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網紅的小吃,其實最開始都是用路邊的野菜做的。
青團(艾草、漿麥草、鼠麴草等野草做成的糯米糰子)、艾餃(艾草製成的餃子皮)、春卷(薺菜為主料)、薴葉飯(薴麻葉蒸飯)
還真是無野菜,不春天吶!
朋友圈裡天天刷韓國泡菜,我就不一樣了,開啟了新的中國泡菜之路——黃鵪菜醃菜。
黃鵪菜的故事
這傢伙長得像薺菜,現在常用來做醃菜,走路上如果見到可要記得挖回家。說到薺菜大家肯定不陌生了,它是現在市面上十分常見也十分受喜愛的一種野菜,沒吃過的人很少。
而這種長得像薺菜的野菜,很多朋友卻不一定吃過,甚至都沒聽過它的名字,它就是「黃鵪菜」,在自己家鄉這邊也稱作「毛連連」。
據說,黃鵪菜的花語是「喜樂」,緣自它的與蒲公英類似的黃色小花和紡錘形瘦果上覆蓋的軟白絨毛,總是在瘦瘦長長的枝莖上隨風起舞,輕輕搖曳,好像很快樂的樣子。
當然,黃鵪菜與蒲公英雖然同為菊科植物,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蒲公英莖不生葉,亦無分支,一莖一花,花大瓣密,遺世獨立。黃鵪菜則多分枝,像一棵微型樹,枝上開舌狀黃色小花,花冠管外被短柔毛,團團簇簇,看上去比蒲公英熱鬧喜樂得多。
黃鵪菜之名,初看有些不明就裡,有傳說說是因為一個叫小鵪的姑娘用它治好了一個瀕臨絕境的姑娘的病,姑娘為感恩,就叫它為黃鵪菜了。
雖然傳說不足信,但仔細想想,黃即黃色的花,鵪為小小鳥,黃鵪菜意為開著黃花的小野菜,倒還很有那麼幾分道理。
人間美味
黃鵪菜剛長出來的時候,其幼苗和薺菜十分的像,很多不熟悉它的朋友,會把它當薺菜挖回去吃,吃過發現這黃鵪菜十分不好吃,以至於認為它不能吃。
↑黃鵪菜幼苗
實際上是你的吃法錯啦。黃鵪菜的幼苗及嫩莖葉都可以食用,做出美味來一點都不差呢!但它本身的味道十分的苦,所以在吃之前,需要做一點小功課,那就是用鹽水浸泡一天一夜,把苦味給泡沒了才可以吃,這個時候無論是做湯還是炒食亦或者是涼拌,都十分的美味。
而在我家鄉這邊,黃鵪菜花蕾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用來做泡菜。
將它的花蕾連梗一起採摘,清洗乾淨處理好之後,就能直接切段醃製了,黃鵪菜本身含有一定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是一種不用加鹽都可以醃製的神奇植物。
要吃的時候,挑出一些下飯,一點也不迅於出名的韓國泡菜呢!
藥用價值
《中華本草》中記載黃鵪菜,別名苦菜藥、黃花菜等。早在明代的中藥著作《救荒本草》中就已經有所記載。是明代早期的一部植物圖譜,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為宗旨的農學、植物學專著書。
聽鄉親們說,在以前的時候,很難買藥,黃鵪菜就是那會的網紅創傷藥,若是不小心摔傷的話,就會在田埂上摘些黃鵪菜的葉子,一半搗爛敷在患處,一半煮水喝。
全能型野菜非黃鵪菜莫屬了,以後路邊看到,可以摘下看看呀~ 據說能夠受到它的祝福,人的一生都會是很輕鬆又很快樂的,沒有負擔喲,優哉遊哉的日子讓人感覺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