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們是看著《楊家將》《呼家將》的戲劇、小說長大的,都知道楊家將滿門忠烈、一心報國,老令公楊繼業率領他家的七郎八虎與遼國作戰,血染沙場;佘太君掛帥,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呼延贊「赤心殺賊」、一生伐蜀又徵漢,屢建功勳。楊家將、呼家將的故事耳濡目染,深入人心。但如果問一句「北宋第一名將是誰」?答案不是楊或者呼,而是狄青。
狄青是宋仁宗時代的名將,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屢立奇功,宋仁宗對狄青,做出了古代對將軍的最高評價:「朕之關張」。而在北宋民間,老百姓給予的評價更高: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可見狄青得到了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的一致認可,宋仁宗在位42年,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百姓富足,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被稱為"仁宗盛治"。宋仁宗能坐穩江山,安享太平,除了有一班文臣名士輔佐之外,還因為他有一個「武曲星」——狄青。
有宋一代,兩個戰神。一個諡號武穆,一個諡號武襄。一個嶽飛,一個狄青。
出生貧寒、平定西夏
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精通騎馬射擊。早期是隸屬於御馬直的一名騎兵,後選做散置。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詔選擇衛士到邊疆,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行軍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又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扼制著敵方要害之地。安遠一戰,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拼搏。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
西南平叛、官至樞密使
北宋邊境,西北剛平復,西南又亂了。宋皇佑四年,西南壯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聲勢浩大,「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圍廣州,嶺外騷動」。朝廷先後派將領鎮壓,卻勞師無功。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招兵買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東。宋朝統治者十分恐慌,幾次派兵徵討,均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就在舉國騷動,滿朝文武惶然無措之際,僅作了不到3個月樞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宋仁宗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並親自在垂拱殿為狄青設宴餞行。 我們熟悉的楊家將第三代楊文廣,就是狄元帥大軍的先鋒官。
當時,宋軍連吃敗陣,軍心動搖,更有個別將領如陳曙等,心懷私利,不以國事為重,竟因害怕狄青搶功而擅自出擊,結果大敗而歸,死傷慘重。狄青受命之後,鑑於歷朝借外兵平叛後患無窮的教訓,首先向皇帝建議停止借交趾兵馬助戰的行動。他大刀闊斧整肅軍紀,處死了陳曙等不聽號分之人,使軍威大振,接著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從各地調撥、屯集了大批的糧草。依智高的軍隊看到後,以為宋軍在近期內不會進攻,放鬆了警惕。而狄青卻乘敵不備,突然把軍隊分為先、中、後三軍,自己親率先軍火速出擊,一舉奪得崑崙關,佔取了有利地形,接著命令一部分軍隊從正面進攻。他執掌戰旗率領騎兵,分左右兩翼,繞道其後,前後夾攻,一戰而勝。
班師還朝以後,論功行賞,狄青被任命為樞密使,作了最高軍事長官。
含冤而死
在宋代,重文輕武是祖宗家法,朝廷慣例,因為太祖趙匡胤是武人奪得皇位,最忌諱武人當權。狄青登上樞密使的高位後,來自四面八方的打壓和排擠,更是源源不斷。宰相龐籍以祖宗舊例極力阻撓,說"宋朝開國以來,還沒有武將擔任樞密使重位的,狄青何德何能?敢篡取國家重器?"朝堂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稱他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將他調出京師以便保全其聲譽。
終於,朝廷還是免去了狄青樞密使之職,改授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護國軍節度使,出判陳州。狄青不服,去質問當時的宰相文彥博。文彥博盯著狄青,半天才說:「無他,朝廷疑爾。」這句話,嚇得狄青倒退好幾步,到了陳州後,驚疑終日,一年多就病死了。年僅49歲。
一代名將,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朝廷的猜忌下。嶽飛的罪名是「莫須有」,狄青是「朝廷疑爾」。
從某種程度上講,狄青是被逼死的。究竟是被誰逼死的呢?易中天先生一語道破——"是制度和文化"。在當時的制度和文化下,文臣天生優越,武將備受壓制。於是,狄青才成了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關於狄青的死,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