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古稱武當、均州,是湖北省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上遊,由十堰代管。
這裡的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這裡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2007年,這裡和長城、麗江、周莊等景區一起入選「歐洲人最喜歡的中國十大景區」。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李紀才:
李紀才,湖北均縣(今湖北丹江口)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隨父母兄長逃荒到陝西蒲城蘇坊鄉聯武村後李堡落戶。
曾在陝西講武堂學習,後參加陝西新建陸軍第一混成協,並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時,參加了同盟會聯合新軍、哥老會發動的西安起義。1916年陳樹藩督陝時任獨立騎兵營營長。1920年隨陳部第二師參加直皖大戰。皖系陳樹藩失敗,第二師師長逃跑,李統帥二師改為第九支隊投奔靖國軍。1922年任暫編陝西陸軍第一師步兵第二旅補充團團長、第二旅旅長,翌年改任陝西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曾隨胡景翼參加兩次直奉戰爭。1924年北京政變後建立國民軍第一、二、三軍,李在胡景翼的第二軍任第一師第二旅旅長。1925年胡景翼病故,嶽維峻接任國民軍第二軍軍長兼河南督辦,任命李為第九師師長,不久又兼任開封警備司令。同年,嶽維峻與浙督孫傳芳決定聯合進攻山東奉軍。李擔任徐州以北戰場的東路總指揮,率兩師、三旅、一個炮兵團,克曹州,進兗州,取泰安,直抵濟南。此時,前方將領意見不和,加上部隊普遍對嶽維峻不滿,師旅長紛紛率部倒戈。李見勢不妙,急忙撤回開封。1927年,李部在湖北老河口被馮玉祥改編為第十九軍,李任軍長。寧漢合流後被南京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五師師長,不久又兼鄂北清鄉司令。1929年底任襄樊警備司令,旋調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
賈洪詔:
賈洪詔,字金門,均州(今丹江口市)人,道光二十年(1840)進士。歷任雲南定遠、他郎、河西、南安、元江、昆明等州縣,後擢升景東同知、順寧知府、貴州按察使、雲南布政使、雲南巡撫。他終於職守,勤政學民,幹練有為,政績顯著。他清白自守,廉潔奉公,堪稱一代廉吏。
他解組歸裡後,講學於鄖山學院,設帳收徒,為鄖陽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急公好義,凡均州建學校、修堤壩、助賓興、興教化之事,無有奔走呼號,率先垂範,捐資捐物,鹹底於成。他學識淵博,見多識廣,擔綱纂修了同治《鄖縣誌》和光緒《緒輯均州志》,為鄖陽、均州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他勤於思考,筆耕不輟,撰寫了數量可觀的文記敘論、詩詞歌賦、為我們留 下了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
杜善安:
杜善安,原名杜尚仁,均縣(今丹江口市)人。他自幼聰慧,6歲進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後就讀於均縣縣立小學、乙種農業學校。他與中共均縣地下黨負責人宋良由交往甚密,每逢假期,宋良由都要從襄樊、漢口帶回一些進步書籍給杜善安看。在宋良由等共產黨員的幫助教育下,杜善安積極投入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大革命運動中。1927年春,經宋良由介紹,杜善安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深入均縣的囂川、百川、草店等地,發動和組織農民群眾,建立農民協會,被推選為均縣農民協會負責人。1937年1月9日,杜善安被敵人殺害於均縣城關南柵子門外,時年43歲。
宋良猷:
宋良猷,又名宋宏軒、宋良由,號鴻宣,寧一,化名宋志遠、張文遠,均縣(今丹江口市)城關人。
192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0月轉入共產黨並擔任黨支部書記。上海「五卅」工人運動爆發後,他組織青年學生開展募捐活動,共募捐4000餘元支援上海工人罷工鬥爭。1926年任國民黨襄陽縣黨部常委,負責組織工作。同年夏,受中共襄陽特支派遣,回均縣老家開展組建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工作。在均縣國民黨黨部成立時,他任均縣國民黨黨部常委。中共均縣黨支部建立後,任支部書記。9月,調到武漢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宋良由被中共湖北省委派往鄂北地區均(縣)光(化)谷(城)等縣巡視工作,整頓黨的組織。中共鄂北特委成立後,受特委指示,赴均縣恢復發展黨的組織。在均縣青山港吳家灣成立了中共特別區委員會,並任區委書記。1928年5月,調任中共襄陽縣委宣傳部長,7月任光化縣委書記。1930年6月又調任河南鄧縣縣委書記。1930年10月至1931年2月任中共鄂豫邊特委常委。1932年4月以後,先後任中共鄂豫邊臨時省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省委書記。1933年6月,宋良由到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工作後返回時,因叛徒告密在河南南陽被捕入獄。1937年11月脫黨出獄後回到均縣。抗日戰爭時期,他積極配合均縣地下黨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48年3月均縣解放後,宋良由參加了瓦解土匪和反動地方武裝工作。1949年5月,陝南區黨委創刊《陝南日報》,宋良由任該報編輯。1951年隨陝南區黨委書記張邦英到新疆工作,先後任新疆民族學院(後改為新疆大學)教務主任、秘書長、工會主席等職。
紀大綱:
紀大綱,又名紀偉山,湖北省均縣東鄉烏頭村(今丹江口市涼水河鎮檀山管理區觀溝村)人,1885年生。192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黨支部書記、黨總支書記、區委書記、均縣農民軍副總指揮、聯隊司令等職。1931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軍長賀龍任命其為均縣遊擊隊團長。1933年12月31日,在均縣紅廟溝與敵作戰中被奸細槍殺,時年48歲。
劉鼎三:
劉鼎三,均縣(今丹江口市)人,均縣黨組織創建人之一,均縣農動的先驅。早年考入武昌中華大學附中,曾因組織而被捕入獄。1926年10月經董必武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8月劉受黨組織派遣返回均縣組織農 動。1928年任中共均縣青山港吳家灣特別區委宣傳委員兼農民軍總指揮。1930年5月任均縣臨時縣委書記。1931年5月,賀龍率紅三-戰鄂西北,劉鼎三帶領農民武裝積極配合紅三軍解放均縣城,建立了縣、區、鄉蘇維埃政權,先後任縣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副主席。1942年至1944年,任鄂南臨時地委秘書長、鄂中專署教育科長、新四軍雲夢縣遊擊區區長。1946年6月中原軍區部隊突圍時,任豫南軍區幹部大隊大隊長,在河南盧氏縣一帶打遊擊。1947年6月,因戰時劇變,在化妝赴延安的途中被捕,被關押在洛陽集中營。在獄中,劉鼎三始終堅貞不屈,組織難友舉行-鬥爭。1947年4月被國民黨殺害,時年44歲。解放後,均縣人民政府追認劉鼎三為革命烈士。
陳年穀:
陳年穀,字豐之,號熟美。湖廣均州城(今湖北十堰丹江口)人。
陳年穀為官一生,有清政廉明之聲。任饒陽縣知縣時,到任即微服私訪,了解民情,首先整治地方治安,懲治當地惡霸「二虎」,並清剿土匪,一方為之平安。其後辦學,興修水利,深得民心。在任三年,考評為「屆期報最」。在主持陝西鄉試時,選拔了一批真才實學者,得順治皇帝讚賞。在貴州任職時,廣施仁政,主張並維護民族團結。曾入苗寨調查,清除苗民怨懟,推行公平納糧,平息當地的苗民騷亂。其推行漢苗同等交納,滿人免納的作法,對穩定邊疆局勢意義重大。在戶部主管鹽政時,以專賣治鹽,成效顯赫。其事其跡《均州志》中有載。
約在順治年間,陳年穀昔日同窗、「義結金蘭」的胡夢蝶,仇夢麟二人進京見陳年穀,求官未果。因吏部銓選法變更,舉人才能推薦為官。而胡、仇二人僅是秀才,不能推薦。於是,陳年穀送每人200兩銀子,報答以前的恩情。胡、仇二人對此耿耿於懷,返均州途中,在南陽看雜劇《琵琶行》,便賄賂班主吳有仁,將《琵琶記》的男主角蔡伯喈改成陳世美,女主角趙五娘改成秦香蓮,藉此劇來辱罵陳年穀。其後又進一步修改,最終成為《鍘美案》。這在當時,對陳年穀就造成不良影響,均州人禁演《鍘美案》。後世也多有人為之翻案撥亂,《陳年穀秘史》、《陳世美告狀》等文字、戲劇作品紛紛匡正視聽。其實歷史人物的陳年穀與戲劇人物的陳世美原本風牛馬不相及,也應無損其聲譽。
當然,丹江口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丹江口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