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完整呈現鄧小平訪美經歷,導演稱這九天歷史真相比劇本還精彩
《旋風九日》披露鄧小平在美遇襲
電影《旋風九日》鏡頭。
5月15日,歷史揭秘影片《旋風九日》將上映。作為中國國內首部講述鄧小平1979年訪美九天整個過程的影片,《旋風九日》揭秘了眾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其中包括鄧小平在訪美期間經歷的遇襲一事。日前,導演傅紅星接受解放日報專訪,向記者解密《旋風九日》的拍攝故事。
這是一次「誤打誤撞」的拍攝
中美兩國從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作為新中國領導人首次正式訪問美國,歷時九天。鄧小平和夫人卓琳的足跡遍布華盛頓、亞特蘭大、休斯敦和西雅圖等美國大城市。在這九天裡,鄧小平一行參加了白宮國宴,瞻仰馬丁·路德·金之墓,向林肯像獻花,參觀福特工廠,登上登月飛機。他還以朋友身份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堅持走路去見老朋友、美前國務卿基辛格,同時也遭遇反建交遊行示威以及不明身份人員的襲擊……
拍攝《旋風九日》有點「誤打誤撞」。傅紅星說,最初想拍一部關於美國總統卡特的電影,在翻看資料的過程中,卻被鄧小平訪美的經歷吸引了,「鄧小平訪美是受卡特邀請,我翻看這段歷史,覺得特別適合以電影的方式呈現。在這九天裡,暗殺、反對、情感交織等線索縈繞期間,充滿了戲劇張力,是比電影劇本還要精彩的真實歷史。」為此,傅紅星決定先擱置拍攝卡特的計劃,全力投入《旋風九日》的拍攝中去。
影像、人物、細節都是真實的
《旋風九日》不刻意迴避鄧小平九天訪美之旅的任何一個敏感事件,基於史實呈現。電影首度展現鄧小平訪美九日全過程,第一次將鄧小平訪美遇襲這一歷史事件搬上大銀幕。
「鄧小平出訪美國時,相關部門已得到情報,加強了安全工作。鄧小平在休斯敦時,他下榻的酒店正常營業。保護鄧小平的內圈是中央警衛局警衛,外圈是白宮特情局人員、美國聯邦調查局,還有休斯敦警察。」傅紅星說:「當鄧小平一行經過酒店一個過道時,突然有個人越過人群衝向他,一邊還從兜裡掏東西。美方擔任鄧小平安全警衛的保羅·凱利迅速反應,一拳將此人打倒。經調查,襲擊鄧小平的是美國臭名昭著的三K黨成員,襲擊者參加過越戰,擔任過美國機槍手。」這段充滿驚險又珍貴無比的影像資料在《旋風九日》中首次公開,此前甚至連鄧家人都沒有見過。
《旋風九日》劇組遠赴美國實景拍攝,遍訪當年親身參與鄧小平訪美活動的中外人士,包括時任總統的卡特、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著名外交家及國際問題專家基辛格等。傅紅星表示:「這些影像是真實的,這些人物是真實的,所有的細節也是真實的。它不需要看上去逼真,它就是一部真實的電影。」
「萌版」鄧小平漫畫形象登場
《旋風九日》在敘事方式上新奇巧妙,除了將影像資料和真人採訪相結合,還大膽使用許多輕鬆活潑的元素,比如鄧小平的漫畫形象在電影中首次出現。
影片中首次出現鄧小平漫畫形象
傅紅星說:「因為政治電影的題材比較嚴肅,通過動畫的形式可以增加一些幽默感,取得更好的視聽效果。」影片中,鄧小平訪美期間參加的兩個重要「飯局」是通過動畫形式呈現的。「動畫形式一開始遭到製片人反對,認為這麼嚴肅的電影中不應該使用。但我們在提前試映時,邀請各個年齡段的觀眾試看。老年觀眾不覺得突兀,90後觀眾紛紛點讚,認為這樣的鄧小平好萌好可愛。這些反饋也讓我們的製片人鬆了口氣。」
在傅紅星看來,《旋風九日》是故事片、紀錄電影、動畫片的「合體」,「這是一部電影,電影的主要職責就是講故事,把故事講好了,觀眾才願意走進電影院。」(記者 李君娜)
·《旋風九日》每秒鐘影像250美元 首次披露了中美相關的解密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