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有威名,賊當畏其來。朕之關張。
——趙禎皇帝
民間傳說有云:包青天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所謂文曲星,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文曲星乃主管文運的星宿,為北鬥第四星。歷史上有名的文曲星大家耳熟能詳,比幹、文天祥、範仲淹、包拯,神話劇中的許仕林等等,都是文曲星轉世下凡,但是,你是否知道,對應著文曲星,自然而然有武曲星。老話「文武雙全」,自然有其道理。而我們就來說說,北宋時期,和包拯同樣有「曲星下凡」美譽的武曲星。
大敗西夏,令敵軍聞風喪膽,狄青也
狄青,和包拯相應,被民間認為是武曲星下凡。相信很多人,對於狄青這個名字,非常的陌生,但是,他在重文輕武的宋朝,能夠受到多方愛戴,且功勳卓著,自然有其原因。
若狄青、嶽飛輩,蓋數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無復繼者,則其為存亡安危所系。
能夠得到如此評價,自然狄青其人,他的功績足以彪炳史冊。那為何人們把他稱之為武曲星,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狄青早年的遭遇。
狄青出身貧寒,家裡一貧如洗,早年因家兄和別人鬥毆,犯法之處,狄青代兄受過,被發配蠻荒軍營。兄長犯的罪竟然讓弟弟受過,雖然令人瞠目,但是,從這裡我們知道,狄青從小就生性純良,忠孝義俱佳,這也為後來能夠成為大將軍奠定了基礎。
發配以後,狄青便開始了一發不可收拾的軍旅生涯。因為他作戰時勇猛,善於騎射,常常身陷囹圄,也能夠殺出重圍。作戰勇猛成為狄青入軍營不久後的標籤,這也是他成為大將軍的敲門磚。
寶元初年,狄青受命三班差使,率三軍與西夏李元昊部作戰。所戰之處,無不身先士卒。因為狄青的勇猛作戰,感染了身後無數士兵將士,宋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戰爭的天平開始導向了宋軍一方。
在軍營待了四年多時間,四年裡,狄青每次作戰,都將生死置之度外,攻破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等部族,所到之處,令西夏軍隊聞風喪膽。後來,狄青身著曾經自己師傅的銅面面具,身穿鎧甲,成為大將軍,在軍中聲望頗高。
仁宗皇帝以「仁」「孝」治天下,這也是狄青能獲重用的重要原因
歷史上的很多英勇之人,無不死在朝中奸佞宵小之手,但狄青是幸運的,因為自己的努力,還有一顆善良之心,他被宋仁宗皇帝大加讚賞,被任命為真定路副都總管。
仁宗皇帝察納雅言,是一個有勇有謀的明君。朝中也有不少的忠良大臣,比如範仲淹、尹洙等,都大力推薦其才能。有千裡馬,也有伯樂,狄青才鳳凰涅槃,成為一代武將。
北宋時期名臣眾多,但武將卻屈指可數,這與宋朝推行的「重文輕武」的戰略是分不開的,這也是狄青後來被罷免的主要原因
自古有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管是寇準宰相,還是大將嶽飛,到最後都難逃一個死字,「武曲星」狄青自然也不例外。
嘉佑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門下平章事之銜,離京陳州,次年鬱鬱而終。
這就是一代大將狄青的宿命。但是,縱觀狄青一生,忠、孝、禮、義均有,是很多後輩學習的楷模,他的戰績也和嶽飛一樣,彪炳史冊,成為民間的一段佳話樂談。
道教講究陰陽,文有包拯。寇準,武有狄青。文武雙星,其力斷金
放眼歷史,文死諫,武死戰,但死於自己人的卻寥寥可數,狄青可為其一。他雖然被迫居於大相國寺,卻成為奸佞小人的把柄。
因此,伴君如伴虎,這句話一點也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