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小瓶子道長的號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道教變化之術由來已久,在漢代已經有不少著名的善於變化之術的方士,至晉代,葛洪《抱樸子內篇》就有相關記載:
變化之術中,比較大的只有《墨子五行記》,本來有五卷。劉安沒有仙去時抄出其中的要點,成為一卷。方法是用藥用符,能夠讓人飛行上下,隱藏自己,而且沒有固定的形態,含笑著變成婦人,面孔一縐,成了老頭兒,蹲在地上,又變為小孩子,執著木棍,立即長成樹林,種下種子頃刻生成瓜果可以吃,畫地便成了江河,撮一把泥土變成山,坐那兒便可召來各種美味佳餚,至於憑空興雲、起火,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其次有《玉女隱微》一卷,也能夠變化成飛禽走獸的形象,以及金、木、玉石,興雲致雨達到百裡方圓,興雷也能如此,渡大河用不著渡船和橋梁,分身成千人,借著風高飛,在沒有空隙的地方進出自如,能吐氣變成七彩,坐於原處卻看到八極以外,以及地下的事物,放出光芒達到萬丈之高,暗室中自能生出光明。但是作法中要步星綱幾十種,步法曲折能以弄清,很少有人能夠踏準的。至於《淮南鴻寶》和《淮南萬畢術》,都不及這本書的。
又有一種白虎七變法,取三月三日所殺的白虎頭皮,活駱駝身上的血,虎血,紫綬帶,鞋上的花紐兒,和浮萍一起,於三月三日混種下。初長出的草象芝麻苗,結有果實,就用這果實再種,長一次,產生一次變異。共七次種植,用其果實合成藥,也能夠用來變化形體改變面貌,隨意飛行或潛行水底,和《墨子五行記》、《玉女隱微》差不多。除此之外,就不足談了。
這裡說的幾乎包括了道教中大部份變化之術。
從內容上看,變化之術可以分為變化自身和變化外物兩大類。前者主要為變形易貌、化凡為仙及隱顯隨心的各種法術;後者有興雲布雨,使萬物有無、異類互變等法術。大多數變化之術都以步罡、掐訣、符咒等手段,加以本身鍊氣、存想等構成,也有相當一部份使用了某些藥物,造成了某些化學或者物理變化。
變化外物的法術比較常被提起的有搬運、豆人紙馬、縮地脈、劃地成河乃至裝天等,有些只見於神仙傳說,有些則在道書中留下了方法,如道書中有關於「草豆法」的記載,即撒豆成兵、斬草為馬,與平常說的豆人紙馬差不多。它的核心是用咒術。畫灰用壇,置香盤、淨水,用大豆一鬥二升、淨草一束安於壇心,披頭作咒,並用《起靈符》等法器,據說可以將之咒成活人活馬。縮地脈,神仙家言,地脈隨意伸縮,千裡可縮成一寸。
如學得此法,「往往甚速於飛空」(《金鎖流珠引》卷一七)。據說東漢的費長房得過來壺公傳得此術,能縮地脈千裡。有的道書說如果學成地軸禹步,存想二十四位地軸神,可以開一寸之地而為萬裡江山,或萬裡江山攝為一寸。其法載在《金鎖流珠引》卷二七,主要方法是用符籙,掐訣步罡。
變化自身的法術,有飛行虛空、存神馭氣、隱淪、分形及一般地變形易貌等等,此類法術種類也很繁多,其要義在於使自己神通自在,打破一切時間空間和通常的自然規律的束縛。這類神通假如真的擁有,那便具有常人所不具備、且難以抗拒的異能,這種異能又可用於不同的目的。因此,它們的傳播既可以造福於民,也可加禍於民。所以,道門中對此類秘術的傳授有嚴格的規範,不允許傳給心術不正之人。而且認為即使學得正法,若是用於不正當用途,那也會招致失敗。正如嶗山道士的故事中,王生學了穿牆而過的法術,但妄想用之於入人內室為盜,結果在牆上碰得頭破血流。
這類變化自身的法術,大抵也用符咒訣步為主,而且常要配合以內氣的運轉,和存思,有時也要用藥物,如移形易貌(易容術),便要用藥。不過,藥料的配方都秘而不宣。這種改易容貌的方術只能算是小術,比較重大的法術,如隱淪、分形(分身法)、存神馭氣等,便要求帶符籙,精存思,內氣充盈,踏罡步鬥純熟。這裡以隱淪為例,稍事說明。
隱淪,又稱隱遁,俗稱隱身法。據說能修成此法,便能夠使自己的形跡在別人眼皮底下消失,甚至連鬼神也不識自己下落,那麼任何災難也無法臨身了。這種隱淪之法,在魏晉時已經有相當系統的發展。
《抱樸子內篇·雜應》記載說:有人問隱淪之道,我說:神奇的方術有五種,坐在那裡突然消失也算在裡邊。但是對增長壽命並沒有什麼好處,而且在人間無緣無故顯示這種神通,反而招致怪異的評議,不足以隨便施行。只是可以備來應付兵亂和危急之時,不得已時才使用它,可以免除災難。
鄭先生說,服用《大隱符》連著十天,想隱身便向左轉,想顯身則向右轉。或者用玉丸塗在人身上;或是用蛇足散,或是懷中藏著「離母之草」,或是折下青龍之草,身體伏在六丁的方位下;或者進入竹園之中,手中執著「天樞之壤」;或者依河洛書河圖的樣子造一座石房子,而隱在雲層的蔭影之下;………或可變為小兒,或可變為老翁,或可變為飛鳥,或可變為走獸,或可變成為草,或可變成樹木,或可變形為六畜,或依傍樹木成樹木,或依傍石頭就變成石頭,依傍水變成水,依傍火變成火,這此都是所謂移形易貌,不能全部都隱藏的。
從這些記載看,當時的隱身法,主要有用符和用藥兩大類。用符的,比較高級,可以讓人全隱,用藥的,則要差一些,只能隨不同的環境,變成和環境一樣的東西。至於具體的運用方法,抱樸子沒有詳說,實際上是有特別的講究的。比如,所謂伏於六丁之下,是指處在六丁的方位,六丁在何處,是需要推算的,而且一般說來,走至這些方位,步伐有一些特殊的樣式,即所謂的踏罡步鬥。後世隱淪之術的發展,在大抵上沿著用符、用藥和對方位的推算、步伐的規定,或者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的路數。只是更加強調法師自身運氣存想的決定作用。
變化之不僅是道法中的一大類,而且往往是其它道法的基礎,比如飛神馭氣之術,在上章奏時便要用到。據《長恨歌傳》說,唐玄宗在晚年思念楊貴妃,派了道士運用存神馭氣之術,即存想自己的元神駕馭著元氣,「上窮碧落下黃泉」去尋找香魂,結果在蓬萊仙島才找到她。這種存神馭氣之術是變化之術的一種,常被稱為出神、出陽神,也稱飛神馭氣。自己在原處不動,元神卻可以到處往來,到達形體無法抵達的天府或仙境。如上章奏時,常要出神,往三天之上,當三清或玉帝面,遞上章表,奏明事由,面聆神旨,帶回有關的信息。章奏通常在祈禱、破幽等法事中使用,存神馭氣之術在具體運用中便成了其法事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