」,根本是旁支中的旁支,比他血統更純正的漢氏宗親多到兩隻手數不完,一直到劉備都快要五十歲了,才在諸葛亮的提點下發現原來還有這招可以用。
  • 總有人說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人,看三國志對諸葛亮評價如何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來自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因為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成一個神機妙算、無所不知,時不時拿出幾個錦囊妙計就能輕易擊破百萬大軍的神仙一樣的人物,所以當大多數人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時,就完全否定了三國演義中神化的諸葛亮,這個理論叫:諸葛亮的厲害是三國演義神話出來的,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能力一流,軍事能力一般,而且還不懂得用人,一人獨攬大權,第一次北伐用馬謖的這樣的庸才是用為培養親信勢力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一、《三國演義》有意醜化 民間有句俗語:扶不起的阿鬥。這阿鬥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這句俗語講的是劉禪儘管有諸葛亮、姜維這樣優秀的人忠心耿耿地輔佐,但最後還是把蜀國給弄丟了,意思是他不思進取,昏庸無能,再怎麼扶也扶不起來。 其實,這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後而帶來的民間效果。 在《三國演義》中,劉禪從出場到最後離世,印象都不怎麼好,還造就了一個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 《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為什麼像個神仙?
    喜歡《三國演義》的朋友,大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每讀到「秋風五丈原」孔明隕落之時,便不忍再讀下去,似乎1700多年前的諸葛亮之死,依然會另今天的我們傷心不已。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神仙一般孔明。但是毫無疑問,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一介凡人,那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什麼要神化他呢?四川西部的一些地方,很久以前就有扎白頭巾的習俗,一千多年來一直如此。據說,這種習俗是在為諸葛亮戴孝。三國時期四川瀘州、宜賓一帶的長江被稱為瀘水,瀘水以南直至雲南和貴州的廣大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
  • 劉備看人有多準?晚年看中小將成棟梁,羅貫中卻把功勞給了諸葛亮
    而在真實的三國歷史中,劉備在晚年也發現了一名出色的將領,其後來為蜀國立下了赫赫功勞,不過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功勞卻被羅貫中給了諸葛亮,這才讓他不為人所熟知,他就是蜀漢名將馬忠。馬忠是巴西閬中人,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成功入仕,並在家鄉一帶任職,在劉備入蜀之後,他也就成為了蜀漢陣營的一員。當時馬忠並沒有和蜀漢陣營的核心人物見過面,因此他的地位十分低微。
  • 不談正史,只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心中對關羽是怎樣的呢?
    不談正史,只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心中對關羽是怎樣的呢?筆者先說一下自己的看法,諸葛亮一生的心願是興復漢室,還舊都。隆中對是派一得力大將鎮守荊州,讓劉備從益州北伐。毋庸置疑,以關羽的才幹和對劉備的忠心,鎮守荊州是最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