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宿遷的施先生反映:今年寒假,他還在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下載了9款網路遊戲。短短一個多月,小孩就在網遊上花了近4萬5千元。施先生夫婦倆平時主要靠務農、打工賺錢,這麼多錢,是他們將近一年的收入。
施先生說,今年2月29號,他去銀行取錢,發現本來存了4.5萬元的銀行卡裡,只剩下2700元。查了對帳單後他發現,這些錢全部花在網路遊戲上了。施先生說,13歲的兒子小施最近一直用媽媽的手機上網課,沒想到除了上課,小施還用手機打遊戲。一番詢問後小施承認,他下載了好幾款網路遊戲,並且通過媽媽的手機在遊戲裡充了值,用來買裝備、買遊戲幣。
這些遊戲大多來自VIVO手機平臺,包括口袋日月、熊出沒之機甲熊大、奧特曼格鬥超人、奧特曼傳奇英雄、口袋新世代等等。僅2月25號12點49分到13點的短短11分鐘,小施就在遊戲上充了4400多元。經過確認,小施總共在9款遊戲上花了錢。
施先生聯繫VIVO客服諮詢能否退錢。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向上級匯報,但退錢的可能性不大。工作人員答覆說:這些充值需要手動輸入支付密碼才能交易,而且遊戲帳號是一個實名成年人的帳號。工作人員還表示,他們的遊戲支付只針對成年人開放,他們沒有辦法通過支付方式判斷玩家是大人還是小孩。
記者注意到,雖然遊戲支付只對成年人開放,可小施下載的遊戲,有好幾款面對的是12周歲以上的人群。
記者了解到,施先生夫妻倆的微信轉帳密碼,小施以前就知道。「從早到晚都把手機給他上網課,我們上班很累,回家吃完晚飯就睡了,沒有功夫去管他。」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避免沉溺於網遊和打賞呢?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小朋友。說起玩網路遊戲,他們都非常感興趣。但孩子們也告訴記者,他們不會使用父母的錢去購買遊戲道具或打賞主播。而且,父母對自己玩遊戲也有一定的約束。
採訪中,大多數家長都表示,他們並不是絕對反對孩子玩遊戲,只是擔心孩子很難自我約束。而對於新聞中報導的個別未成年人大額購買遊戲道具的現象,青少年心理諮詢專家認為,這是有因可循的。
青少年心理諮詢師李萍說,一些孩子在現實社交中出現了一些障礙和困難,但在遊戲當中他可以暢所欲言,可以跟人去交往。特別是當他有一些輔助性的設備,就更可能得到別人的認可,這其實也是一張虛擬世界裡的虛榮心在作怪。
專家認為,要避免孩子出現這種行為,除了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家庭教育中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活動之外,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也非常重要。
李萍說:「要儘早讓孩子知道,錢是父母努力工作得來的,孩子應珍惜父母的勞動,把錢花在有價值的東西上。」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張清 周忱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