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漸凍症兄弟志願捐獻遺體器官

2020-12-03 安徽網

今年5月1日,患漸凍症的王世春和王世坤兄弟倆共同在志願捐獻遺體(角膜)登記表上簽了字,一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感謝黨和政府多年來的照顧,二是希望百年之後,醫學界能通過研究他們的遺體,早日破解這種疾病的病因,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

王世坤拿到自己和哥哥的榮譽證書

兄弟倆患同一種病

11月30日上午,潁州區紅十字會和區殘聯的相關負責人一行,來到位於潁州區程集鎮寺廟村韓宅莊的王世坤兄弟家中,為兄弟倆送去由安徽省紅十字會頒發的榮譽證書和慰問品。

「俺這個病差不多20多年了。」王世坤說,他和大哥王世春的症狀相同,大哥發病較早,如今已經臥床不起,而自己還能勉強行走,做點簡單的家務活。這些年,王世坤眼睜睜地看著大哥由健壯小夥逐步變為全身癱瘓,「去年我還能正常行走,今年從凳子上起身都變得困難。或許要不了三五年,我就會跟大哥一樣了。」

這些年來,潁州區殘聯、當地政府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多次前來走訪慰問,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兄弟倆解決了五保戶等相關政策,幫著翻修房屋、定期發放生活補助等。採訪中,王世坤反覆說著:「感謝政府,感謝黨。」

希望為社會做點貢獻

「從我記事起,大哥走路就變得歪歪扭扭,不能做重活了。」王世坤今年50歲,比大哥小7歲,從十五六歲起,他發現自己的身體開始變得有些不受控制。

兄弟倆先後患上相同的疾病,父母這才重視起來,曾先後帶他們去醫院檢查過幾次,都確定不了病因,只知道是漸凍症導致的肌肉萎縮。

因為家境困難,確定難以治療後,父母只能聽之任之。絕望的王世坤曾離家出走,到南京做過一段時間製衣工人,後來病情愈加嚴重,不得不返回家鄉。

此時,王世春的病情已經變得十分嚴重,走路都開始變得困難,吃喝拉撒完全得靠父母照顧。父母先後離世後,照顧大哥的重任全部落在了王世坤的肩上。

兄弟倆總想著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報社會。去年底,王世坤偶然看到電視報導有人捐獻器官的新聞,遂萌生了捐獻器官的想法,「即使有天我不在了,依舊能給社會做一點貢獻。」

他當即和大哥商量,兄弟倆一拍即合,通過潁州區殘聯聯繫上區紅十字會,表達了捐獻遺體器官的想法,並填寫了器官捐獻志願書。

記者 任剛/文 王彪/攝

相關焦點

  • 疫情期間捐出200多噸消毒液 志願者登記捐獻遺體器官
    本報訊 (記者陳靈 黃耿煌 通訊員周培煌)12月21日,南安市紅十字文化宣傳志願服務隊志願者陳龍強,在南安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了卻了一樁心願: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當看到電腦屏幕上顯示自己成為第1944812名志願登記者時,他長舒一口氣說:「多年前我就有登記捐獻遺體、器官的想法,卻不知如何辦理登記手續。今年關注了『南安紅十字』微信公眾號,了解到紅十字會的『三獻』工作和捐獻流程。這次我籤訂了遺體、器官捐獻協議,希望未來有機會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 雲南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快速增長
    雲南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快速增長2020年志願登記數佔7年總數的57.25%1月5日,記者從雲南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獲悉,雲南省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快速增長,僅2020年就有25556人志願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佔2014年至2020年7年間志願登記總人數44638人的57.25%。
  • 夫妻先後捐獻兩個孩子遺體器官:曾讓4人得到重生,2人看到光明
    男孩的父母決定將孩子身上有用的器官全部捐獻出來。令人動容的是,這不是他們第一次做出這樣的決定。2017年,他們6歲大的女兒因為交通事故意外去世,當時他們就替她捐獻了遺體和器官,讓4個人得到重生,2人看到光明。
  • 我校接受一具捐獻志願者遺體
    來源:邵陽學院官網 時間:2020-12-19捐獻志願者家屬籤訂《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確認書》12月18日上午,基礎醫學院遺體接收站舉行了一場莊嚴而肅穆的遺體捐獻接收儀式,該儀式由基礎醫學院副院長何輝紅主持
  • 海寧60歲護工籤約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捐獻器官、遺體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日前,在海寧市中心醫院當了10年護工的楊昌明,做了一件讓人敬佩的事,籤約成為一名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楊昌明今年60歲,老家在湖北恩施,他在市中心醫院當護工10多年了。醫院裡,大家都親切地喊他「老楊」。在醫生護士眼裡,老楊是個熱心腸的人。他當護工的收入並不高,每月只有4000元左右,但老楊一直熱心公益。
  • 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月啟動—首場活動在成都清源社區舉辦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副主任侯峰忠致辭,他介紹了全國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相關工作,並表示今天的這場活動是十周年宣傳月的首場活動,選在社區舉辦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是把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向基層延伸的重要舉措,也是在社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具體形式,大力傳播「自願無償,高尚利他」的器官捐獻精神,營造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 青島市市立醫院25名醫護籤下遺體捐獻申請
    11月5日,一場以「急診生命+」為主題的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籤約活動舉辦,來自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的24名醫護人員和1名職工家屬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申請表》,並申請成立志願服務隊,宣傳和普及器官捐獻知識,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表達對生命的尊重,青島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現場受理申請,並頒發了志願捐獻榮譽證書。
  • 吉林伊通:人體器官集體捐獻志願者籤約儀式圓滿成功
    中國公益在線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訊:2021年1月9日,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在伊通滿族自治縣紅十字會的指導下,由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馬良召號發起的人體器官集體捐獻志願者籤約儀式在天馨宴會廳二層杜鵑廳舉行。
  • 「英雄無畏 歲月有痕」 90歲抗美援朝老兵身後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父親走了,我們慢慢整理他的遺物,找到了一枚五角星帽徽、一塊毛主席接見紀念手帕……」19日,說起捐獻遺體和眼角膜的父親鄒鑑,鄒寧的話語裡透著滿滿的敬意和不舍。當天上午,鄒鑑的小女兒鄒寧聯繫湖南省紅十字會,按照父親遺願,決定將他的遺體和眼角膜分別捐獻給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和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站。接到電話的湖南省紅十字會和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工作人員來到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為鄒老舉行了簡樸而莊重的告別儀式。隨後,工作人員用專車將鄒老遺體送到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順利完成眼角膜摘取手術。
  • 中國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新聞發布會在杭州舉行
    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平首先通報了中國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工作情況,隨後與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副主任侯峰忠、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代表曹燕芳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發布會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組織宣傳部部長邵鋒主持。來自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中國青年報、中國紅十字報等二十餘家媒體參加了發布會。
  • 91歲工程師最後的貢獻:為科研捐遺體
    按照老人生前遺願,他的眼角膜將捐贈給湖南省紅十字會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站,遺體則捐贈給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供醫學研究和教學。王敬之是老黨員,退休前曾是國防科技大學的高級工程師,從事機械科研工作。2014年8月18日,他和老伴就籤訂了志願捐獻遺體申請書,決定在去世後捐獻角膜遺體供醫學研究,「為科學研究貢獻最後力量!」
  • 集體填寫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 22名志願者用這種方式迎接新年
    集體填寫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22名志願者用這種方式迎接新年每日甘肅網1月4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22個人,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做了一件相同的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2020年12月31日下午,22名志願者相約來到省紅十字會,填寫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成為了光榮的人體器官捐獻登記志願者。志願者張建欣看到自己的電子登記卡後,激動地說:「今年我們經歷了新冠疫情,讓我深刻體會到只有醫學的進步才能更好地保護生命和健康。每個人都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們願在生命最後一刻將生命延續,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獲得新生」。
  • 與病魔鬥爭了4年,46歲女子捐獻遺體角膜,給丈夫最後的簡訊催人淚目
    我死後,請將我的遺體無償捐獻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死而無憾!蔣琳鳳。」這是蔣琳鳳在生命的最後給丈夫發來的簡訊。人生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中,短短的文字一邊記載著夫妻兩人與病魔鬥爭的深刻記憶,更濃縮了夫妻兩人深厚的情意與念掛,讓人看過無不動容。
  • 白銀市級志願服務啟動「點亮生命」項目
    中國甘肅網12月9日訊 據白銀日報報導 (記者 吳秀娟)近日,白銀市紅十字會志願服務隊啟動「點亮生命」志願服務項目,志願者帶著米麵油、棉衣棉被等慰問品,對我市器官和遺體捐獻者家屬及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進行慰問,關心家屬生活的點點滴滴,以此慰藉捐獻者。
  • 護工10年,60歲的他籤約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一個有福利的公眾號 近年來,隨著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完善,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已日趨完善和正規。捐獻器官、遺體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最近,海寧市中心醫院當了10年護工的楊昌明,做了一件讓人敬佩的事,籤約成為一名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 經參調查|生命接力 「移」路同行——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五年調查
    2016年9月29日,在安徽省立醫院,工作人員向志願捐獻器官的41歲援藏醫生趙炬的遺體告別。周誠 攝「2019年,中國共完成5818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實施器官移植手術近2萬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器官移植第二大國,正向第一大國邁進。」
  • 5歲「天使」走了,卻把器官和遺體都留在了人間
    她的父母自願無償捐獻她的器官和遺體,讓她給世界留下最後的溫暖。6月21日,小一菡突然發病住院,情況不容樂觀。她的爸爸樊心天和媽媽韓巧霞,主動聯繫河南省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王少朋,表達了捐獻孩子器官和遺體的願望。「我們掙扎了很久,才最終下定決心。」樊心天夫婦是安陽市滑縣牛屯鎮蔡村的普通農民,3年前來新鄉市區務工。
  • 鵲華秋色——致敬抗疫英雄,器官捐獻公益跑在濟南舉行
    器官捐獻,對急需移植器官的患者來說,是重生的希望;對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來說,是寄託哀思,是生命的延續;對社會來說,展現的是人間大愛和人性光輝。10月31日, 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山東省紅十字會、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水滴公益等單位主辦的 「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宣傳暨馬拉松比賽」在濟南開展。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重獲新生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 助學、捐款、捐獻遺體……抗美援朝老兵用這種方式致敬戰友
    我身上能用的,都可以捐同樣讓人感動的是,在抗美援朝老戰士群體中,還有人選擇了捐獻遺體。喻洪訓,曾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一名汽車兵。離世前,他聽說自己的病體有醫學研究價值,當即表示「我身上能用的,都可以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