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的第四代皇帝,他是宋真宗趙恆第六子,在位時間長達四十一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身世之謎
關於宋仁宗,民間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狸貓換太子》了,他就是傳說中被人用狸貓換走的那位太子,不過戲曲裡的故事和現實大相逕庭。故事裡的李宸妃經歷悲慘,賺盡了觀眾的眼淚,相比之下現實中她的情況要好得多。雖然歷史並沒有記載下她的名字,在被冊封之前一直以「李氏」呼之,但是她生下皇子後被封為崇陽縣君,後來又晉封為才人、婉儀,直到46歲臨終前被封為宸妃,也算得上是善終。
李氏早年因為父亡母嫁就選擇了出家為尼,又因為美貌出眾被劉妃劉娥看中而帶回宮裡,當了劉娥的侍女。劉娥一直很得宋真宗的寵愛,宋真宗想要將她立為皇后,可惜她一直沒有子嗣,出身又低微,朝廷上群臣反對的聲音很高。再加上此時劉娥年紀偏大,之前宋真宗的幾個兒子又都夭折,所以皇嗣一事也是個不得不考慮的重大問題,於是宋真宗就和劉娥合謀上演了一出「借腹生子」的好戲,當時的最佳人選就是李氏。
公元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宋真宗賜名趙受益,這就是後來的宋仁宗趙禎,皇上下令此子以劉娥為母,交給與劉娥關係密切的楊婕妤撫養長大,李氏則被封為崇陽縣君。《宋史·列傳第一》評價李氏說「壯重寡言」,看起來就不僅只是個長得健壯的美女了,最關鍵還是不愛說話,也正是因為她這樣的性格,在生下皇子趙禎後,她從來也沒(敢)對別人說過那是自己的兒子,甚至終其一生都沒有和趙禎相認。
當皇帝這事做得最好
1022年宋真宗駕崩,年僅12歲的趙禎即位,因為年紀太小,由當時的皇太后劉娥處理政務。
劉娥並不像民間傳說的那樣只精於宮鬥,她剛入宮時沒有名分,對當時的郭皇后和一眾嬪妃都很尊重,並不著意和她們爭寵。劉娥頗有才幹,《宋史》說她「後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本末。」後來宋真宗病重的時候,她就曾經參與朝政,宋真宗死後,她臨朝聽政十餘年,成功地避免了真宗時曠日持久的激烈黨爭,發行交子,重視農桑,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良好發展。《宋史》評價她:「天子富於春秋,母后稱制,而內外肅然,紀綱具舉。」「太后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對她持肯定的態度。
劉娥在忙於政務的同時,也沒有疏忽對趙禎的教導,一直注意培養他治國理政的才幹。而趙禎顯然對此極其聰明穎悟,雖然他也能詩、善書法、曉音律,但是都還沒有到沉迷的地步,尤其和他的後繼者比起來,他沒有表現出像宋徽宗那樣的多才多藝,甚至因此而不務正業;也不是懦弱無能的性格,甘於屈居一隅,不思進取。他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可以說恰好就是做皇帝所需要的。
宋真宗去世後第二年,年號改為天聖,這時宋仁宗也不過13歲,宋真宗時做過宰相的王欽若又被召回來當宰相,這位王宰相繼續發揮他善於迎合帝意、跟隨大家的特點,兩年時間裡於宰相一職毫無建樹,只編繪了一幅用人論資格的《遷敘圖》交差了事。王欽若病逝後,宋仁宗對別人說:「朕觀欽若所為,實是奸邪。」此時宋仁宗還沒有親政,年齡也不過15歲,就已經有了鑑別忠奸的眼光,自然與劉娥平時的教導分不開。這一點又勝過後來那位和大奸臣稱兄道弟論哥們的宋徽宗一籌。
能夠辨別忠奸算是當皇帝的基本功,宋仁宗可沒有止步於此,他執政最大的特點當然還在於「仁」字。
有一次宋仁宗吃飯吃到了一粒沙子,他連忙吐出來,這時他並沒有向服侍他的宮女發火,而是囑咐她們說:「千萬別聲張,這可是死罪啊!」身為皇帝能夠如此體諒別人,恐怕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
對待下人如此,對待朝臣更能顯示出他的寬厚仁和。
宋仁宗有個特別寵愛的張貴妃,張貴妃的父親去世得早,親近的娘家人只有一位伯父張堯佐,張貴妃有心讓宋仁宗提拔伯父,宋仁宗也滿口答應。沒想到的是,當他在大殿上提出要讓張堯佐擔任三司使時,就碰到了個不講情面的黑臉諫官包青天。這包拯一向剛正不阿,此時根本不管什麼皇帝顏面,直陳三司使位置重要,張堯佐在以前職位上「是非倒置」,根本沒有本事再擔任這一要職,很乾脆直接地就把皇上的旨意給否了。
宋仁宗只好改口說讓張堯佐擔任節度使,包拯更激烈反對,帶了七名言官和宋仁宗爭論不休,這次不僅指斥張堯佐,還指責宋仁宗任人唯親,失道敗德。包拯的性子急,說話快,和皇上爭辯的時候離的距離又近,唾沫星子都飛到皇上臉上去了,可是宋仁宗居然沒發火,他一邊擦著臉,一邊採納了包拯等人的建議。其宅心仁厚可見一斑。
正因為宋仁宗為政以仁,寬厚包容,開創了一個繁榮太平的「仁宗盛治」,在他執政期間國家安定,經濟繁榮,更有大批名臣高士湧現而出,最為著名的有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包拯、梅堯臣、歐陽修、曾鞏、蘇軾、蘇轍、柳永、文彥博、富弼、狄青、周敦頤、程顥、程頤等,這些名臣的光芒如此輝煌盛大,以至於千年之後知道他們名字的人比知道宋仁宗這位皇帝名字的人還多。
成於仁,敗於仁
即使是當朝被稱為「仁宗盛治」,可是宋朝的頑疾「積貧積弱」從宋真宗時就開始顯現,每年向遼繳納的巨額歲幣更使國家財政空虛,「冗官、冗兵、冗費」現象到宋仁宗時尤其嚴重。宋仁宗為了緩解諸多問題,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推行改革。
範仲淹一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物,從來不貪圖個人的榮華富貴,一心就是憂國憂民,急於革除弊政的宋仁宗讓他主持朝政變革,他當然樂於擔此重任。經過深思熟慮,範仲淹等人很快向宋仁宗上疏,提出了詳細而又系統的改革意見和主張。
對於這些意見,宋仁宗大部分予以採納並很快頒行全國。範仲淹親自主持新政的實行,他坐鎮中央,選派了大批精明幹練的官員,到各地去澄清吏治,很快就清理出了一批不稱職的尸位素餐之輩。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朝廷風氣為之改變,呈現出一派清明局面。
然而像歷次改革一樣,慶曆新政因為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階層的特權而受到強烈阻撓,反對派們集結在一起攻擊新政,將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誣為朋黨,致使改革派一時人人自危,無心推行新政。宋仁宗原本是一心革除弊政,可是看到新政措施實行下去之後侵犯的不僅是官員利益,皇家利益也受到威脅,他性格中「寬仁少斷」、「無定志」的一面就顯現了出來,最後將範仲淹等改革派人物貶謫出京,由他親自主導推動的慶曆新政歷時一年就宣告失敗。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駕崩,一時汴梁、洛陽等地的百姓自動罷市哀悼,人人痛哭,焚燒紙錢的煙霧瀰漫天空,就連偏遠山區的婦女也頭戴孝帽來哀悼他。如此深得人心,被稱為千古仁君實不為過。
「金娃趣說」過往人物,讓歷史更鮮活有趣,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