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搞如風水,似乎輪著轉。這次轉到了「少先隊員」的身上。但這次,基本上沒有爭議地引起了網友一邊倒的反感情緒,人們驚呼:給人留點美好的東西吧。
「@買家秀的那點事」在微博中發布的這組描繪少先隊員「性感」場景的插畫,出自廣州插畫師莊湯尼之筆,畫名叫做《敏感詞》。網友直接的反應就是「噁心到家了」,指責作者畫風惡俗、不堪入目,嚴重扭曲了少先隊員的真實形象。畫面上各種不堪入目的男女姿態,與少先隊員裝束的主人公,構成了性、少年、紅色政治等交雜於一體的一組醜陋不堪的形象,人們從中看到的既不是批判也不是現實,既不是真實也不是理想,而是一種純屬扭曲的惡搞。作者給人造成的感覺是,怎麼噁心怎麼來,似乎追求的是「看到吐為止」的效果。
這種無底線的所謂藝術如果能夠任意地以審醜的目光去惡搞,那麼,這個世界留給人們美好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
誰都難以揣摩作者的繪畫目的。就像故宮螭首被裸女騎在胯下的視角反差,就像花木蘭被塑造成貪生怕死還好色的舞臺形象,就像烈士可以被演繹成小三、英雄可以被調侃成「燒烤」,《敏感詞》也是這樣,哪種表現方式反差衝擊力越大、越能夠刺激人們的敏感神經,就越是往這種效果上去呈現。它唯一可以讓人聯想到的就是用藝術的審醜惡搞,消解人們可能存在的某種審美疲勞現象。
但是,《敏感詞》組畫,這次惡搞卻沒能讓受眾笑得起來。原因不在它呈現的畫面是如此的醜陋,而是冒犯了人們內心深處記住美好、嚮往美好的空間。儘管已經不再是紅領巾的年紀,儘管少年時代的理想與今天的現實並不是對接得天衣無縫,儘管青澀儘管稚嫩儘管還有惡作劇的頑皮,但因為記憶中年少的純真,讓每個走過來的成年人依然感到這個年齡段的人生無邪與無瑕的珍貴。所以,《敏感詞》遭遇網友的群起反感,其實是這個扭曲的筆法,脫離了真實的少先隊員生活的現實與真實,褻瀆了人們心底留存的一片純淨世界。
惡搞少先隊員的《敏感詞》組畫,試圖表現少年行為方式的出格,卻恰恰因為極盡扭曲,給受眾呈現出的是作者出格的審醜格調。這是藝術形式在少先隊員身上試圖博出位、反遭讀者強烈反感的原因所在。
近年來,很多文化藝術工作者以惡搞的形式在「敏感」的人物身上碰瓷,構成了挑戰定義、挑逗三觀的博出位現象,表面上看是在撩撥受眾的笑點,其實是在試探社會政治的敏感點。惡搞少先隊員的《敏感詞》,則是其中的一例。這種無底線的所謂藝術如果能夠任意地以審醜的目光去惡搞、去呈現,那麼,這個世界留給人們美好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