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溫暖十萬大山
——三零三醫院博士醫療隊深入一線服務邊海防軍民紀實
■付凱 李浦松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周彥濤
路,穿越絕壁,伸向十萬大山深處。載著醫療隊員和藥品器械的麵包車緩緩前行,一面紅旗迎風飄展,上面「303醫院博士醫療隊」幾個大字格外醒目。6年來,這支醫療隊行程數萬公裡,留下了真情服務邊海防軍民的閃光軌跡。
「專家號」送進十萬大山
廣西多山,素有十萬大山之稱。
博士醫療隊隊員、皮膚科主任謝方明,對6年前第一次深入山區巡診記憶猶新:一名村民因腳底刺傷處理不當誘發感染波及整個小腿,不得不面臨截肢;一名肺結核並發大咯血的患者,被誤診為消化道大出血土方土治,年輕力壯的漢子幾乎喪失勞動能力……
博士醫療隊隊員李松明同年赴南沙永暑礁巡診時,戰士小劉突發腸梗阻。他連夜與醫院專家視頻連線聯合會診,小劉轉危為安。
「山區村寨和邊海防部隊醫療條件亟待改善。」謝方明和李松明將醫療情況向醫院黨委報告後,院黨委作出決定:在做好體系部隊衛生保障的同時,派出博士醫療隊深入邊海防部隊和山區村寨進行巡診,並拿出專項經費救助軍民。
博士醫療隊把「專家號」送進十萬大山。平南縣山區農民陳雙江患雙側股骨頭壞死,失去了勞動能力。醫療隊隊員、骨科主任林舟丹為他實施雙側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並跟蹤治療,半年後陳雙江就能下地幹活了。
空軍某部士官小陳與妻子結婚8年遲遲沒有孩子。醫療隊隊員劉尚文全程跟蹤治療,一年後夫婦倆圓了孩子夢。近年來,劉尚文帶領生殖普查小分隊,走遍邊海防線上近百個連隊和村寨,為千餘名軍民提供了醫療服務。
為軍民留下「不走的醫療隊」
廣西山高林密,邊海防一線哨所、站點和山區群眾居住分散,尋醫問診困難重重。為此,博士醫療隊建立起了巡診一次、幫帶一批基層衛生機構、培養一批醫療人才的「三個一」機制,給老少邊窮地區和邊海防部隊留下「不走的醫療隊」。
龍州縣金龍鄉大霍村到鄉衛生院需要走25公裡的山路,村裡衛生所醫生李立順只會開感冒藥和止痛藥,遇到其他疾病只能往鄉衛生院送。博士醫療隊跟村裡籤訂幫扶協議派博士駐點幫帶,並安排李立順到醫院學習進修。經過指導幫帶,李立順通過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使村衛生所醫療救治能力大大提高,村民再也不用動輒翻山越嶺到鄉裡看病了。
像這樣的鄉村衛生所,博士醫療隊先後幫扶了150多個。他們發揮技術優勢,每年分片區舉辦鄉村醫生培訓班、航空軍醫技能培訓班、邊防部隊心理輔導培訓班等各類學習培訓班10多批次,培養醫療骨幹3500餘名。
針對體系部隊基層衛生機構力量薄弱的實際,博士醫療隊把醫療質量標準化建設確定為幫扶重點,從病案書寫、無菌操作、診療流程等方面入手,幫助基層培訓一批業務骨幹、推廣一批先進技術、合作開展一批科研項目,有效提升了基層部隊醫療保障能力。某師醫院在博士醫療隊的幫帶下,能獨立完成腎穿刺手術、靜脈穿刺術等許多過去無法開展的手術,官兵後送率大幅下降。
科研為服務提質增效
2008年春,博士醫療隊在貓兒山腳下的高寨村巡診時,發現村裡有20多個村民患有腎結石。經過醫療隊救治,這些患者順利康復。
醫療隊調查發現,石灰巖質硬水是導致當地結石病多發的原因。為徹底根除這種病,他們一方面從飲食習慣等方面給予村民詳細指導,另一方面商請當地政府為該村挖掘深水井,倡導村民喝弱鹼性井水。隊員餘小祥和戰友申請了兩個關於結石防治的研究課題,在他們的幫扶下,120餘個村寨告別了結石病高發的現象。
博士醫療隊隊員蔡文娥在一個村寨巡診時發現,一種叫做「龍眼參」的民間藥品對提高人體免疫力有特殊功效,便主動與地方專家合作,申請廣西民族特色藥材研究項目,最終獲得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目前,該藥在廣西地區已被廣泛應用於臨床醫療。
「堅持服務與科研雙贏,才能達到服務質量最大值。」醫療隊隊長、全軍心理衛生指導中心主任李紅政說。2010年西南地區遭遇大旱,養殖大戶楊壽成的3000餘只雛雞夭折一大半,他情緒低落甚至產生了輕生念頭。參加救災服務的李紅政及時對他展開心理疏導,很快穩定了他的情緒。他提出的《嚴重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幹預中應對策略和技巧研究》課題,得到了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來,博士醫療隊相繼完成「邊防部隊和貧困山區心理問題的流行學調查」「益髓生血顆粒治療地中海貧血療效觀察」等50餘項醫學課題研究,多次獲得全國、全軍科技進步獎,有力地推動了服務邊海防軍民的質量。
(《解放軍報》2014年10月2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