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看到一句話:地球只是銀河系的滄海一粟。
究竟我們有多渺小呢?
下面這張著名的照片就是空間探測器「旅行者1號」從60億公裡外拍攝的地球——
圓圈中的小點。
雖然我們的地球世界溫暖、舒適、熟悉。
但它在宇宙中是如此渺小,仿佛一粒塵埃。
一個「淡藍色光點的小小塵埃」。
就算在太陽系中,我們的家園地球也顯得「袖珍可愛」。
在八大行星中就像一粒豆子,更遑論在那上面生活的我們。
然而人類輝煌的文明歷史愛恨情仇,就是發生這粒小小的豆子上。
關於宇宙的想像,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無論哪種文明,都曾有過觀星的文化。
古代的中國人還會根據對星象的觀察,來預測人間的吉兇。
今天,隨著科技和天文學的發展,人們對宇宙不再一無所知。
但大多數人日復一日被瑣碎的生活裹挾著,鮮有機會仰望星空。
雖然我們身處其中,大多數人卻對它知之甚少。
宇宙最近一次成為熱門話題,還是因為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
以及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很多人也因此才對宇宙產生興趣。
試想,駕駛宇宙飛船遨遊太空,與巨大的星體擦身而過會是何等震撼和奇妙。
今天介紹的這部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宇宙旅行指南。
逼真細膩的3D視覺特效,讓人們身臨其境地見證浩瀚宇宙的絢爛美麗。
《旅行到宇宙邊緣》
90分鐘的片長,幾乎每一分鐘都伴隨震撼,敬畏。豆瓣評分9.3。
這趟宇宙之旅的第一站,是離我們最近的月球。
已經有12個地球人曾踏上過月球表面。
月球距離地球只有40萬公裡,坐宇宙飛船需要3天。
貧瘠、荒蕪,月球看起來就像一個遺棄的戰場。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將人類的第一個足跡印刻在月球上。
如今看來就像是昨天留下的。
因為月球沒有風,所以這些足跡會存在數百萬年。
也許比人類存在的時間都長。
下一站,是愛之女神的化身——金星。
金星也被稱為長庚星和啟明星。
金星與地球,看上去仿佛一對雙生。
大小和引力都十分相似。
但是金星探測器卻時刻提醒著我們,那些耀眼的雲層是由致命的硫酸構成。
金星表面充斥著有毒的空氣和難以忍受的壓力,以及接近500℃的高溫。
多呆一會,我們會被腐蝕、窒息、壓碎和烤焦。
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留住了太陽熱量,這是無節制的全球氣候變暖。
在它變暖之前或許是美麗而平靜的,很像她的姊妹星地球。
也許它就是我們地球的未來……
附近同樣被太陽炙烤著的還有水星。
太靠近太陽,就會這樣。
這裡溫度劇烈變化,晚上會到零下170℃,正午則超過400℃。
燒焦再被冰凍,循環反覆。
探測器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相對體積來說,小小的水星具有強大的引力。
它就像一個裹著薄薄巖石層的大鐵球。
這是一顆大行星留下的核心,其他部分去哪裡了呢?
或許是一個迷路的行星猛地撞進了水星。
在一場致命的宇宙彈球遊戲中水星的外層被炸掉了……
現在我們終於來到了太陽附近,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數百萬年來,我們對太陽神的景仰止於遠觀,由於實在太遠。
以至於如果太陽熄滅了,8分鐘後我們才會知道。
太陽大到可以裝下100萬顆地球。
它表面溫度超過5000℃,核心溫度則可以達到數千萬度。
這裡熱到足以能夠每秒鐘把數百萬噸物質轉化成能量,
超過人類有史以來產生的所有能量。
地球上所有的核武器對於它都是小巫見大巫。
太陽的電磁活動迸發出巨大的日珥,有的足有12個地球那麼大!
釋放的能量超過一千萬個火山!
太陽黑子同樣巨大,超過地球大小的20倍。
但是總有一天,這一切都會結束。
太陽的燃料會耗盡,當太陽死去,地球也會隨之死亡。
紅色行星,我們都熟知的火星。
幾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都在尋找火星上的生命跡象,那裡有外星生物嗎?
近觀火星,紅色、死寂,它是一個死去的行星。
這裡有風,有風說明有空氣。
但火星的空氣太稀薄了。
而且這裡沒有臭氧層,不能抵擋太陽紫外線的傷害。
這裡有水,但在徹骨的嚴寒中只能永遠被冰凍。
很難相信有什麼可以在這裡生存。
有人認為生命起源於火星,後來遷移到地球。
可能是一顆小行星撞擊火星,使得包含微生物的火星碎片飛向太空。
進入年輕的地球,在地球上播種下生命的種子。
難怪我們覺得火星那麼迷人,它可能就是我們祖先的家園。
我們可能都是火星人。
離開火星,我們來到太陽系的巨大怪物——木星。
它至少比地球的大1000倍。
大到可以裝下太陽系其他所有行星!
木星幾乎都是由氣體組成,如果在這裡著陸,我們會徑直穿過它的外層一去不復返。
木星的美麗面孔是它極端狂暴的產物,它自傳極快,捲起時速數百英裡的颶風。
把雲層扭曲成條狀和大大小小的漩渦。
這就是傳說中的大紅斑,它是太陽系中最大、最猛烈的風暴。
至少有地球的3倍大,已經肆虐了超過300年了!
這些翻騰的雲產生閃電雷暴,任何一個閃電都比我們地球上的強一萬倍。
對於木星來說,遠觀眺望才是最好的選擇。
此時,我們離開地球6億公裡。
如果搭乘民航航班要飛一個世紀。
迎面而來的是土星——由古羅馬農神的名字命名。
土星也是一個巨大的氣體球,輕到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壯觀的土星環展開的長度,幾乎等於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它們是被土星引力撕碎的衛星殘骸。
包含無數的碎堅冰,有些很小就像冰塊,有些則有房子那麼大。
土衛六(又稱為泰坦星)是環繞土星運行的一顆衛星,是土星衛星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
它被厚雲籠罩著,有大氣層、有風、雨,甚至有季節!
有河流、湖泊和海洋,看起來和地球很像。
但那不是水,是液態天然氣。
這裡天然氣比我們地球的油氣儲量多幾百倍。
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個燃料基地。
地球家園現在離我們至少有11億公裡。
過了這個點,我們就看不見地球了。
這裡讓人毛骨悚然,讓人開始感覺渺小、孤獨。
或許在宇宙邊緣我們就會有這種感覺,但是我們才出發不遠。
如果太陽系寬度是1英裡,我們才走了3英寸。
溫度越來越低,我們距離太陽越來越遠,慢慢脫離太陽引力的束縛。
但這裡並非空無一物,這裡充滿著凍結的巖石。
就像冥王星。
現在我們距離地球超過120億公裡。
在這裡,我們發現了旅行者1號星際探測器,它已經飛行了160億公裡。
上面的黃金盤上錄有各種語言的問候,還有一幅地圖,標明如何找到我們的太陽系。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認為這樣的熱情好客是一個錯誤。
畢竟如果我們身處叢林,大聲呼喊是否明智。
現在,我們離地球8萬億公裡。
但這還只是一小步。
前面還有好幾兆公裡,數十億顆恆星。
我們該停止向後看而要向前看,踏進巨大的無垠的宇宙。
星際空間有數十億顆像我們太陽一樣的恆星。
很多有行星,很多行星有衛星。
此刻距離地球40兆公裡,乘坐太空飛船要飛15萬年。
然而我們只是抵達了距離我們最近的其他太陽系。
半人馬座α星,不是一顆,而是三顆恆星。
它們互相圍繞公轉,形成一場宇宙對決。
這是《三體》的靈感來源吧。
這麼遠的距離,公裡已經變得無用了。
在宇宙中只能使用光年來計算距離。
古往今來的文明,每一個古人今人。
從最小的甲蟲到最高的山脈。
全都看不見,甚至算不上是一個小斑點。
我們的小地球正繞著一個毫不起眼的恆星旋轉。
如果它馬上消失,也沒人會注意。
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其他我們願意居住的地方。
也沒有能夠居住的地方,只有遠離故鄉我們才開始真正珍視它。
離開銀河,穿越星系間巨大空間。
這裡看不到地平線,即使最近的星系也遠在數十萬光年外。
當我們繼續前行,抵達宇宙的邊緣。
這裡距離地球1200億兆公裡。
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距離。
135億年前大爆炸那一瞬間,歷史上最狂暴、最具創造性的一刻。
所有後來發生的一切都是從這一刻開始。
每一種宗教、每一個文化都曾思考過這個事件。
但是我們仍不知道是什麼,或者是什麼原因引起了這個創世之舉。
這裡是我們旅程的終點,宇宙的起點。
一個無限熱,無限小,無限緊密的點爆炸了。
產生了空間,時間,物質和宇宙本身。
起初只有亞原子大小,在電光火石間,它就變得和手掌一樣大。
不久之後,變得和地球一樣大。
大爆炸(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發出的光線,現在仍在向外傳播。
我們沿途看到的一切奇觀,都是大爆炸噴出的火花。
星系,恆星,行星,所有都是宇宙殘片。
回到我們出發的地方——我們的地球。
只有現在我們才真正清楚,地球比我們想像的更小、更脆弱。
最終會被將死的太陽吞噬。
但是我們不應該絕望,而要感到歡欣鼓舞。
因為我們已經經歷了宇宙的奇觀,應該慶祝我們的成就,去享受陽光下的每一刻。
木心先生曾說:宇宙觀決定世界觀,世界觀決定人生觀,人生觀決定藝術觀、政治觀、愛情觀。
在某種意義上,對於宇宙的認知也決定了我們面對現實世界的態度。
而當我們在宇宙尺度下審視生活中的焦慮和困難,
仿佛一切都不再那麼無法承受。
這大概是宇宙帶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