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而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書法家、作家和發明家。但如今,經歷了《三國演義》的洗禮,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面目變得模糊起來。偉人生來就不平凡,生活很艱辛,經常傷害自己的近親。雖然這是一個不科學的說法,但諸葛亮的生活已經夠艱難的了。
生於181年,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諸葛家族是一個地方士紳。諸葛亮的家庭非常富裕。諸葛亮的幾代祖先曾是朝廷的終身官員。然而,諸葛亮出生3年後,母親因病去世,5年後,當諸葛亮8歲時,父親又去世了。然而,諸葛亮和他的弟弟諸葛亮都來到了他的叔叔諸葛玄家。建安十六年。
然而,一直想養活自己的伯父諸葛玄卻因病去世了,諸葛玄視為己出,自學讀書寫字。諸葛玄的死使諸葛亮家族的生活變得艱難。畢竟,他的家庭沒有重要的收入來源。諸葛亮受不了父母、舅舅相繼去世的事實,於是回到山裡,與崔周平、徐舒同住一整天。諸葛亮畢生致力於治理蜀漢,進行政治革新,打擊強權勢力。
注重發展生產,官辦鹽鐵,擴大財力;諸葛亮聯合西南少數民族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訓練和教授武術,嚴肅軍紀,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諸葛亮執政之初,他大膽進行社會改革,嚴厲打擊專橫和非法的強大勢力。當時,支持劉備政權的法律認為諸葛亮的刑罰過於嚴厲,希望緩刑,放寬禁令。
然而,諸葛亮卻說劉璋是弱小的。他沒有提倡道德政府,但沒有懲罰。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它是諸葛亮為治理國家而制定的《蜀科》,頒布施行,為依法治國提供了法律依據。必須承認,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中提出了劉備集團的戰略思想:先取荊州,後宜州,東與孫吳聯合,北離曹操。
熟悉三國史的朋友都知道,劉備集團未來的成功,離不開這一指導意見的謀劃。後來,劉備集團在赤壁戰役後的實踐也證明了它的價值。但是!當時,這並不是諸葛亮獨有的專利,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認識作為蜀漢時期的宰相,諸葛亮安撫民眾,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力。忠心耿耿為國服務的人,連敵人也會得到獎勵。
那些玩忽職守、觸犯法律的人,即使是他們信任的人,也會受到懲罰。只要他們真心認罪,觸犯法律,對於最嚴重的罪行,他們都會從輕處理。一絲不苟都要嚴加處理。最小的善行和功績應該得到獎勵,最小的過失應該受到懲罰。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描寫是比較神乎其神的,畢竟諸葛亮是人不是神。
不可能凡事都預測準確。除了隆中對之外,諸葛亮最重要的功績就是促使孫劉聯盟,挽救了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的劉備集團。《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及魏武帝南徵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諸葛亮在促使孫劉聯盟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正是孫劉聯盟的出現,才讓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勝利,此後劉備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還有就是諸葛亮在後勤方面管理相當的好。史書記載了《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早在「三顧茅廬」之前,魯肅就給孫權提出了這樣的建議,《三國志·魯肅傳》:「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之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帝號以圖天下。」後來東吳名將甘寧也給孫權提過類似的建議,《三國志·甘寧傳》:「南荊之地……至尊當早規之……大勢彌廣,可漸規巴蜀。」
在劉備在入蜀之前,龐統也給過類似的建議,《三國志·龐統傳》:「今益州國富民強,可權藉以定大事。」現如今看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策略,很多人都對劉備說起過。只不過當時的劉備沒有採納而已。「隆中對」的弊病,曾經有這樣的評價「始誤於隆中對,千裡之遙而二分兵力,其中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這指出了「隆中對」最大的弊病,就是導致兵力分散,使得劉備集團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從而導致了他們的失敗。可以負責任地說,「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草船借箭」、「設壇借風」、「智取三郡」、「三氣周瑜」這些都是虛構出來的,都是不存在的。
在《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最為客觀的,內容是「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裡陳壽明確的說,軍事不是諸葛亮的特長。諸葛亮的貢獻在哪裡呢?答案是治理內政。陳壽在《三國志》裡說:「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初入益州之時,益州不大安定,於是諸葛亮嚴刑峻法來治理。治理內政才是諸葛亮最主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