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華:捐出上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藏著特區四十年……

2020-12-11 大眾網

記者:張玉升 竇永浩 見習記者:趙子周 剪輯:張玉升 趙子周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馬樹華 簡介

  1958年出生,雲南大理人。1978年參軍,1983年隨部隊南下深圳,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隨部隊集體轉業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的一員,他不僅是深圳特區發展的建設者,同時也是這座城市騰飛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近四十年來,他用相機拍攝了數萬張記錄深圳發展變化的精彩照片。

  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深圳輝煌歷程——馬樹華紀實攝影集》、《大美深圳》等。

  進入2020年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馬樹華格外忙碌,一方面,他的關於深圳特區四十年新老對比的攝影展開始陸續展出,另一方面,他頻繁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暢談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深圳特區走過四十年,從當年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到今天國際知名的大都市,滄海桑田,變幻萬千,最直觀的感受從哪裡來?馬樹華,就是這個拉直問號的人,凡是觀看過他拍攝的新老照片對比的人,無不驚嘆並感慨,三四十年前,深圳原來是那個樣子……

  馬樹華,從一名普通的基建工程兵,到一位記錄深圳變遷的攝影師,用相機為深圳特區留住了四十年的光影,未來,他還會繼續拍下去……

  1、拍了四十年:記錄下特區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第一次見到馬樹華的深圳新老照片,是在越眾產業園裡的「越讀學園」,當時我在那裡訪談羅亞君(詳見「深圳的腳步」第19期),旁邊擺放著十幾組放大的新老對比照片,全是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角度拍攝的,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問,出自馬樹華之手,於是當場敲定要採訪他,請羅幫忙聯繫。

  「請問您是在什麼機緣下拍下那麼多的深圳老照片?」

  見到馬樹華,我向他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馬樹華給我的回答,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原來,當年拍下那些老照片,並不是他有意為之,很多時候,就是偶然的隨手之作,「我是到特區二十周年的時候,才意識到這些老照片的價值的……」

  馬樹華來到深圳,是在1983年1月,當時他隨部隊從天津南下深圳,是基建工程部隊的一名軍人,來到深圳大半年後,部隊於當年9月15日集體轉業,轉業前夕,1983年「八一」建軍節,馬樹華走出軍營,留下一張單人身著軍裝的照片,這張照片是他來到深圳以後拍下的第一張軍人照,也是脫下軍裝之前的最後一張。

  照片的拍攝地點,位於解放路口、工人文化宮廣場,照片的背景,遠處有幾棵樹……

  三十七年過去,2020年,馬樹華返回原處,拍了一張對比照,當年的幾棵樹還在,愈加枝繁葉茂,樹的兩邊不復當年,早已高樓林立……

  馬樹華感慨地說,最初來到深圳的時候,特區內最高的樓是正在建設中的愛華電子大廈,當時特區總人口不到6萬人,還包括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正是這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脫下軍裝換上工裝,紮根於深圳,為特區的基礎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他們建起一棟棟高樓,創造了聞名中外的「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早在部隊服役時,在1981年左右,馬樹華就摸過相機,轉業就職於原深圳市第三建築工程公司以後,馬樹華在單位裡經常寫寫文字,送到報社裡發表,偶爾拍拍照片。

  有一次,馬樹華寫了一篇報導某公司的稿子,公司領導雖然已經看過稿子,但需要秘書蓋過公章才可以發給報社,恰巧,那個秘書帶著公章出差去了外地,要是等他回來,新聞就變成舊聞,沒有了發表的價值,受此刺激,馬樹華索性不再寫稿子,改為挎著相機四處拍照,拍出來自己衝洗……

  由此,在日常周轉於各個建築工地之時,在周末休息的時候,馬樹華開始頻頻摁下手中的快門,工地上、生活區、公園等,深圳日新月異的變化,紛紛進入他的鏡頭……

  馬樹華說,「一開始只是隨手拍,記錄一下施工進展以及工友們的生活狀態」,從1991年左右開始,他拍的照片多起來,現在做新老對比的一些老照片,很多是在那個時候拍下的。

  時間來到2000年,深圳特區建立二十周年,看到本地媒體刊登的八十年代的老照片,馬樹華醒悟過來,「這些老照片,我也有拍過呀」,翻箱倒櫃,找出當年的一些老底片。

  說起來有些搞笑,有些底片,差點被他當廢品扔掉了,趕緊衝洗出來,全是寶貝……

  就這樣化廢為寶,深圳三十多年前的很多珍貴瞬間,就這樣走進我們的視野。

  2、捐出老照片:讓年輕人了解城市當年的模樣

  2020年「七一」前夕,深圳市檔案館舉行《先行之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檔案文獻展》徵集活動,馬樹華向深圳市檔案館捐贈了一萬三千多張記錄深圳發展的照片。

  連同照片一起捐贈的,還有他使用了多年的攝影器材,其中一臺是日本富士的手動相機,很多深圳的老照片,就是用這臺相機拍下的;還有一臺「年紀」最大,是一臺1978年的上海海鷗雙鏡頭照相機,「那是我的第一臺屬於自己的照相機,最初我就是帶著它四處奔走,邁上了攝影之路……」

  馬樹華表示,這些老相機其實都還能正常拍攝,但他現在已經不再使用,藉由特區40歲「生日」之際,捐出這些老相機,希望它們能夠發揮最後的餘熱,讓現在的年輕一代了解過去的深圳是什麼樣子,了解過去的拓荒牛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讓這座城市拔節而起……

  訪談過程中,馬樹華跟我分享了數組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拿他所在的原深圳市第三建築工程公司來說,三十五年前,辦公樓是一座七層高的樓房,辦公和居住混用,是附近最高的一座建築,如今這座樓房依然存在,但早已淹沒在周圍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毫不起眼……

  如今的南山後海片區,高樓聳立,景觀無敵,回到三十多年前,在馬樹華的鏡頭下,望過去是一片灘區沼澤,幾十條廢棄小漁船靜靜地躺在其中,甚是荒涼……

  三十多年前,關內關外沒有公交,住在關外的特區建設者,每天往返單位和家之間,乘坐的都是敞篷大卡車,上學的孩子們每天上下學,也是擠在大卡車車廂裡,風裡來雨裡去……

  珍貴的瞬間,就這樣被定格;珍貴的回憶,就這樣被留存。

  時間走到2012年,在整理、翻看老照片時,馬樹華靈機一動:如果回到老照片的拍攝地,用同一個角度,再拍攝一張現在的場景,跟當年形成對比,豈不是很有意思?

  說做就做,於是,便有了現在對比鮮明的一組組新老照片,每一組照片,或兩張,或三張,十年一個樣,對比大不同……

  馬樹華感慨,放在四十年前,他自己怎麼也想不到,四十年後,深圳到今天會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巨變,而且,這巨變還在繼續進行中——

  「深圳有今天的精彩,不該忘記過去走過的路,當年的模樣,我想這就是老照片的最大價值吧……」

  3、拍照片心得:不要怕吃苦,一定要堅持

  除了拍攝、記錄深圳各個場景的歷史照片,三十多年來,馬樹華還拍下大量的新聞照片,先後發表在《解放軍報》、《中國建設報》以及《深圳特區報》等多家媒體上,參加過各種大小攝影比賽,並有近百幅作品入選、獲獎。

  他鏡頭下的深圳,細節入微而又精彩紛呈,「拓荒者們」居住的竹棚板房、深圳民間的風俗文化、九二股市風波、迎接香港回歸、深南大道夜遊迎接千禧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在老家雲南大理,他還花費近十年時間,詳細記錄黑惠江七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從事了三十多年的攝影工作,有哪些拍攝心得可以分享?

  馬樹華緩緩地說,拍攝者有不同的喜好,關注的拍攝對象也不同,由此帶來的拍攝習慣、手法大不一樣,所以講攝影,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綜合考慮季節、天氣等很多因素,但有一個共同的心得可以分享,「既然喜歡攝影,一定不要怕吃苦,一定要堅持,持之以恆……」

  他以自己拍過的一張深圳灣跨海大橋照片為例,為了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他七上南山,每次守候幾個小時,只為在花燈初上的夜色闌珊中,拍下精彩的大橋夜景,最終如願以償,照片裡的深圳灣大橋,猶如一條絢麗的彩帶,連接著美輪美奐的深港兩地……

  這就是馬樹華的深圳故事。

  他眼中的深圳,像一個茁壯成長的孩子,一年一個樣子,十年大變模樣……

  走過四十年,深圳特區闊步前行,繼續上演著精彩;

  拍了四十年,馬樹華興趣盎然,將會繼續摁下手中的快門……

  (訪談時間:2020年11月24日,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

相關焦點

  • ...期丨馬樹華:捐出上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藏著特區四十年……
    1978年參軍,1983年隨部隊南下深圳,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隨部隊集體轉業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的一員,他不僅是深圳特區發展的建設者,同時也是這座城市騰飛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近四十年來,他用相機拍攝了數萬張記錄深圳發展變化的精彩照片。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深圳輝煌歷程——馬樹華紀實攝影集》、《大美深圳》等。
  • 深圳博物館 與特區發展同頻共振
    站在蓮花山頂遠眺,市民中心以大鵬展翅之態矗立在城市中軸線上,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位於市民中心東區,是這座城市地標中引人注目的文化空間。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伴隨著深圳特區的建設而誕生,在20世紀80年代曾被譽為「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
  • 特區40年|深圳美術館辦建館初期收藏展 講述那些辦展的故事
    原標題 特區40年|深圳美術館辦建館初期收藏展 講述那些辦展的故事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4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楊慧)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中國的眾多藝術名家南下深圳辦展覽或者居住。
  • 福田區中小學"深圳特區40年"原創作品朗讀大賽圓滿落幕!
    "特區改革當先鋒,四十年來成果豐。往昔漁村難覓影,翻天覆地聳雲峰。創新驅動發展路,科技引領時代夢。當代少年勤勉勵,鑄就鵬程新輝煌。"
  • 從白手起家走到人生巔峰,在《追夢》裡回憶深圳四十年
    但是沒關係,平時不好追的夢,現在可以跟著深圳衛視「追夢」呀!獻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11月23日,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發展為創作原型的現實主義史詩大劇《追夢》首播新聞發布會在深圳市前岸國際酒店盛大舉行。這麼重大的日子,必須得出篇稿子才行!瑞思拜!
  • 《深圳的腳步》第31期丨徐景安:未來四十年,建言深圳做幸福城市示範
    有一個細節可以佐證,我們訪談他的時候,是在一座大廈的一樓大廳,旁邊時常有人走過,會打斷我們的交流,讓人吃驚的是,每當旁人走過以後,每次他都能續上剛才的講話,絲毫不受影響……  「未來的四十年,深圳要轉向人民幸福為目標,要改善保障民生,要全覆蓋,要關心人的情感,打造民生幸福標杆城市。」
  • 珠海汕頭失去四十年?大灣區需要團結的深珠汕|特區四十年(三)
    為了填肚子,以及保存,就先在船上燒一大鍋水,將魚裝在竹簍裡,然後一簍一簍放進煮熟,再撒上一層粗粒的海鹽。這樣就能保存較久。雖然做法簡單,但是配上普寧地區的豆醬,味道就很鮮美。所以,在相當長時間內,潮汕人都比深圳、珠海那些地方會吃,而且有錢。剛建特區的時候,幾個地方的經濟總量排名是汕頭第一,廈門第二,深圳第三,珠海第四。
  • 深圳特區40年 南山區工商聯(非公黨委)人才服務續寫更多「幸福故事」
    深圳特區40年 南山區工商聯(非公黨委)人才服務續寫更多「幸福故事」 2020-12-14 1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裡藏著幾代武漢人的回憶,武漢動物園邀你來看老照片展
    翻翻老照片,原來這裡藏著武漢人的回憶。10月21日起,武漢動物園在網上推出「回憶遊」徵集活動,共收到500餘張市民遊玩動物園的老照片。12月19日,市民朋友可以在武漢動物園大門口參觀以這些老照片為藍本的「我和我的動物園」老照片回憶展,重溫過去的歲月。還有方艙動漫小姐姐黎婧和「斑馬君」創始人石秀在現場為遊客繪製和動物寶寶同框的漫畫肖像圖。老照片展裡看什麼?
  • 【圳能量·向榜樣致敬】深圳特區40周年物流與供應鏈行業金蛛獎...
    為紀念深圳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聯合相關機構發起「深圳特區四十周年物流與供應鏈行業金蛛獎」評選表彰活動,謳歌在改革開放的流金歲月裡深圳物流與供應鏈行業湧現的時代先鋒人物,褒揚深圳物流與供應鏈行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各類優秀企業,以榜樣的力量,激勵行業企業、個人凝心聚力、奮勇爭先,昂揚鬥志揚帆起航再出發。
  • 李津逵:四十年,廣東和深圳做對了什麼?
    閩粵海洋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基因,放手讓這種有別於中原的外向進取的文化在改革開放中打先鋒,是四十年來中國衝破束縛走向世界的一把鑰匙。在這張巨大的文化網絡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就是香港。醫院協助上萬名地震傷者安裝義肢,其中數百人得到香港支援費用全免。我問林先生為什麼這個項目堅持十年,他說我從小讀書就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做公益不是給別人看,是做給自己的孩子看,告訴他們身處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根在哪裡。鄧小平曾說,要在內陸再造幾個香港。今天當香港受到美國無理打壓的時候,小平「一國兩制」的遠見會讓我們更加清楚認識香港的價值和貢獻。
  • 深圳40年·財經40人丨四十不惑的深圳,如何重整行裝再出發...
    相信答案顯而易見——深圳。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短短40年,它從一個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坑窪不平街道的小漁村,變身為千萬級人口的大都市,堪稱是一個奇蹟。當然,不僅因為深圳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更因為它發展至今,依然保持著極高的開放度和人才吸引力。
  • 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系列評論之一:催人奮進的精神歷久彌新
    深圳正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徵程勇當尖兵,跑出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加速度」。為了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深網觀察」從今天起推出系列評論,全面梳理、點評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年來的各項成就,敬請關注。40年前,黨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發揮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範作用。
  • 深圳特區40年踏歌起舞
    ——以深圳命名的《深圳圓舞曲》閃亮推出近日,初夏的深圳碧海藍天、花團錦簇,在花香四溢的街頭,一首歌曲也正悄然起舞,並迅被人們所喜愛並在網絡迅速傳開,為慶祝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而創作的這首《深圳圓舞曲》,像一陣清新的風,洋溢在深圳的流光溢彩之中。
  • 特區40年|見證蛇口的春天
    1968年11月,他以廣州知識青年身份趕赴海南軍墾農場,連續六年披星戴月、披荊斬棘、沐雨櫛風的墾荒錘鍊,練就他刻苦耐勞、勇於開拓的品格和超強的適應能力。1979年7月,方志強隨交通部第四航務工程局施工「先頭部隊」進駐廣東省改革開放試驗區——深圳蛇口,參加被稱為深圳特區全面開發建設「第一爆」的招商局蛇口特區五灣、六灣和赤灣萬噸級碼頭工程建設,有幸見證了蛇口工業區的「春天」。圖為現今的蛇口。
  • 歷史上3張珍貴的老照片,其中一張很多人都見過
    世界上最早的照片名為《在Le Gras的窗外景色》,它拍攝於1826年,出自「照片之父」 尼瑟佛爾尼埃普斯之手。這張照片拍攝的內容是從他家樓上所看到的屋外窗戶和庭院,現已成為法國的國寶。直到1861年世界上才拍攝出第一張彩色照片,它的發明者為物理學家馬克斯威。自從彩色攝像技術的問世,世界上也相繼出現了許多寶貴的照片。
  • 特區建立40周年,回顧深圳文化藝術發展之路成文化景觀
    「2020深圳設計周暨環球設計大獎」於8月15日至30日舉辦,以「雲上設計 創意無限」為主題,分為「深圳設計四十年」、主題展、大灣區設計展等十大板塊,來自海內外20個國家和地區的33家設計機構、800多名設計師,在雲上互動、各展風採。近20個分會場項目40+活動則形式不限,線上線下皆有,分布在全市不同地點。
  • 《深圳的腳步》第7期丨馬立安(Mary Ann):25年,我把青春給了深圳……
    我第一次見到馬立安,是在今年的6月份,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漸趨穩定,深圳舉辦《袁庚傳奇》新書發布會,其中兩位受邀嘉賓,是馬立安和李津逵,李津逵特意跟我引薦,說要採訪特區四十年,馬立安絕對不可錯過,她可是一個超級「深圳通」。當場添加微信。我回去上網搜來馬立安的很多文章,研讀後提出約訪邀請,她痛快地答應。
  • 40名人才,40句祝福,深圳人才同賀特區40歲生快!
    波瀾壯闊四十載,先行示範再出發。今天是深圳經濟特區40周歲生日。40年城市蝶變,創造世界奇蹟;40年創新不息,書寫壯麗史詩;40年人才驅動,厚植髮展沃土。今天,「人才深圳」特別邀請了各年齡段在深工作的40位人才為深圳送上祝福寄語,衷心祝福特區生日快樂!共同致敬特區成立40周年!(各年齡段人才以姓氏筆畫數為序,排名不分先後)●40後、50後人才代表●
  • ...之文化溯源》系列文章之四——《深圳特區四十載的啟示》(中英文)
    2020年9月8日,李極明大使在孟主流英文報紙《每日太陽報》發表《中國良治之文化溯源》隨筆專欄系列文章之四——《深圳特區四十載的啟示》。文章介紹了深圳特區四十年的發展成就之後指出,深圳為體制創新科技創新提供了合適的土壤,從而培育出一批世界級的本土創新型企業,在多項創新指標上全球領先。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創新發展的基因譜,深圳的道路是觀察和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全息圖,反映出開拓與審慎兼顧、創新與守正並重的中國文化及其特有的改革路徑,可為其他希改革圖強經濟體帶去啟示。英文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