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徐 十點人物誌
領讀 | 江徐
今晚,我們將繼續為您帶來郭瑞祥的《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
昨晚,我們了解到的是宋夏之戰的概況,以及在這場戰爭中凸顯出來的兩位武將,一位是「面涅將軍」狄青,另一位是「西北狼毒」種世衡。
在多位精英的協力效命下,宋仁宗的天下又將走向怎樣的事態?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好水川之戰
在宋朝,尤其是仁宗這一代,向來以仁義禮智信治理國家,對於打仗是沒有經驗的門外漢,上了戰場也只憑常識操作。
往日,範仲淹與韓琦都是「君子黨」,政見相同,志同道合。宋夏之戰面前,兩人出現了大分歧,韓琦主張積極進攻,範仲淹提議防守。
宋仁宗拿不定主意,認為他倆說得都在理,便讓範韓二人各行其是,攻守自便。
主張進攻的韓琦做出縝密計劃,他打算傾巢出動,給西夏致命一擊。實際上,事情往往在預料不到的地方轉向。
韓琦下令手下一名大將叫任福,被告知以包抄作戰的態勢,伺機而動,打他個措手不及,不到迫不得已,不可輕舉妄動。
任福也許急功近利,也許過於自信,取得一點勝利後將韓琦的指令拋在腦後,擅自行動,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一塊叫好水川的灘涂,也沒有發現敵軍。
他與士兵休整了一晚,第二天早起,準備原路返回。就在此時,發現路邊有一些銀白色箱子,裡面發出撲騰撲騰的聲響。
好奇心的驅使下,宋軍亦步亦趨地上去,小心翼翼地打開箱子。剛一打開,成群結隊的鴿子從裡面絡繹飛出。
而這些鴿子,是狡猾的元昊設置的信號。隨著鴿子飛起,西夏軍從天而降一般,從四面包圍而來。
這一戰,宋軍一萬多人全軍覆沒,其中包括主將任福、二百多名隨軍將領,還有北宋名將王珪。
這就是宋夏戰爭史上著名的好水川之戰。
《宋仁宗與他的帝國精英》一書中寫道:「這裡因為這次追擊而腥風血雨,一千年後,仿佛仍然能看到累累白骨,聽到嗷嗷哀鳴,觸摸北風中瀰漫的血色。」
如果追究此次戰役慘敗的緣由,可以說是將領任福違背上司的軍事部署,輕敵冒進;或許也可以說,好奇害死貓。
經歷了這樣的敗仗,韓琦吸取教訓,整肅軍機,團結當地羌族,提高防禦,使西夏軍再無機可乘。
範仲淹採取攻防策略,堅壁清野,步步為營,一點點蠶食西夏土地。
關於韓範二人的威信,在西夏流行這樣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夏聞之驚破膽。」
富弼出使遼國
宋夏開戰時,遼國先是坐山觀虎鬥,之後故意挑起爭端,以便趁火打劫。
遼興宗一邊寫信列舉宋朝罪責,一邊在邊境部署軍隊。如果開戰,宋朝將兩面受敵,同時對付遼宋進攻。這種情勢,對於三十年不曾經歷戰事的宋朝而言,實難承受。
宋仁宗與朝臣商議,決定為避免戰爭,選派使者前往遼國進行談判,以和平方式化解危機。
作為外交官,需要膽略與談判技巧,不可懦弱,不卑不亢,一國安危榮譽到時繫於一身。這個人便是北宋名相富弼。
富弼是洛陽人,母親韓氏身懷六甲時,夢見旌旗鶴大雁降落在庭院中,不久生下富弼。富弼年輕時候勤勉好學,得到範仲淹賞識,晏殊還將女兒嫁給他。
兩軍交戰,不殺使者。但這一次,遼國主動挑釁,他們已經作出戰爭的姿態,這種情況下使者性命難保。
為此,已重新回到朝廷的歐陽修上奏,他認為出使遼國,形同與虎謀皮,萬一富弼像唐代顏真卿那樣,在出使過程中慘遭叛軍殺害,便是朝廷一大損失。這份奏章被呂夷簡壓下。
富弼被任命為接伴使,到邊境雄州(今河北雄縣)接待遼使。
遼使蕭特默高大威武,趾高氣揚,端坐在車輦上並不下來。他語氣傲慢地說,自己腳上有疾,不便行禮。
兩國使者相見,卻不行禮,這是蔑視,更是侮辱。富弼想著,如果對此忍氣吞聲,就從氣勢矮了一截。
於是,他不卑不亢地回敬說:「之前,我出使遼國,也曾臥病不起,卻堅持拜見貴國皇帝與眾臣,不敢失禮。如今,您坐在車輦上不下來,算何禮節?」
蕭特默被富弼的凜然相對搞得措手不及,只得下車,裝出行走不便的模樣,向宋朝使者行禮。
談判過程中,遼使開出避免戰爭的條件:要麼割地給遼,要麼結親,將宋國公主嫁給遼國皇子。
對於割地,宋仁宗堅決不同意,也不樂意將自己女兒嫁到荒蠻之地。權衡之下,他想效仿宋真宗的澶淵之盟,花錢買太平。
接下來,富弼將回訪遼國,對具體事宜進行談判。這是生死未卜的行程,宋仁宗為他加官進爵,而富弼認為這是他的職責,所以堅決不受各種封賞。
面對遼興宗「先禮後兵」的威脅,富弼以牙還牙,以史為鑑,委婉提醒對方,宋國絕非好惹,遼國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
同時,他又換位思考,站在遼國角度分析情形,抓住對方痛點,因勢利導,努力打消遼國割地的妄想。
富弼立場堅定,像一塊又硬又臭的頑石。最終,遼真宗不得不做出讓步,放棄讓宋國割地的要求,在締結婚姻與增加歲幣之間猶豫不決。
帶著這樣一份談判結果,富弼回到宋國。不管怎樣,他成功避免了戰爭與割地,出色完成了外交任務,也提升了他在朝廷中的威望。
諸多年後,蘇軾同樣效力大宋王朝的,論及前朝眾臣,他說:「韓 、範 、富、 歐陽 ,此四人者,人傑也。」富,就是富弼。
關於用「獻」還是「納」的問題
在富弼說服下,遼興宗放棄脅迫宋朝割讓土地的要求,也不再打締結婚姻的主意,但他除了物質,還想佔虛名上的便宜。
這個便宜,說到底其實是一個文字遊戲。
他跟富弼說,如果宋朝每年增加歲幣,盟約上要寫成「獻」字。
以下奉上,稱之為「獻」。如果宋朝答應這點要求,意味著承認自己在遼國之下。這怎麼可能呢?
遼興宗蠻橫霸道,他說,既然宋朝已經同意增加歲幣,錢都給了還在乎一個形式上的東西?
對此,富弼當機立斷地否定這一說法:宋朝之所以同意增加歲幣,絕非害怕遼國,而是宋仁宗愛惜生靈,不願幹戈相對。這一點,請貴國不要搞錯。
遼興宗還不罷休,他又想出別的點子:既然不能用「獻」,那就用「納」吧。
出於義務的上繳,稱之為「納」。宋朝並不欠遼國什麼,所以這個字也被富弼否定。
強硬堅毅的富弼,讓遼興宗感到無可奈可。他決定直接跟宋仁宗去談判,關於到底用「獻」還是「納」的問題,不再跟富弼繞下去。
從澶淵之盟開始,宋朝皇帝願意用錢財解決問題,他們要的是裡子,而不是面子。
所以,宋仁宗召集宰朝臣,經過一番商議,最終採用了「納」字。
宋朝以和談的方式解決了與遼國的糾紛,將戰爭扼殺於萌芽狀態,隨後將全部精力對付西夏元昊。
宋朝文人治國,又比前朝更體恤百姓,不願將他們置於戰火之中。所以這一次對西夏,宋朝同樣採取和議。
當然,這又是後話了。
結語
今晚,我們了解到的是讓宋君傷亡慘重的好水川之戰,以及之後的外交情況。
四年的宋夏之戰終於平息,宋仁宗又得將精力用於發展。為此,他的精英將拿出怎樣的新政呢?
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吧。
圖片來源於電視劇《清平樂》
原標題:《《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⑥ | 和明白人說話,和踏實人做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