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不久的未來,人類文明開始黯淡。
沙塵暴、枯萎病,使得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變得越來越艱難。
這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星際穿越》故事的背景設定。這部電影在電影院重映了,小帥迫不及待地去看了一場。這部從2014年開始,便等了6年的電影,看了十幾遍,仍然被基普索恩所描繪的壯麗畫面所震撼。
卡岡圖雅黑洞、米勒星球的巨浪、五維空間、穿越蟲洞和黑洞等等,這些細膩到每一幀的細節,配上好萊塢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神聖的音樂,簡直就是一種從頭到腳、渾身雞皮疙瘩起立、直擊靈魂的視聽盛宴。
這部重映的《星際穿越》,相信各位都對劇情有了很熟悉的了解了。那今天小帥就不再和大家講劇情了,我就來講講,我看了十幾遍後的這次,去電影院看重映後的感受和靈光乍現的一些體會吧。
首先,電影的視效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本人選的是IMAX 2D廳,雖然沒有3D躍出畫面的感覺,但是光是一個超大的IMAX屏幕,配上無邊框的大場面,就已經震撼到我說不出話了,甚至在看到穿越蟲洞加速時感動得讓人眼含熱淚,更不用說後面的米勒星球巨大引力產生的滔天巨浪、庫珀穿過黑洞的細節展現、以及最後那個超大超迷失的五維空間了。
IMAX廳的共振效果,在每一次永恆號飛船啟動時,都會給我們帶來一陣久違的轟鳴感和震動,坐在座位上,對這這麼大的屏幕,有那麼一刻會讓人感覺仿佛自己置身永恆號上,伴隨著四周音箱的混音效果,感覺整個影廳都隨著永恆號飛到了地球上空。
可以說,這部《星際穿越》,不到電影院看一次IMAX,是一輩子的遺憾。
很幸運,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這樣一部寫實且震撼、打動人心的硬科幻電影。
然後,我們再來談談看了十幾遍後我對電影的體會。
劇情方面就不用說了,太空人庫珀靠引力波傳遞信息引導自己從女兒身邊走到了為人類文明尋找新家園的未卜之路。用一句富有深意的話來總結這部電影,那就是「一名科學家旅行到女兒房間另一邊」的故事。
庫珀,一名科學家,用了85年,旅行到女兒房間的另一邊。
這部電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首先將觀眾的視野引領到浩瀚無垠的宇宙深空,以及為人類文明尋找新家園的新星系中去。在最後理性和感性之間,導演又調轉鏡頭,在深不見底的黑洞內部,打造了一個五維空間,使電影的主題從硬科幻轉到了人文情懷的「愛」上來。
電影中布蘭德博士說,愛是一種我們暫時無法理解的高維信號。或許在我們的世界暫時無法理解,但是在更高的維度,「愛」可能是一種被量化的信息,就像磁場、電磁波、光線一樣常見。正是因為「愛」如幽靈般的感覺,可以被量化,所以庫珀可以靠「愛」這種感覺在五維空間中感應到女兒的存在。
在電影上映後,電影的科學顧問、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寫的《星際穿越》一書中,解釋了電影中每一個現象背後的科學依據和觸及人類知識頂端的思維。小帥正在拜讀這本書,希望能在其中得到關於「愛」的解釋。以現在我的理解來說,愛,可以被量化。它就如同兩個相距極遠但卻可以相互影響的兩個量子一樣,在人和人之間產生「量子糾纏」般的效應。
量子糾纏是關於量子力學理論最著名的預測 。它描述了兩個粒子互相糾纏,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愛因斯坦將量子糾纏稱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神鬼級的遠距離相互操作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最後在將庫珀送入黑洞後,我們並沒有像一般的科幻電影那樣,看到的或者是奇怪的生物、或者是一個新的宇宙之類。我們看到的反而是電影對前半部分的解釋。
諾蘭導演用回歸的鏡頭感,將電影開始部分每一個難以解釋的「房間另一邊到底有什麼」做出了完美的解釋。可以說是首尾相接、環環相扣。庫珀從一開始在五維空間中找不到頭緒憤怒拍打書櫃、到後面用女兒之前跟他提到的摩斯電碼、再到二進位編碼,每一個解碼都迎合了電影開頭部分對「房間另一邊的自己」密碼的猜測。
再到後面,超立方體關閉,五維空間消失,庫珀不斷地從黑洞中回溯到蟲洞、再從蟲洞回溯到土星上空。在蟲洞中時,布蘭德之前伸出一隻手和高維空間的「第一次握手」,在只可記錄觀察的高維空間的另一邊,原來是庫珀在和布蘭德握手。這種時刻,總會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驚喜。
環環相扣、首尾呼應,諾蘭導演的手法如此美妙。
諾蘭導演在庫珀穿過黑洞即將到達人類認知邊界的時刻,將其用「愛」拉了回來。從理智的硬科幻回歸到感性的「愛」上來。有人說,這是對這部硬科幻最大的侮辱,因為電影最後在黑洞的地方本可以升華到一個全新的理解角度,但是導演卻選擇了回歸人性,這是爛尾。
當然排斥的聲音我們能聽到很多。但是我們是否應該想過,人類尋找新家園的目的是什麼,探索黑洞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探險尋樂嗎?尋樂的最終目的是找到宇宙的上帝嗎?當然不是。如果一個人在這方面迷失了自己,那麼只能說他已經走火入魔。
歷史上,有很多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牛頓、特斯拉等等,都在晚年從天文學的研究上轉變到了哲學和神學上來。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對人類的文明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效益,但他們都不可避免的迷失自己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守住自己那顆回歸人性的心。
換句話說,我們認識到了宇宙如此浩瀚,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渺小後,我們怎樣才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呢?一昧的仰望星空,會讓人腳踩虛空。一昧的腳踏實地,會讓人失去方向和目標。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當然就是需要「愛」,需要人性。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在電影最後不僅讓人類意識到了自身存在的渺小,也同樣讓人們感受到了人類靠自身實力拯救自己的偉大創舉。可以說,愛是貫穿庫珀和女兒墨菲之間的一個橋梁,這個橋梁,從末日中拯救了人類文明,使庫珀成為拯救人類文明的英雄。我想這才是我們最終探索宇宙卻未迷失本心的意義所在。
仰望星空,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好。
諾蘭最後的鏡頭,沒有給到浩瀚無垠的宇宙,反而是回歸到了人類自身的問題上來。這種回歸,給了觀眾一個認知自己渺小卻同時可以有所作為的理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庫珀,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墨菲,但是我們每個人卻都可以為之努力、奮鬥和拼搏。因為諾蘭導演給我們展現了,人類在面對如此浩瀚的宇宙時,所能依靠主觀能動性做出的最偉大的創舉,這種創舉是可以實現的。
於是我們便有了可以觸達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遙遠的星系、不是吞噬一切的黑洞,它是活生生的人。
最後,我再來說說電影中的情感線。
正如前面小帥所說的,一個科學家旅行到女兒房間的另一邊。這趟旅行,用了他75年左右的時間。庫珀離開地球時大概40歲左右,最後回到土星上空時是125歲。這85年時間,庫珀用23年的時間在米勒的星球上待了3個小時左右,回到飛船上時,他看到的女兒已經從幾個小時前的小女孩變成了現在的妙齡少女,和女兒一樣的年紀。
他的兒子經歷了學校畢業、娶妻生子、孩子夭折後又生了一個孩子。可以說,作為一個失職的父親,他完美的錯過了兒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時刻。我們時長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事情,作為子女總是後悔沒有能在父母還在的時候多陪陪他們。
但更後悔的,應該是電影中的「白髮人送黑髮人」。庫珀說,父母在有了孩子以後,便都是活在孩子們的回憶裡了。是這樣的,人的一生經歷生老病死,最終入土為安,成為孩子們的回憶。可是,庫珀卻沒有做到這樣。
最後125歲的庫珀見到已經老的不能再老的女兒墨菲時,她的身邊已經圍繞了幾代人。庫珀錯過了女兒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時刻,甚至在最後女兒臨走前也沒有給她需要的陪伴。
在愛因斯坦的時間相對論面前,我們才意識到空洞宇宙的無邊黑暗和寒冷。在宇宙的時空面前,人類的生命變得如此的渺小不起眼,轉瞬即逝。
這讓我想起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的一句詩: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人類之於宇宙,只是像小小的蜉蝣一般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的像大海中的一粒穀粒。
諾蘭用對比的手法,將宇宙的無情和黑暗與庫珀與女兒之間強大且奇蹟的「愛」作了對比,把渺小的人類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所能做到的極致創舉展現了出來。庫珀作為一個渺小的人類,拯救了自己的文明,即使這宇宙再大再黑暗,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每個人縱使渺小,縱使面對無垠的宇宙不知所措,但我們仍然可以像庫珀那樣,穩紮穩打,做好每一個「降落動作」、利用好每一個「引力彈弓軌道」、動用自己的大腦「think」,即使身處「五維空間」,也能讓自己理智思考、從容應對。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槓桿,我便能撬動地球。
利用宇宙的物理規律,把它們當做工具。總有一天,我們會擁有面對宇宙深空不再恐懼的心態,面對黑洞不再無奈的辦法。
有了這些,我們便擁有了阿基米德手中的「槓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