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遠渡重洋拍攝非洲面孔 深度遊非洲5國帶回2T影像素材 感慨中國為非洲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阿迪斯阿貝巴的老城區Piazza。(圖片來源:《廣州日報》楊逸男/攝)
幾天前,李東完成了他的第一次非洲之行回到廣州。
自從十年前棄商玩攝影以來,這個化工專業出身的理工男開始嶄露頭角,展出攝影作品《寶漢人家》等,備受外界關注。
因為在中國見到很多非洲人群體,李東很想知道他們原來的生存狀況,於是,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穿越西非和東非五國。經過非洲五國的走訪,他發現中國為非洲當地基建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而中國產品還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拓展海外市場。
這次非洲之行,李東的隨身衣物和證件、藥品只備了一個小行李箱,另外兩箱全是特意準備的攝影、錄音、攝像設備。他辦理了《國際預防接種證書》,帶上許多防蚊噴劑和藥膏,並將行程安排在五個非洲國家的首都,並選擇條件較好的民宿居住。兩個月下來,他並沒有碰到瘧疾或其他疾病,還笑著說自己有些防蚊過度了,「(蚊子)都是飛直線,很好消滅」。只是初到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時,李東沒戴帽子走了一天,結果頭頂曬得腫紅,「嚇壞了,手指頭按下去是半釐米深的坑。皮膚繃得光亮油黃的,像北京烤鴨,兩天後才消」。
理工男的跨界之行
李東說話慢條斯理,此前,他是一名經商的好手。在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後,李東於1992年來到廣州石化設計院工作;2003年後,他做起了高端家具供應商並擔任總經理;2008年,李東忽然放棄主業,開始人文和紀實攝影的嘗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2014年,展出廣州題材的作品後,他開始參加各種講座,談論的話題越來越廣,並不斷挖掘照片背後的故事,「我對廣州的認識一直在積澱和醞釀,就像葡萄的發酵過程」。選擇去非洲,是因為李東在攝影過程中遇到很多來到中國的非洲人,這激起了他的興趣,他想了解那些留在老家非洲人的生活。
可當他真正來到非洲後,很快就碰到很多不適應。首先是水電供應不足,即使在奈洛比,他也很難享受到衝涼的感覺;而在奈及利亞首都拉各斯,他也經常遭遇停電停水;喀麥隆首都雅溫得的基礎建設並不太好。「公共設施和社會設施比較弱,條件好的家庭自備發電機、高水塔。很多人對中國的生活非常嚮往。」李東說。
但這些困難絲毫不減他想深入了解非洲的願望。每到一個地方,他常常要來回逛上十公裡。剛開始,他不敢入夜後在外溜達,但後來發現,「很多當地人都很客氣和熱情」。
觀察完城市後,他就扛著設備找人拍攝,靠著翻譯器和不熟練的英語,穿梭於當地酒吧、公益機構、學校和華人企業等。
和當地人溝通,李東頗有心得。在奈洛比,他特意購買了當地的民族服裝,而在炎熱的拉各斯,他也入鄉隨俗地剃了光頭,「只要展現出尊重和友善的姿態,當地人都比較願意交流」。就這樣,他融入到形形色色的朋友圈中,不僅有貧民窟藝術家、中產階層的紳士或女士培訓班,還有中國的企業家和華僑慈善機構等。他還有幸趕上了拉各斯的華人春晚,欣賞孔子學院非洲學生表演的武打、唱歌等節目,也習慣了「時刻要和蒼蠅去搶的」牛肉湯,吃著蘸醬油和辣椒的牛油果。
兩個月下來,他累得夠嗆,儘管很多地標區域他都沒時間去,但豐富的採訪資料給他全新的體驗和思考。
中國援助改善當地人生活
遊歷非洲五國,李東感嘆中國的援助大大改善了當地非洲人的生活。在衣索比亞,他看到乾淨的貧民窟和擁有垃圾桶的人行道,中國承建的輕軌每日人來人往,在當地備受歡迎。而中國投資的東方工業園區則解決了大量當地勞工的生存問題。那些自備水箱和發電機的小區在他看來,「就像十年前廣州的經濟開發區,每家工廠自備消防水池和柴油發電機一樣」。
在氣候條件最好的奈洛比,李東則感受到了開放、法治的國際化都市身影,「每個人都在行色匆匆地奔忙,想方設法地改善生活,連貧民窟也在自行解決問題。」他看到奈洛比老街市中心的車站旁,在正午直射的陽光下,一個黑人小哥像人工複讀機般口頭播報著廣告。李東認為,這正是非洲崛起的動力。
華人企業在非洲發展同樣生機勃勃,「中國文化對非洲來說是時尚、先進的」。
對李東來說,創作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採訪20多人後,他帶回了2T的影像資料,「我真正從個人角度認識了非洲。」李東告訴記者,4月中旬,他將整理出非虛構的文字和部分紀錄片。
進「山洞」閉關創作
李東對非洲一直非常關注,並為非洲之行做了很久的準備。他把自己「閉關」的地方稱為「山洞」,這其實是位於清遠的一座獨棟別墅。只是家裡空蕩蕩的,偌大的客廳中,簡單放著幾樣家具,鋪上非洲主題的桌布,用花瓶插上兩支花。
唯一像樣的地方是李東的書桌和工作室。三年來,他每年有一半的時間一個人待在這座別墅中,閱讀關於非洲的書籍、學習寫小說和劇本創作,做筆記、學製片。他常常搬一個小桌放在陽臺上,邊看書邊做筆記,寫寫畫畫,直到越寫越順暢。隔一段時間,他又換到大客廳的書桌辦公,尋找新思路。
每天早上四點是李東靈感最旺盛的時候。他會熬點粥、煮上幾頓餃子,現在家事幾乎都由妻子在打理,埋頭苦苦創作的李東覺得很虧欠,「沒心思和興趣做其他的事情,可我一直用家裡的錢卻沒有產出,心理上很愧疚」。
對話:
中國產品在非洲市場機會巨大
廣州日報:你這次非洲之行的主題是什麼?
李東:是關於蛻變和出路。我希望從非洲人的切入點來反映社會和國家的變化,雖然很難但也很有意義;我關心每個人的出路問題,比如我自己的出路,還有非洲人來中國再回到非洲後的出路等。
廣州日報:為什麼要從攝影轉型做劇本、小說這些你個人並不擅長的東西?
李東:單是拍攝一條街所涵蓋的內容和影響力比較單薄,單純用照片呈現比較局限。紀錄片和非虛構小說的信息量會更廣,故事通過電影藝術的提煉會更加有深度。現在我的劇本大綱已經寫到第六版了。
廣州日報:目前中國商品在非洲的市場大嗎?
李東:其實非洲市場會給中國產品很多機會,但海外市場的真正競爭力還沒有打開。比如拉各斯的高檔連鎖超市,目前我還沒發現有中國品牌。在雅溫得商品交易會的展銷大樓,我也沒有發現參展的中國廠家。目前發展較好的像傳音、華為等手機行業,還有日用品、二手電器等,比如二手相機很暢銷。非洲的摩託車市場很大,但當地沒有真正的一手車。只要質量過硬,中國的二手車在那裡也會很有市場。
廣州日報:接下來的紀錄片整理會採取什麼思路?
李東:我會做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面向企業家,介紹非洲的風土人情和投資狀況,哪些地區和行業的發展機會比較好。我希望鼓動一些熱血青年或企業家,去投資建企業,推出適用於非洲的產品。第二個版本是針對學者的。目前我們的學術界有一些誤導,總是發表符合西方潮流和風尚的文章。但是西方關注的和我們關注的是錯位的。(楊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