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尼姑寺——白玉縣亞青寺
早上8點,我們從甘孜縣出發前往中國最大尼姑寺——亞青寺。
亞青寺,離甘孜縣城102公裡,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昌臺區阿察鄉境內,坐落在川藏公路北線之上,喇嘛阿秋仁波切建於公元1985年,是與色達佛學院齊名的大型修學地,屬於寧瑪派寺院。
到達亞青寺時還下著小雪,它位於章臺大草原中間,建在四面環山的草原溼地上,地勢開闊,海拔四千米左右,溫度較低。我們將車停在寺內停車場,三五成群的覺姆(藏語女尊者稱尼姑)和扎巴(男僧、喇嘛)在等車外出。這裡不是景區,進寺也不要票,每人刷身份證就可進入。
前方100多米的左手邊是壯觀的寺廟建築,走近它,有稀稀拉拉的覺姆、扎巴和佛教信徒圍著大殿的轉經筒在轉經,突然一個覺姆暈倒了被眾人抬去醫治了。右手邊是一排排獨立的小房子,很簡陋,看見一個小房門開著,我們走了進去,只見七八個扎巴集中在一個小房子裡,有幾個年輕的扎巴正在做飯,他們說吃完飯就開始念經。
沿著大路,我們向山上走去,因不是景區沒有導遊,我們問了幾個覺姆,她們只是笑笑,不回答我們。我們覺得奇怪。突然有個覺姆主動用普通話跟我打招呼:請問你的相機是佳能的嗎?我能看看嗎?可能她看我背著相機,主動打招呼,口音中帶著東北味兒。
我也很好奇,就和她聊起來:「我的相機是佳能5D3,你對相機挺熟悉的嗎?」
她說:「我也有相機,是尼康的。」
我說:「你們也能拍照?相機是自己買的,還是寺院配的?」
她說:「寺院配的主機和一個境頭,我主要是負責協助上師管理一些事務,也在網上上傳資料與其他寺院交流。平時寺院開展活動也拍照當資料保存。」
我說:「你有幾個鏡頭?」
她說:「有24—70、70—200焦段的,寺院配了一個,另一個是家裡出錢買的。」
我說:「那你家在哪裡?」
她說:「在東北。」
我更好奇了:「那你怎麼跑這麼遠到這裡的?」
和她交談了解到:她大學學的是國際貿易,在北京工作過幾年,談過男朋友,在北京打工時,碰到了一位上師(有分量的老師),在上師的點化下皈依佛門,30歲出家,今年已有10年。她來此地快3年,目的是靜修。
聽說她是學過國際貿易的大學生,我們以俗人的眼光來看,簡直不可思議,像她這樣半路出家的,在我短淺的見識中,要麼是愛情受挫,要麼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過不去的坎等,總之是遇到了不順利之事導致。
她說出家之後,與以前的男朋友也斷了,與世俗的同學朋友們也斷了來往,現在是一心向佛,靜心修煉。
她說剛開始時,她的家人都不理解她,強烈反對她出家。這我能理解,父母辛苦地供應她上大學,希望她正常的工作、結婚生子過正常人的生活,這對每一個父母來講都不是過分的要求。後來,她反覆向她的姐姐和父母宣講佛教的大愛、大孝,現在他們慢慢對她有了一定的理解,每月還支助她一定的生活費。因她每月只有300——400元的生活費,也就是寺院給她們每月的念經費。我問她念經費是如何得來的,她說有的是信佛的人家有事請她們去念經做法事給的費用,有的是居士捐贈的。她相機的鏡頭也是家人贊助的。
她很健談,路上也有其他遊客加入了我們的談話。不停地有年輕的覺姆從我們身邊過,她們對我們也很好奇。有個小孩眼睛大大的,穿的衣服和覺姆的不一樣,覺姆們都穿著裼紅色的袍子,而她穿著普通的藏族,我們很不解。她給我們解釋說:亞青寺的覺姆絕大多數是藏族女性,她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受藏區傳統文化影響,女性地位相對較低,來亞青出家的覺姆中,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基礎教育,不會漢語,在寺廟出家修行的過程也是她們學習文化的過程,十八歲以後才能正式當覺姆,你們看到的這個小孩,是跟著姐姐們來到這裡學習修行的,因為不到十八歲不是真正的覺姆,所以她們不能穿覺姆的袍子。
難怪我們向碰到的覺姆打招呼問話,她們只是笑而不答呢,原來她們聽不懂漢語。
有的覺姆從她身邊過,主動用漢語和她打招呼。她向我們解釋說,她們和她一樣是漢族,會漢語,像她們這樣的漢族覺姆寺院裡有幾百人。
她介紹說,這裡也有母親帶著未成年的孩子來修行的。未成年的男孩子可以隨母親住在覺姆區。
我不知道她們是什麼原因來到這裡的?也許她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但是她們的共同目的是來此修煉的。
亞青寺現有兩萬餘僧尼,以河為界分為扎巴、覺姆兩區,是藏區很有影響的大寺廟。覺姆住的區域扎巴是不能去的,但是覺姆和扎巴可以在經堂或路上遇見,他們都穿著相同的裼紅色的袍子,頭上沒有頭髮,一時有點分不清是覺姆或是扎巴,後來見多了,我就從他們穿的鞋子上分辨,覺姆們喜愛穿色彩亮一些的鞋子,鞋碼小一些。
因相機結緣,我們聊得挺投緣,她主動給我們當起了嚮導,我們擔心影響她的事,她說剛好這會兒有點時間。
她領著我們先來到喇嘛阿秋仁波切經堂,她說她也只來過一次,向管理的扎巴說明我們想了解一些大師的情況後,為我們開了綠燈,她說這個寺院是大師建的,大師也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據她的前輩們說,大師圓靜時很神奇,身體縮得很小。大師走後,他生前居住的地方仍然保持著原樣,以紀念大師。
她又領著我們來到覺姆們上課的地方,覺姆們下午兩點鐘準備考試,地上鋪著紅毯,經堂空間比較大,能坐幾百人,我們脫鞋進去,因有嚮導領著,沒人攔我們,因之前我問過能否照相的,她說可以。我走到講臺中間,準備給正在學習準備考試的覺姆照相,她們示意我不能站在講臺上,我趕緊換了一個角度,覺姆們都很年輕,有的很坦然對著鏡頭微笑,有的害羞地用書遮著臉,有時又悄悄地偷看,我坐下來跟她們近距離地接觸,發現我說的話,她們也聽不懂。下來後,我問她為什麼不能站在講臺上,她說講臺是個很神聖的地方,只有上師講課可以。
隨後,她又領著我們穿過一座橋,這座橋是通往覺姆們住的「小島」,「小島」上有萬餘間紅色的小盒子房,繞河而建形成了一大片壯觀的景色,遠觀只覺得它是一片風景,走近它,感覺條件很艱苦,路面不太平,有的地方是土路,小房子都是用木頭搭建,外面為了擋風用塑料紙蒙著,有的時間長了,塑料紙有些破了,風一吹發出很大的響聲,房子很小,只夠放一張單人床,她們的一切衣、食、住、靜修等都在這裡進行,這裡海拔4000多米,屬高寒地帶,天氣寒冷,就算是夏季七八月份早晚的溫度也就幾度而已,我穿著羽絨服還沒感到溫暖,生活環境相當的艱苦。我們還看到幾個覺姆正聯合一起搬運一根頭準備修房子,一看那件房子有點要歪,不修的話可能會倒塌。這本來是男人幹的活,現在因覺姆區只能由她們自己幹了。她們住的房子都由她們自己蓋、維修,一切都是自力更生。有的做飯和取暖用煤爐子,有的還在燒柴。我問她的房子是不是自己蓋的?她說是借用一個朋友的。她條件相對稍微好些,用電爐子取暖。
看到小房子一間挨著一間,密度很大,中間通道不暢,電線縱橫交錯,很凌亂,擔心發生火災,消防車都無法進入救援。就此,她說確實存在很多安全隱患,以前也發生過火災,現在將進行消防通道的改造。我想,也許這裡將和色達佛學院一樣進行重新改造,現在的環境將發生大的變化。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若干年後也許面貌大改,希望重新改造能改善覺姆們的居住環境。
覺姆們在如此條件艱苦,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的情況,能夠靜心修為,值得敬佩;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也未能阻止幾百名漢族有志實修者的腳步。
我問了一個很不敬的問題:這裡環境如此艱苦,有沒有忍受不了離開的?
她說,這裡來去自由,一旦離開後,是不可能再回來的。這裡的覺姆以藏族為主,藏族是個全民信佛的民族,很堅定。漢族有幾百人,她們也是衝著實修而來。她自己也來了近3年,一次都沒有回去過,不修成她是不會離開的,剛開始時,對環境很不適應,高原反應,天寒地凍也只能穿著空袍子,不像漢族人穿秋衣毛衣等,當地人適應,她不行,冬天她加穿了厚襪子的。她認為越是外界環境艱苦,越能磨鍊人的意志,對修行有好處。
我理解這可能就是她們認為的苦修吧!
穿過覺姆住的小房子,來到另一處大經堂,這裡是覺姆們培訓學習的地方。出了經堂,看到一群群的覺姆正在一個大場子裡下一車新鮮的大白菜,旁邊是商店,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類似小超市。她說,這一車大白菜是居士們贈送的過冬物質。
穿過覺姆區,我們從另一座橋上向覺姆島山坡上一片單個木箱改造成的小屋走去,她走得有點接不上氣,她說一直以來都有高原反應,稍微走得快點就氣喘,我們還好,就陪著一起慢慢向山上走去。路上遇到一個拿著相機的四川人說她已經來了三天了,就是等著看覺姆們每年的閉關靜修,據說是11月左右開始,她說百日閉關靜修就是覺姆們在亞青寺一年修行中最重要的內容。11月寒冬將至,寺廟的戶外公開課即將結束,百日閉關的日子要到了,覺姆們就會進入一個僅容一人的「火柴盒」小屋,進行為期百日的閉關修行,以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換取日以繼夜的修法之樂。
我們看到的「火柴盒」式的小屋就是覺姆們閉關打坐的修行屋。便走她便說,閉關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神秘,覺姆們把自己關進修行屋只是為了能讓自己更加安靜地思考。黃昏過後,覺姆們才能走出修行屋,結束當日的閉關。說著,我們來到了山坡上,近距離地看到了這些「火柴盒」小屋,確實很小,背靠山坡,面向陽光,面對壯觀的覺姆區,視野開闊,特別是有太陽的日子,會顯得溫暖些。我們問這些小屋子是誰建的?她說,都是覺姆們自己背著材料上山建的,條件好的建的就漂亮些,條件差的就建的簡陋些。
站在山頂上,可以看到整個覺姆區和扎巴區的全貌。只見昌曲河將覺姆區圍成一個小島,此島是世界最大的覺姆區,島外是扎巴(男僧)區。我靜靜地矗立在山頂,看著遠方的覺姆區,剛才我們看到的一間間的簡陋不起眼的小房子連成了一片,居高臨下顯得很壯觀,每一間小房子的主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和故事,對她們的現狀和生活我充滿了好奇,她們與我相當於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之中,對於她們在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的執著苦修,我心存敬佩。
我們現在是下午,如果是清晨,當第一縷陽光升起,覺姆區在嫋嫋炊煙下,傳來陣陣頌經聲,我相信會使我們紅塵之中心浮氣躁的心安靜下來。
陪伴我們參觀講解完後,她和我們告別,感謝她一路的陪伴和講解,佛教講究機緣巧合,我們與她因相機結緣,她主動為我們當導向,這也是一種緣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