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會坍縮成奇點嗎?研究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2020-12-14 和訊科技

大爆炸與宇宙膨脹插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永遠存在嗎?若是如此,或許宇宙是在一個永無止境的大爆炸循環中來回跳動。在大爆炸中,所有物質從奇點膨脹而來,接著又是大坍縮。大坍縮的時候,一切的一切又被再次吞沒,形成密度無窮大的奇點。然後,萬物又始於奇點,一遍一遍如此循環往復。

但是,這些理論的數學計算卻從未可以真正告訴我們,宇宙到底是循環的還是有始有終的。不過最近,一組理論物理學家利用所謂的「弦理論」,來嘗試解決早期宇宙的一些基本謎團。他們的研究結果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從零開始構建宇宙所需的理論動力,進而為循環宇宙假說提供支持。

宇宙大爆炸

如果你想構建自己的個人宇宙理論模型,不妨繼續往下閱讀。沒有人會阻止你做自己的宇宙學研究。但如果你想參與這場遊戲,那你就必須遵守宇宙的遊戲規則。也就是說,不管你的宇宙模型裡有些什麼內容,你都必須面對一些冷酷且確鑿的觀察證據。

比方說,我們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膨脹的宇宙中。這裡面的星系和恆星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科學家可以用不同的技術辦法,來計算不同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從而告訴我們這一事實。我們也有「宇宙還是寶寶時」的照片。(雖然那時候宇宙也已經有38萬歲,但相比目前138億歲的年紀,當初的宇宙確實還是個「寶寶」。)

在宇宙「寶寶」照片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圖案——微小的星星點點。這些星星點點,揭露了早期的宇宙中已經存在些許溫度差和壓力差。

我們可以用所謂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和另外一個觀點——「宇宙暴脹」,來解釋所有的這些觀察結果。宇宙暴脹這個過程,我們認為可能發生於宇宙剛剛誕生還不到一秒的時候。在這個過程期間(其本身的持續時間也極其短暫,與之相比,一瞬間都似乎顯得很漫長),宇宙變得越來越大,吸收量子差異並使差異變大。最終,這些差異不斷放大。正如密度越大重力也越大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差異漸漸變得足夠大,從而可以以星星點點的形式出現在宇宙早期的照片中,(數十億年後,又變成恆星和星系等等,不過這些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火宇宙理論

厭倦了宇宙大爆炸理論,想發展自己的宇宙說?這個想法不錯。不過,你首先得解釋清楚宇宙膨脹,還有宇宙寶寶照片裡那些星星點點等等。換句話說,你需要有比宇宙暴脹更具說服力的解釋。

看似容易,實則不然。早期宇宙中的壓力、密度和溫度差異已經困擾了一代又一代的宇宙哲學,包括最著名的比大爆炸理論更大膽的——「火宇宙理論」。火宇宙理論中的「Ekpyrotic」一詞,源自希臘語,意思是「燃燒」,指的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即認為宇宙在不斷重複。

根據火宇宙理論,我們的宇宙在……不斷重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現在算是處於「爆炸」階段,然後這個階段最終(具體方法不詳)會放慢速度直至停止,再反過來坍縮回極高的溫度和壓力狀態。再接下來,宇宙又會(具體方法不詳)重複之前的過程,在新的大爆炸中捲土重來。

然而問題是,如果根據火宇宙理論的話,早期宇宙照片中的那些星星點點很難重現。當我們試圖用一些模糊的物理學來解釋坍縮—反彈—爆炸這個循環時,一切看起來實在太過……順暢。沒有碰撞,沒有擺動,沒有斑點,也沒有溫度、壓力或密度差異。

但這也並非意味著該理論與我們對早期宇宙的實際觀察不符。只是說,這些宇宙理論不會孕育出一個具有星系、恆星乃至人類的宇宙。

所以,還真有些遺憾吶。

救星S膜

過去幾年,火宇宙理論的主題是試圖像暴脹理論那樣,契合更多的實際觀察。為克服這一障礙並使得火宇宙理論至少有那麼點兒說服力,一組研究人員帶來了他們的最新解釋:S膜。

沒錯,S膜。弦理論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吧?那是基礎物理的宇宙,其中每一個粒子都是非常非常小的振動弦。但幾年前,理論物理學家意識到,弦並不一定得是一維的。於是,他們為多維度弦賦予了一個新名字:膜。

那「S」又代表了什麼呢?弦理論中的大多數膜都可以自由穿梭時間和空間。但是假設的S膜,只能在非常特殊的條件下,瞬間存在。

在這種新的火宇宙假說中,當宇宙處於最小且密度最大的那個時間點上時,S膜出現了,觸發充滿物質和輻射的宇宙再膨脹(大爆炸),並且溫度和壓力也有微小變化(這樣一來,宇宙早期照片中的那些有名的星星點點也就解釋得通了)。這些,是三位物理學家今年7月在線發布到預印本文獻庫arXiv中的一篇新論文裡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這篇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議。

那話說回來,這個想法正確嗎?天知道。最近,弦理論本身也不太站得住腳,因為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進行的那些實驗未能發現任何可支持所謂「超對稱性」理論的線索,而超對稱性理論又是弦理論的一個重要基礎。再者,在弦理論圈子內部,S膜這個概念也有待商榷,因為我們尚不確切知道膜是否可以僅存在於某一瞬間。

還有一個事實是,我們的宇宙不僅正在膨脹,並且是在加速膨脹,而且更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很快膨脹就會減速(更不用說坍縮)。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力量能夠促使宇宙踩下剎車再掉個頭回去,也很天方夜譚。

即便如此,火宇宙理論(以及其他種種理論)依舊值得探索,因為宇宙誕生的瞬間為現代物理學帶來了一些最令人不解且具有挑戰的問題。(勻琳)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宇宙會坍縮成奇點無限循環大爆炸嗎?物理學家給出新解釋
    宇宙會永遠存在嗎?如果是這樣的話,也許它一直在一個永無止境的大爆炸循環中來回彈跳,在這個循環中,所有的物質都從一個奇點中冒出來,接著是大爆炸。而在大爆炸中,所有的物質都被再次吞沒,形成那個稠密的點,宇宙從那裡再次誕生。
  • 為什麼138億年前的原初宇宙沒有直接坍縮成黑洞?
    根據哈勃定律可以逆推出,最初的宇宙十分緻密,溫度極高,空間極小,這就是現代宇宙學的大爆炸理論。據估計,宇宙的誕生時間可以追溯到138億年前,最初的宇宙只有存能量,全部集中在奇點中。宇宙大爆炸之後,產生了大量的物質。早期宇宙非常小,所以密度極高。既然如此,為什麼緻密的早期宇宙沒有直接坍縮成黑洞呢?
  • 宇宙是奇點爆炸而成,那每個黑洞都有奇點,不是都能成為一個宇宙
    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一個體積無限小,溫度無限高,密度無限大,瞬間產生巨大壓力,之後發生了大爆炸,這次大爆炸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量子物理。按照之前說的宇宙是奇點爆炸而成,那每個黑洞都一個奇點,是不是只要它們爆炸就能行程另一個宇宙。
  • 旋轉的黑洞會裸露出奇點,裸奇點的存在可能對宇宙產生危害
    裸奇點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因為它的存在會使許多物理定律被打破,會危及到整個宇宙。而對於傳統奇點來說,就算它是一個未知和極端的地方,但它也是被鎖在事件視界之內。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能確認一種奇點的形成方式。當大質量恆星消耗完燃料之後,它就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成黑洞。但是,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奇點自然會有一個視界。
  • 宇宙來源於138億前的奇點,是何原因推動空間擴張到如此之大呢?
    根據光譜都卜勒效應,當光源遠離觀測者時,觀測到的光線頻率會有增加現象,從而在光譜在有向波長更長的紅端移動的趨勢;反之,當光源靠近觀測者時,光譜有向波長較短的藍端正移動的趨勢,這在物理學中分別被稱為紅移和藍移現象。哈勃的觀測結果表明河外星系中絕大部分的星體都在遠離地球,只有極少一部分表現出了與地球靠近的相對運動趨勢。
  • 宇宙大爆炸是一個黑洞嗎?科學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看完恍然大悟
    時空的扭曲可能僅由於其中的時間部分而造成,而時間是描述宇宙膨脹的量之一。因此,總的時空扭曲是由物質的密度造成,但其中也有空間扭曲的貢獻,正如宇宙的膨脹。希瓦茲凱爾德的重力公式的靜態解釋展示了一個靜態球體在坍縮成為黑洞前必須達到的極限。但希瓦茲凱爾德極限並不適用於迅速膨脹的物質。 大爆炸模型和黑洞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 宇宙很大而奇點很小,小點如何變為宇宙?奇點到底有多小?
    當然,在這個範圍之外還有著更為廣闊的不可觀測的區域,我們永遠無法看到可觀測宇宙範圍之外的空間,所以那裡的空間是大是小,是否存在都與我們沒有關係,我們也可以任性的認為宇宙的半徑就是465億光年。宇宙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在這裡的,也並不是恆存永續的。包括宇宙本身在內,沒有什麼是恆存永續的,所以宇宙也有一個開始,未來也會有一個結束。宇宙開始於何處?大爆炸,宇宙大爆炸。
  • 極端條件下,有可能形成危險的「裸」奇點,它也許已經在宇宙中了
    奇點的形成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得出結果,並且通過相關的公式我們知道,如果一團物質坍縮到體積非常小,那麼它的重力會讓它繼續變得越來越小,直到它被壓成一個無限小的點,這個點就被稱為奇點。我們只知道一種確定的形成奇點的方式,那就是當一顆巨星耗盡燃料並自我坍塌,在這種情況發生時,奇點自然會有一個事件視界。
  • 奇點誰也說不清楚,它是一個存在又不存在的點,怎麼理解?
    在目前的理論中,奇點存在於兩個地方,一個宇宙大爆炸前,一個在黑洞中。根據愛因斯坦的引力場論,物體質量坍縮到自己史瓦西半徑內,就只能壓縮成一個奇點,這個奇點體積無限小、曲率無限高、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這所有的無限都是起源於無限小這個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後面的所有無限就變成了有限。
  • 宇宙在大爆炸前沒有時空,更沒有物質,那麼奇點有溫度嗎?
    奇點不但有溫度,而且溫度無限高。現代理論認為,宇宙中奇點在兩個地方出現,一個是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濃縮在一個奇點裡;還有一個就是黑洞的所有質量都在中心奇點裡。科學對宇宙奇點性質的描述是:體積無限小,溫度無限高,曲率無限大,密度無限大。這四個無限最關鍵的就是無限小。
  • 宇宙最終會走向何方?科學家給出幾點答案,你認同嗎?
    宇宙是怎麼誕生的?138億年之前,從一個奇點大爆炸開始。宇宙有多大?直徑大約是930億光年。看起來這些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可其實都是假說而已,因為關於宇宙誕生的真相,至今也都在探尋之中,而宇宙的實際範圍,我們目前所探知的,可能不及冰山一角。
  • 鐵元素才是宇宙的「最強王者」?宇宙最後真的會只剩下鐵嗎?
    鍊金術曾經風靡一時,雖然現代科學表明,鍊金術是行不通的,但在19世紀之前,在鍊金術尚未被否定之時,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都進行了鍊金術的研究,其中包括我們所熟知的牛頓。直到化學體系的建立,人們才對於鍊金術產生了懷疑。
  •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嗎?科學家: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小於0.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因為需要較少的能量來對抗恆星本身的引力,耗盡核心的氫之後,並不會產生變化,只會變成紅矮星,然後慢慢地暗淡下去。質量在0.4-3.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當核心的氫耗盡之後,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抵抗本身的引力,內核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向內坍縮。然後變成白矮星。當恆星的質量超過3.4倍的太陽質量之後,就有可能在坍縮過程中形成高密度的白矮星。
  • 黑洞的體積並非黑洞的實體,黑洞的實體是奇點,奇點有多小?
    黑洞是宇宙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的體積有大有小。最小的黑洞小到瞬間就能被蒸發殆盡,而大的黑洞則可以主導整個星系的運行。黑洞是恆星生命結束之後的產物,而根據恆星質量大小的不同,除了黑洞以外,燃燒殆盡的恆星還可能坍縮成為白矮星或者中子星。一般認為,質量在太陽質量8倍以下的恆星會坍縮成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極為緻密的天體,引力和密度都很高,所以恆星坍縮為白矮星之後,體積會大幅縮小,縮小的幅度約為原來的30萬分之一。也就是說像太陽一般的恆星坍縮為白矮星後,會變得和地球差不多大小。
  • 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能爆炸成無邊無際的宇宙,你信嗎?
    在我們通常人的理解當中,一個密度無限大,質量無限大,溫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可以爆炸產生一個無限大的宇宙,這聽起來就是無法理解的。但目前的科學研究就是這麼解釋的,我們不信也得信,不過話又說回來,宇宙大爆炸之所以成為主流,是因為它確實有一定的證據作為支撐。
  • 奇點是否是宇宙所有物質轉化為能量大待爆發的一個「點」?
    物理上把一個存在又不存在的點稱為奇點。 空間和時間具有無限曲率的一點,空間和時間在該處完結。經典廣義相對論預言奇點將會發生。在具有合理物質源的廣義相對論的經典理論中引力坍縮情形中的空間-時間奇性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情形下奇點必須存在——特別是宇宙必須開始於一個奇點。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一個黑洞嗎?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結合宇宙微波背景輻射、Ia型超新星爆發、造父變星亮度變化周期、引力波等的觀測研究結果,推測出宇宙的年齡為138.2億年。因此,追溯到宇宙最初的起源點,它本身就是一個零維的點,根本不是一個黑洞。至於「奇點」為何會發生爆炸,至今科學界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 宇宙最後的結局會如何?科學家提出了三種猜想,你認可哪一個?
    行星同樣也不是無限的,它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最後走向毀滅,成為宇宙的塵埃。星系同樣也是如此,也不可能無限生存下去,也有是有始有終。天體,星系等都是有壽命的,當壽命到達之後也會走向毀滅,那麼承載這一切的宇宙,難道就可以無限存在嗎?科學家對於宇宙的結局提出了三種猜想,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
  • 物理學家們精確地計算出了黑洞的中心——奇點究竟是什麼樣
    黑洞內部奇點的性質就一直是個謎1916年1月,在東線當兵的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精確解,這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此前提出的激進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把引力描繪成彎曲空間和時間的影響,而不是人們長期以來所理解的引力。史瓦西的解揭示了一個靜止的物質球體周圍時空的曲率。
  • 黑洞的奇點與宇宙最原始的奇點相比,哪個更小?
    既然它們都有奇點,那黑洞的奇點與宇宙最原始的奇點相比,哪個更小呢?宇宙大爆炸與黑洞的共同點138億年前,這個世界都被壓縮在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點中,它的內部滿是混沌,直到一場大爆炸的出現,才將萬物釋放出來,直至今日,宇宙依然在膨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