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飛船一直朝一個方向飛行,它會到達宇宙邊緣,還是回到原點?

2021-01-09 火星科普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地球表面上,如果一直沿著某一個方向前進,最終將會回到出發的原點。在16世紀初,航海家麥哲倫正是通過環球航行直接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那麼,如果到了宇宙中,宇宙飛船從地球出發,一直朝某個方向不斷前進,最終會到達宇宙邊緣,還是會回到地球上呢?

當宇宙飛船離開半徑1光年的太陽系之後,將會進入星際空間。如果宇宙飛船能夠從垂直於銀盤的北面飛行,就能更快飛出銀河系。因為銀河系是盤狀的,銀盤直徑可達10萬光年,而銀盤厚度只有大約2千光年,太陽系位於銀道以北100光年。

離開銀河系之後,宇宙飛船將會飛入星系際空間。接下來,宇宙飛船還要穿過本星系群、本超星系團、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而且還要擺脫巨引源的引力束縛,最終才能去往更加浩瀚無垠的宇宙中。

但宇宙非常大,動輒幾十萬甚至幾億光年,宇宙飛船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才能飛出銀河系,更不用說更遠的地方。這裡討論時,忽略時間因素,不考慮飛船上太空人的生存問題。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宇宙的半徑有465億光年。然而,即便宇宙飛船能夠飛到距離地球465億光年之外,它也不會到達宇宙的邊緣,這是因為465億光年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宇宙飛船飛出可觀測宇宙之後,將會進入不可觀測宇宙中。

受到光速以及宇宙存在時間的限制,我們無法看到不可觀測宇宙,不清楚那裡會有多大。保守估計,宇宙不可見部分的半徑將近12萬億光年。另外,整個宇宙也有可能是無窮無盡。

至於宇宙飛船最終是飛到宇宙邊緣,還是回到地球上,這取決於宇宙的幾何形狀。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物質和能量會導致平坦時空發生彎曲。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對空間的整體作用,會讓宇宙呈現出某一幾何形狀。因此,宇宙的形狀是由宇宙質能密度所決定。

開放的宇宙

如果宇宙的質能密度等於或者低於某一臨界值——宇宙臨界密度,那麼,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所產生的引力不足以對抗暗能量的負壓效應,這意味著宇宙空間會持續膨脹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宇宙都是無限且無界的,宇宙的幾何形狀要麼是平坦的,要麼是馬鞍形的開放結構。如果宇宙飛船在這樣的開放宇宙中不斷飛行,它永遠也無法飛到宇宙的盡頭,也不可能回到地球上。

閉合的宇宙

另一方面,如果宇宙的質能密度高於宇宙臨界密度,那麼,宇宙有足夠強大的引力把空間壓縮成閉合的狀態,並使得空間最終停止膨脹,而轉向坍縮。

在這種情況下,宇宙是有限且無界的。如果宇宙飛船在閉合空間的宇宙中飛行,那麼,它將有可能會完成環宇宙飛行,並且最終飛回地球。但考慮到空間的膨脹和坍縮,當宇宙飛船回到最初的空間時,地球有可能已經不在那裡了。

此前,結合宇宙學標準模型和觀測數據,天文學家推測我們的宇宙可能是平坦的。但今年《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刊載的一項研究[1]表明,我們很有可能生活在一個封閉宇宙中,置信水平超過99%。

參考文獻

[1] Eleonora Di Valentino, Alessandro Melchiorri, Joseph Silk, Planck evidence for a closed Universe and a possible crisis for cosmology, Nature Astronomy, 2019, doi:10.1038/s41550-019-0906-9.

相關焦點

  • 如果不考慮速度的限制,超光速飛行,是否能夠到達宇宙邊緣?
    既然速度是人類進行宇宙探索的最大障礙,那麼現在我們就暫且將這個障礙移除,思考一下,如果不受速度的制約,如果人類能夠以遠超光速的速度飛行,那麼是否能夠到達宇宙的邊緣呢?這裡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緣。
  • 宇宙會不會是個循環?如果一直朝一個方向走,是否會回到原地?
    關於這一問題,科學家似乎已經給出我們解釋,可是他的答案似乎並不準確,目前觀測到的宇宙大約在930億光年左右,由於它不斷向外擴張,具體多大科學家也不能給出準確答案,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形狀和它的樣子,所以根據數據也無法推,測出它的體積,這樣以來讓大家比較疑惑,我們在觀測宇宙的時候,宇宙中似乎並沒有形狀可言,為何我們把目光放在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有了形狀呢?
  • 假設飛船以10億倍光速朝著一個方向飛行,能到達宇宙邊界嗎?
    一個是因為宇宙太大了,而光速顯得太「慢」了,平日裡看的科幻都超光速,想像了很多超光速的方法,於是這些人就覺得宇宙中肯定存在超光速,他們甚至認為光速是最低的。實際上這些人還是沒有真正理解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論的精髓,實際上光速一點也不慢,因為它比你所能想像的任何速度都快,即使你想像出10億倍光速大小的速度,光對於這個速度的超級飛船仍然是光速。
  • 宇宙到底有沒有盡頭?如果朝一個方向一直走下去,會看到什麼?
    宇宙的起源目前已經有一個得到普遍認可的大爆炸理論。那麼宇宙有沒有盡頭呢?對於宇宙的盡頭問題,它的謎團可能比宇宙的起源還要複雜難以探索。要知道,人類探索宇宙的範圍主要是以光學類探測器為主,也就是想要探索到的目標星空,那裡需要有光子能夠到達地球。
  • 930億光年外是宇宙的邊緣嗎?如何能到達宇宙的邊緣?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這裡說的是宇宙的直徑930億光年,半徑也就是465億光年了。直徑一般是用在圓(平面二維)或球(立體三維)上的,我們的宇宙是立體的,所以自然就是一個半徑為465億光年的球了。那麼這個球就是我們的宇宙了嗎?如果去到這個球的邊緣上會怎麼樣?伸出手去會不會摸到天使?
  • 會到達宇宙邊緣嗎?
    會到達宇宙邊緣嗎?手電筒在現在已經非常的少見了,曾經是它是居家常備的必需物品,在小時候肯定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漆黑的夜晚走在鄉間的小道上打開手電筒,照向天空,我們就可以看到銅手電筒發出的一束光亮,一直到照上天空的深處,當我們關上手電筒的時候,這束光也就馬上消失了。
  • 科普:為什麼我們永遠無法到達宇宙的邊緣
    那如果光要從地球到達宇宙邊緣需要多長時間呢?那是一個你絕對想像不到的數字。光速不僅僅是我們在宇宙中已知的最快的速度,它還是宇宙的極限速度。根據愛因斯坦方程,物質運動不能超過光速,光速精準設定為每秒299792458米,因此很多人對太空旅行已經開始絕望了。
  • 宇宙飛船在太空飛行幾乎不需要能量
    許多人或許不知道,宇宙飛船在太空飛行,基本是不需要燃料提供推力的。它僅僅在脫離地球時需要獲得一個離心速度,離開地球後,只需要少量的燃料調整方向,然後就會保持恆定的速度不停地飛行。宇宙飛船僅僅在起飛階段需要較多能量。
  • 中國是搞宇宙飛船,還是太空梭,錢學森力排眾議:搞宇宙飛船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產生了一個巨大爭議,即載人航天是研究宇宙飛船呢?還是研究太空梭呢?除此之外,錢學森後來還幫國家做出一個重大的決議。上世紀60年代,錢學森規劃了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藍圖,並計劃研製中國第一艘宇宙飛船「曙光1號」,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導致「曙光1號」飛船的計劃擱淺。一直到1986年,隨著國內環境日臻穩定,載人航天計劃又被提上了議程,但是此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
  • 人類現在的飛行速度到達宇宙邊緣需要多久呢
    「光年」這個詞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你知道光年是長度單位還是時間單位呢?其實光年是衡量宇宙中間體與天體之間的長度單位。一光年也就是光在真空中傳播一年的距離,那麼一光年到底有多長呢?我們知道宇宙浩瀚無垠,有著無數的恆星,這些恆星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而我們地球上所用的距離單位無法衡量。因此就衍生出了「光年」來衡量這些天體的距離。目前光速是已知物質運動的極限速度,每秒以大約30萬千米的速度傳播。當光在宇宙中傳播一年後也就是一光年的距離。通過計算一光年大約為9.46萬千米,而這個概念我們已經無法想像。
  • 到達宇宙邊緣要多大速度,超光速是否可行,未來有這個可能嗎?
    所以,世界都不存在了,還有必要去發現宇宙的邊緣嗎?有靜質量的物體不得超過光速,是狹義相對論在100年前就提出的論斷,這個論斷經歷了100多年檢驗,得到無數證據證明其顛撲不破,沒有一例反證可以推翻它。愛因斯坦關於光速極限的推導主要是根據質增效應,就是任何有靜質量的物體,隨著速度的增加,其動質量會越來越大,趨近光速,就會趨於無限大。而宇宙總質能也不是無限的,如果一個粒子的動質量都趨於無限大,豈不是悖論?而有限的宇宙能夠容納一個具有無限動質量的粒子嗎?這樣宇宙就會崩潰,就不可能存在,既然如此,還有宇宙邊緣嗎?
  • 飛船以每秒鐘一光年的速度穿梭,有希望到達宇宙邊緣嗎?
    如此浩瀚的一個範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速度才能夠自由穿梭?人類需要什麼樣的速度才能夠走到宇宙的邊緣?曾經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飛船的速度能夠達到每秒種一光年,有希望到達宇宙邊緣嗎?對於這個速度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它就是我們經常說起的光速。在現有的物理體系下,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有靜止質量的物體,其速度只能無限接近光速而不能達到甚至是超越。
  • 宇宙飛船以光速飛行了1000光年,飛船內的人會是什麼感覺?
    如果人類的宇宙飛船能夠達到光速,那是不是就可以探測宇宙了呢?其實光速在宇宙中也不算快,比如現在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太陽系直徑是1光年,光速飛船飛出太陽系需要一年,而銀河系的直徑是10萬光年,即使以光速飛行,宇宙飛船飛出銀河系也需要10萬年。根據愛因斯坦相論,物體在真空中的速度只能無限接近光速,那是不是我們永遠無法實現光速飛行呢?
  • 宇宙的邊緣在哪裡?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維吉尼亞·特林布爾說:「宇宙總是比我們看到的更大。」製造更大的望遠鏡對擴大宇宙的邊緣已經無濟於事。「望遠鏡只能看到可觀測的那部分。我們看不到宇宙誕生之前的過往,」NASA哥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宇宙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翰·馬瑟解釋說,「所以,我們的視線完全受到了限制。我們已經竭盡所能,看到能看見的一切了。」馬瑟也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首席科學家。
  • 緊急著陸失敗,價值14億的宇宙飛船爆炸,馬斯克卻為啥這麼高興
    周三,一枚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公司)的宇宙飛船由於與著陸架有偏差而在巨大的火球中爆炸。現場照片顯示,在首次高空試飛中,無人駕駛試驗艙砸到地面,爆炸煙塵升至12千米的高空。這枚造價約14億人民幣的火箭是美國太空探索公司製造,其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希望藉此將人類運往火星。儘管飛行器著陸失敗,但是這次飛行仍被認為是成功的開始。
  • 研究發現:宇宙可能是個循環,朝一個方向走,會從另一邊返回原地
    一個封閉的三維球面,這樣的宇宙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可能會給宇宙學帶來巨大的危機。接下來我們就聊下,一個封閉的宇宙是一個怎樣的宇宙。在現實生活中,你想要知道一個物體有多大,首先要知道它的幾何形狀,連它的樣子都不知道,是沒辦法研究大小的。
  • 超光速飛船可以飛到宇宙的盡頭嗎?會出現什麼情況?
    超光速飛船可以飛到宇宙的盡頭嗎?會出現什麼情況?如果你能掌握超越光速的技術,你最想去的地方是什麼呢?如果我們能掌握曲速驅動技術會發生什麼呢?沒有什麼比光傳播的更快了,光速似乎是所有在太空中運動物體的速度限制,除非我們能夠建造一艘能夠扭曲時空的宇宙飛船,這艘裝有曲速推動器的宇宙飛船將被一個大環包裹,這個環將壓縮宇宙飛船前面的時空,並將其擴展到飛船後面。這並不是說它超過了宇宙速度限制,而是讓時空在宇宙飛船周圍運動。一旦我們掌握了這種推進方法,我們就可以開始徵服宇宙了,我們能在浩瀚的宇宙中走多遠呢?
  • 科幻作品中酷炫的宇宙飛船,你喜歡哪一個?
    普羅米修斯號是一艘重勘探科學考察飛船,飛船自身攜帶一個超光速艙,一系列用於行星探測的車載全地形車,能夠自動導航著陸的逃生艙以及星際間通信天線。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普羅米修斯號飛船甚至可以垂直起降,如果行星上沒有嗜殺成性的外星人存在的話,普羅米修斯號飛船會是在行星上著陸的理想選擇。
  • 《旅行到宇宙邊緣》:豆瓣9.3,難得一見的口碑佳作
    今天,隨著科技和天文學的發展,人們對宇宙不再一無所知。但大多數人日復一日被瑣碎的生活裹挾著,鮮有機會仰望星空。雖然我們身處其中,大多數人卻對它知之甚少。宇宙最近一次成為熱門話題,還是因為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
  • 螞蟻和宇宙飛船比賽,螞蟻爬到太陽與飛船飛到宇宙邊際哪個更快?
    太陽系和宇宙說起來都是宏觀事物,但在廣袤宇宙面前,太陽系就啥都不是了,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做一個微觀事物。原子算微觀事物吧?如果太陽系是一個原子,宇宙就是一個直徑約為4.65米的大球。原子有多大?直徑約10^-10m,也就是百億分之一米;太陽系有多大?如果按照太陽引力影響範圍的奧爾特雲計算,半徑約1光年;宇宙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