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創小說創作中,有一種練習方法叫做「三題故事」,即是由出題者隨機挑選三個單詞,規定以這三個單詞作為故事的主題,交由創作者們自由發揮。
曾經導演過《死侍》的提姆·米勒聰明地選擇了「愛、死亡、機器人」三個關鍵詞,於是《LOVE DEATH + ROBOTS》誕生了。
愛 死亡 機器人
《愛,死亡和機器人》,簡稱《愛死機》,與其說是一部動畫片,不如說是一次動畫競賽的主題。
人,機器人,機甲,異蟲,怪物,貓,蜘蛛……甚至,酸奶?你能想到的、想像不到的各種東西都登上了「動畫」的舞臺,成為了舞臺上的主宰者。
大佬們在《愛死機》的世界中大展身手,在這塊空白的畫布上用各種各樣的技巧、染上各種各樣的顏色,最終將十八部獨具匠心的動畫短片獻給了Netflix。
提姆·米勒表示,他早在十年前第一次遇到大衛·芬奇時就產生了想要製作《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想法。提姆·米勒向芬奇解釋了自己的想法,芬奇說:「如果你想做,那就去做你想做的,我會幫你。」
提姆·米勒列出了一系列的項目計劃,其中有一個就是《愛死機》風格的動畫選集。大衛·芬奇看了以後當時就說:「這就是你應該去做的。我們可以大膽地去嘗試、去瘋,可以聯繫一大堆導演,做出一些真正狂野的視覺效果。」這些話極大地鼓舞了提姆·米勒,並且讓大衛·芬奇也沉浸在這個項目之中。
同時,大衛·芬奇也想嘗試一些新的東西。他想要打破一集22分鐘或是48分鐘的劇集時長定律,認為這些形式上的定律桎梏了故事的發揮,將故事限制在了名為「時長」的套路之中——什麼時候故事進入主題,什麼時候故事轉入高潮,什麼時候故事應當結尾、開始抒情……
「我們必須擺脫22分鐘(半小時節目的長度)和48分鐘(一小時節目的長度)。這種分割劇集的時限套路給觀眾帶來的敘事上的類似巴甫洛夫反應讓我感覺很厭煩。我希望每個故事都有它應有的長度,讓故事的呈現達到最大的衝擊力或最棒的娛樂效果。」
《愛死機》的項目確實令人著迷,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人敢嘗試如此大膽的手法——不能保證劇集時長的動畫,再加上不限制題材的題材性質,無論是電視還是電影公司都不願意接盤。最後,還是Netflix成了《愛死機》的歸宿。
項目拍板之後,就是正式製作了——先是由提姆·米勒兩位監製選定18個故事劇本,再根據時長、動畫風格和預算找到合適的製作團隊,交由他們去自由製作,而Netflix則不幹預任何內容創作。
至於賣不賣的出去——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大衛·芬奇在賭,賭網絡觀眾會喜歡動畫短片的節奏;提姆·米勒在賭,賭觀眾們會青睞於不限題材、聯合創作的方式;至於Netflix……說他是真的有錢也好,還是對大衛·芬奇和提姆·米勒的投資也好,總之也加入了這場豪賭。
於是,《愛,死亡和機器人》便成長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那個樣子——粗獷、狂野,毫無節制,用性和暴力宣洩著製作者們的藝術細胞。短短的十八個短篇,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動畫風格——2D動畫,3D動畫,美漫風格,真人風格,真人加特效,或是全CG……
幾乎所有你希望在「R級分級」裡看到的東西,這裡全有了。畢竟是執導《死侍》的提姆,真的很懂人心。
當然,《愛死機》可不只是有性和暴力而已。就像「愛」和「死亡」也僅僅只是三個主題中的兩個,製作者們更希望影片能夠帶來一些思考——
在《愛死機》中最受人喜歡的《Beyond the Aquila Rift》(Netflix譯名:《裂縫之外》),來自法國3D動畫工作室Unit Image,這家工作室專門為VFX遊戲預告片、商業廣告和電影製作完整的CG動畫,就連迪士尼也和他們有工作。
主角Thom駕駛藍鵝號進行星際旅行,進入平衡艙休眠醒來後,卻意外來到了15萬光年外的星系,遇到了舊情人Greta。此時,隊友Suzy與Greta產生爭執,用刀劃傷了Greta,男主只好將Suzy重新放入平衡艙休眠。
在於Greta共度良宵後,Thom突然發現Greta身上被劃傷的傷口卻不見蹤影——此時他意識到Suzy是對的,眼前的Greta並不是他認識的那個舊情人。在懇求Greta將現實告訴他後,Greta照做了——Thom醒了過來,眼前出現的還是藍鵝號,只是攔腰折斷的藍鵝號早已腐朽,無數的蜘蛛和蛛絲包圍著藍鵝號和自己,還有自己早已死去的兩個隊友。
此時,「Greta」從一處陰暗的洞穴之中出現——無數的腳攀著蛛絲,無數的眼睛向Thom睜開……「Greta」的本體,是一隻外星蛛母。
畫面歸於黑暗,Thom再次從平衡艙醒來,Greta再次出現——故事就此結束。至於故事到底講述了什麼、想要表達什麼,千人心中有千個哈姆雷特,也只能等各位觀眾們親身體驗一番了。
除了Unit Image之外,Netflix可以說是下了血本,請了無數大牌——有全球業界最知名的CG動畫公司Blur Studio:Blur Studio你可能沒聽過,但你絕對不可能沒聽過《魔獸世界》、《古墓麗影》、《X戰警》、《變形金剛》、《阿凡達》……
還有《蜘蛛俠:平行宇宙》的前藝術總監阿爾貝託·米爾戈執導的《witness》,提姆·米勒親自指導的《Ice Age》……總之都是些一眼看上去就很「燒錢」的名字。
稍微有些可惜的是,或許是《愛死機》的製作實在是過於自由了吧,以至於最後的成品質量參差不齊——《Beyond the Aquila Rift》是那麼的優秀,以至於《When the Yogurt Took Over》(Netflix譯名:《當酸奶統治世界》)就非常平庸了。
愛、死亡、機器人,《酸奶》和這三個詞一個都搭不上邊,只是單純地在抨擊人性而已。這種與主題毫無關係的動畫,放在競賽之中是絕對會被槍斃的。
雖然很相似,但《愛死機》畢竟不是競賽。不然的話,Netflix即將推出的《EVA》重映版豈不是能把這一批「愛、死亡和機器人」主題的短片拉起來全部A了?
總體上來說,《愛死機》並不是優秀到登上神壇的動畫。但他足夠優秀,能夠成為改變動畫界的一顆原子彈,是一個奇點,為動畫業界帶來全新形式的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