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甘孜縣出發前往中國最大尼姑寺——亞青寺

2020-12-18 我所見到的那些事兒

最大的尼姑寺——白玉縣亞青寺

早上8點,我們從甘孜縣出發前往中國最大尼姑寺——亞青寺。

亞青寺,離甘孜縣城102公裡,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昌臺區阿察鄉境內,坐落在川藏公路北線之上,喇嘛阿秋仁波切建於公元1985年,是與色達佛學院齊名的大型修學地,屬於寧瑪派寺院。

到達亞青寺時還下著小雪,它位於章臺大草原中間,建在四面環山的草原溼地上,地勢開闊,海拔四千米左右,溫度較低。我們將車停在寺內停車場,三五成群的覺姆(藏語女尊者稱尼姑)和扎巴(男僧、喇嘛)在等車外出。這裡不是景區,進寺也不要票,每人刷身份證就可進入。

前方100多米的左手邊是壯觀的寺廟建築,走近它,有稀稀拉拉的覺姆、扎巴和佛教信徒圍著大殿的轉經筒在轉經,突然一個覺姆暈倒了被眾人抬去醫治了。右手邊是一排排獨立的小房子,很簡陋,看見一個小房門開著,我們走了進去,只見七八個扎巴集中在一個小房子裡,有幾個年輕的扎巴正在做飯,他們說吃完飯就開始念經。

沿著大路,我們向山上走去,因不是景區沒有導遊,我們問了幾個覺姆,她們只是笑笑,不回答我們。我們覺得奇怪。突然有個覺姆主動用普通話跟我打招呼:請問你的相機是佳能的嗎?我能看看嗎?可能她看我背著相機,主動打招呼,口音中帶著東北味兒。

我也很好奇,就和她聊起來:「我的相機是佳能5D3,你對相機挺熟悉的嗎?」

她說:「我也有相機,是尼康的。」

我說:「你們也能拍照?相機是自己買的,還是寺院配的?」

她說:「寺院配的主機和一個境頭,我主要是負責協助上師管理一些事務,也在網上上傳資料與其他寺院交流。平時寺院開展活動也拍照當資料保存。」

我說:「你有幾個鏡頭?」

她說:「有24—70、70—200焦段的,寺院配了一個,另一個是家裡出錢買的。」

我說:「那你家在哪裡?」

她說:「在東北。」

我更好奇了:「那你怎麼跑這麼遠到這裡的?」

和她交談了解到:她大學學的是國際貿易,在北京工作過幾年,談過男朋友,在北京打工時,碰到了一位上師(有分量的老師),在上師的點化下皈依佛門,30歲出家,今年已有10年。她來此地快3年,目的是靜修。

聽說她是學過國際貿易的大學生,我們以俗人的眼光來看,簡直不可思議,像她這樣半路出家的,在我短淺的見識中,要麼是愛情受挫,要麼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過不去的坎等,總之是遇到了不順利之事導致。

她說出家之後,與以前的男朋友也斷了,與世俗的同學朋友們也斷了來往,現在是一心向佛,靜心修煉。

她說剛開始時,她的家人都不理解她,強烈反對她出家。這我能理解,父母辛苦地供應她上大學,希望她正常的工作、結婚生子過正常人的生活,這對每一個父母來講都不是過分的要求。後來,她反覆向她的姐姐和父母宣講佛教的大愛、大孝,現在他們慢慢對她有了一定的理解,每月還支助她一定的生活費。因她每月只有300——400元的生活費,也就是寺院給她們每月的念經費。我問她念經費是如何得來的,她說有的是信佛的人家有事請她們去念經做法事給的費用,有的是居士捐贈的。她相機的鏡頭也是家人贊助的。

她很健談,路上也有其他遊客加入了我們的談話。不停地有年輕的覺姆從我們身邊過,她們對我們也很好奇。有個小孩眼睛大大的,穿的衣服和覺姆的不一樣,覺姆們都穿著裼紅色的袍子,而她穿著普通的藏族,我們很不解。她給我們解釋說:亞青寺的覺姆絕大多數是藏族女性,她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受藏區傳統文化影響,女性地位相對較低,來亞青出家的覺姆中,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基礎教育,不會漢語,在寺廟出家修行的過程也是她們學習文化的過程,十八歲以後才能正式當覺姆,你們看到的這個小孩,是跟著姐姐們來到這裡學習修行的,因為不到十八歲不是真正的覺姆,所以她們不能穿覺姆的袍子。

難怪我們向碰到的覺姆打招呼問話,她們只是笑而不答呢,原來她們聽不懂漢語。

有的覺姆從她身邊過,主動用漢語和她打招呼。她向我們解釋說,她們和她一樣是漢族,會漢語,像她們這樣的漢族覺姆寺院裡有幾百人。

她介紹說,這裡也有母親帶著未成年的孩子來修行的。未成年的男孩子可以隨母親住在覺姆區。

我不知道她們是什麼原因來到這裡的?也許她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但是她們的共同目的是來此修煉的。

亞青寺現有兩萬餘僧尼,以河為界分為扎巴、覺姆兩區,是藏區很有影響的大寺廟。覺姆住的區域扎巴是不能去的,但是覺姆和扎巴可以在經堂或路上遇見,他們都穿著相同的裼紅色的袍子,頭上沒有頭髮,一時有點分不清是覺姆或是扎巴,後來見多了,我就從他們穿的鞋子上分辨,覺姆們喜愛穿色彩亮一些的鞋子,鞋碼小一些。

因相機結緣,我們聊得挺投緣,她主動給我們當起了嚮導,我們擔心影響她的事,她說剛好這會兒有點時間。

她領著我們先來到喇嘛阿秋仁波切經堂,她說她也只來過一次,向管理的扎巴說明我們想了解一些大師的情況後,為我們開了綠燈,她說這個寺院是大師建的,大師也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據她的前輩們說,大師圓靜時很神奇,身體縮得很小。大師走後,他生前居住的地方仍然保持著原樣,以紀念大師。

她又領著我們來到覺姆們上課的地方,覺姆們下午兩點鐘準備考試,地上鋪著紅毯,經堂空間比較大,能坐幾百人,我們脫鞋進去,因有嚮導領著,沒人攔我們,因之前我問過能否照相的,她說可以。我走到講臺中間,準備給正在學習準備考試的覺姆照相,她們示意我不能站在講臺上,我趕緊換了一個角度,覺姆們都很年輕,有的很坦然對著鏡頭微笑,有的害羞地用書遮著臉,有時又悄悄地偷看,我坐下來跟她們近距離地接觸,發現我說的話,她們也聽不懂。下來後,我問她為什麼不能站在講臺上,她說講臺是個很神聖的地方,只有上師講課可以。

隨後,她又領著我們穿過一座橋,這座橋是通往覺姆們住的「小島」,「小島」上有萬餘間紅色的小盒子房,繞河而建形成了一大片壯觀的景色,遠觀只覺得它是一片風景,走近它,感覺條件很艱苦,路面不太平,有的地方是土路,小房子都是用木頭搭建,外面為了擋風用塑料紙蒙著,有的時間長了,塑料紙有些破了,風一吹發出很大的響聲,房子很小,只夠放一張單人床,她們的一切衣、食、住、靜修等都在這裡進行,這裡海拔4000多米,屬高寒地帶,天氣寒冷,就算是夏季七八月份早晚的溫度也就幾度而已,我穿著羽絨服還沒感到溫暖,生活環境相當的艱苦。我們還看到幾個覺姆正聯合一起搬運一根頭準備修房子,一看那件房子有點要歪,不修的話可能會倒塌。這本來是男人幹的活,現在因覺姆區只能由她們自己幹了。她們住的房子都由她們自己蓋、維修,一切都是自力更生。有的做飯和取暖用煤爐子,有的還在燒柴。我問她的房子是不是自己蓋的?她說是借用一個朋友的。她條件相對稍微好些,用電爐子取暖。

看到小房子一間挨著一間,密度很大,中間通道不暢,電線縱橫交錯,很凌亂,擔心發生火災,消防車都無法進入救援。就此,她說確實存在很多安全隱患,以前也發生過火災,現在將進行消防通道的改造。我想,也許這裡將和色達佛學院一樣進行重新改造,現在的環境將發生大的變化。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若干年後也許面貌大改,希望重新改造能改善覺姆們的居住環境。

覺姆們在如此條件艱苦,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的情況,能夠靜心修為,值得敬佩;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也未能阻止幾百名漢族有志實修者的腳步。

我問了一個很不敬的問題:這裡環境如此艱苦,有沒有忍受不了離開的?

她說,這裡來去自由,一旦離開後,是不可能再回來的。這裡的覺姆以藏族為主,藏族是個全民信佛的民族,很堅定。漢族有幾百人,她們也是衝著實修而來。她自己也來了近3年,一次都沒有回去過,不修成她是不會離開的,剛開始時,對環境很不適應,高原反應,天寒地凍也只能穿著空袍子,不像漢族人穿秋衣毛衣等,當地人適應,她不行,冬天她加穿了厚襪子的。她認為越是外界環境艱苦,越能磨鍊人的意志,對修行有好處。

我理解這可能就是她們認為的苦修吧!

穿過覺姆住的小房子,來到另一處大經堂,這裡是覺姆們培訓學習的地方。出了經堂,看到一群群的覺姆正在一個大場子裡下一車新鮮的大白菜,旁邊是商店,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類似小超市。她說,這一車大白菜是居士們贈送的過冬物質。

穿過覺姆區,我們從另一座橋上向覺姆島山坡上一片單個木箱改造成的小屋走去,她走得有點接不上氣,她說一直以來都有高原反應,稍微走得快點就氣喘,我們還好,就陪著一起慢慢向山上走去。路上遇到一個拿著相機的四川人說她已經來了三天了,就是等著看覺姆們每年的閉關靜修,據說是11月左右開始,她說百日閉關靜修就是覺姆們在亞青寺一年修行中最重要的內容。11月寒冬將至,寺廟的戶外公開課即將結束,百日閉關的日子要到了,覺姆們就會進入一個僅容一人的「火柴盒」小屋,進行為期百日的閉關修行,以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換取日以繼夜的修法之樂。

我們看到的「火柴盒」式的小屋就是覺姆們閉關打坐的修行屋。便走她便說,閉關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神秘,覺姆們把自己關進修行屋只是為了能讓自己更加安靜地思考。黃昏過後,覺姆們才能走出修行屋,結束當日的閉關。說著,我們來到了山坡上,近距離地看到了這些「火柴盒」小屋,確實很小,背靠山坡,面向陽光,面對壯觀的覺姆區,視野開闊,特別是有太陽的日子,會顯得溫暖些。我們問這些小屋子是誰建的?她說,都是覺姆們自己背著材料上山建的,條件好的建的就漂亮些,條件差的就建的簡陋些。

站在山頂上,可以看到整個覺姆區和扎巴區的全貌。只見昌曲河將覺姆區圍成一個小島,此島是世界最大的覺姆區,島外是扎巴(男僧)區。我靜靜地矗立在山頂,看著遠方的覺姆區,剛才我們看到的一間間的簡陋不起眼的小房子連成了一片,居高臨下顯得很壯觀,每一間小房子的主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和故事,對她們的現狀和生活我充滿了好奇,她們與我相當於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之中,對於她們在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的執著苦修,我心存敬佩。

我們現在是下午,如果是清晨,當第一縷陽光升起,覺姆區在嫋嫋炊煙下,傳來陣陣頌經聲,我相信會使我們紅塵之中心浮氣躁的心安靜下來。

陪伴我們參觀講解完後,她和我們告別,感謝她一路的陪伴和講解,佛教講究機緣巧合,我們與她因相機結緣,她主動為我們當導向,這也是一種緣分吧!

相關焦點

  • 亞青寺並非尼姑庵
    亞青寺此前有人在網上說亞青寺是萬人尼姑寺廟它的確是個萬人共修的道場,而且是以女眾為主體的,但不是出家人,不能稱尼姑她們絕大多數是居士,修藏傳佛教。從行政區域看,亞青寺歸屬四川,已臨近西藏這些居士也以藏民為多。七年前,我不遠萬裡去過一趟亞青寺,那時修行一門心思想尋活佛,想得道證果。
  • 大型尼姑庵亞青寺,如今比丘尼人數高達兩萬,真是無法想像
    在普通人眼裡,寺廟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可以稱之為「真出家」,就是我們常說的「兩耳不聽窗外事,一心只修心中佛」,對世界無動於衷,一生都伴隨著青燈古佛。還有一種「假和尚」,說假和尚是商業化寺廟其實有點太貶低身份了。
  • 中國最大尼姑庵,2萬多女性在此修行,你知道在哪裡嗎?
    如今佛教在中國也已經有了兩千年的歷史,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建成,標誌著佛教傳入中國的起始。迄今中國有佛復教寺院1.3萬餘座,另有僧尼20餘萬人。男性教徒通常被稱之為和尚,而女性教徒則通常被稱之為尼姑了。雖然同為佛教的教眾人但是和尚與尼姑是分開居住的,尼姑所居住的地方叫做尼姑庵。
  • 中國有個「尼姑庵」,2萬尼姑同吃住,為禁慾望設「特殊」規定!
    其實我們國家有這樣一種現象,寺廟內外有兩種人,一種是和尚,一種是假和尚。現在我國有很多假和尚,他們住在商業化程度很高的寺廟裡,向來往的朝聖者討錢,所以他們不可能把全世界遊客口袋裡的錢都搜出來。一般來說,男僧叫「寺」,女僧叫「庵」。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最大的尼姑,這是一片真正的佛教土地。這個尼姑庵大約有兩萬個尼姑在裡面生活和吃飯,這個尼姑庵的名字叫「亞青寺」,是一個由許多尼姑組成的島嶼,規模就像一所大學,它目前位於四川省白玉縣的一個半島上,建於1980年代。
  • 中國最大的尼姑庵有2萬名尼姑,每逢天黑都有特別規定
    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我們國家也有關於女兒的國家的說法。一個地方只有女性,沒有出現過男性。但是西遊記記載的女兒的國家有點神幻,據說裡面的女性喝了神仙水就會生下子孫。中國四川省白玉縣內覺姆島的尼姑庵被稱為亞青寺,覺姆島起源於藏語,中文是尼姑的意思,亞青寺是公元1985年建造的。
  • 山中有一座亞青寺,是世界上最大的覺姆地區女性修行者的聚集地
    但這裡不是色達,而是與色達兩地相距200多公裡的亞青寺,亞青寺和色達同屬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色達,坐落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阿察鄉4000米高的高山上,也是著名的佛教修學之地,只是在這裡很少有人知道。和色達一樣,亞青寺也都坐落在川藏公路北線上,而且同屬寧瑪派寺院,所以看上去有很多相似之處,亞青寺始建於公元1985年,時間不長,名聲自然就不大了。沿途去亞青寺,風景特別優美,將翻越卓達臘山和海子山兩座高山,直到看到亞青寺的禪林標誌為止。
  • 這個尼姑奄有2萬人同吃同住,天黑後都要遵守規定!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遍地開花,在我國發揮著重要作用。佛教與道教,儒教共同構成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也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佛教瑰寶。如五臺山南禪寺,佛光寺等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如今,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許多寺廟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吸引了眾多遊客。我們都知道佛教中有男有女。
  • 藏在甘孜的亞青寺,內有修行者2萬名,入夜之後還有鐵律
    藏在甘孜的亞青寺,內有修行者2萬名,入夜之後還有鐵律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以來便在中國落地生根,即使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滅佛運動,依然沒能徹底消滅佛教。現如今佛教盛行,早已超過了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寺廟更是多得數不過來。
  • 我國最大尼姑庵,20000多名女子在這兒出家修行,它是哪裡?
    」人人壓力巨大,人人自危,以至於很多人在夜深人靜時總是嚮往無憂無慮的一方淨土,比如今天所說的是中國最大的尼姑庵,此地有將近2萬多名女子在此出家修行。她們為何放棄大都市的喧譁生活來到此地苦練修行?她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
  • 心情浮躁不安時,去亞青寺吧(攻略篇)
    便一直計劃著去一次亞青寺。終於在18年,我實現了自己這個小小的願望。當然,也是一個人。亞青寺:在四川省白玉縣昌臺區阿察鄉境內,1985年蔣陽龍多加參尊者(喇嘛 阿秋仁波切)創建,是第二銅色德山亞青鄔金禪修聖處。亞青寺現常住有兩萬餘僧尼,覺姆(藏語女尊者以稱呼尼姑)為主,是藏區很有影響的大寺廟。
  • 中國最大的尼姑庵在哪?2萬名女性在此出家,天黑後卻不準進商店
    在我們的印象中,大部分寺廟裡居住的都是和尚,很少會見到尼姑,那是因為在佛教中,對於兩者的區分非常嚴謹,而在我國四川白玉縣地區,就有一座至今為止最大的尼姑庵,它始創於1985年,是第二銅色德山亞青鄔金禪修聖處,在亞青寺的記載中,有很多弟子在圓寂後,會出現五彩舍利、彩虹貫空、遺骨成水晶及自生佛像等。
  • 我國最大尼姑庵有2萬多女性,天黑後必須遵守規定,多人堅持不住
    現在,我國大部分地方都有寺廟,有些地方有寺廟就有信徒,有修行者,一般我們所說的修行者是僧侶、女性被稱為修道女該寺被稱為亞青寺,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帶的草原。這個寺廟還有一個名字。那是「覺姆島」,藏語中「覺姆」是尼姑的意思,所以這裡也被稱為是我國唯一的「尼姑島」。我們一般去了一些寺廟很少,因為也沒去過尼姑庵,對這種地方其實大家的關心很低。
  • 中國「陰氣」最重的地方,只有女性,規定夜晚不能出門
    道家認為人類中女性代表的是「陰」,男性代表的是「陽」,男性身上還有「陽氣」,女性身上有「陰氣」,「陰氣」過多,容易招惹詭異之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陰氣」最重的地方——尼姑庵。亞青寺——中國最大的尼姑庵,亞青寺始建於公元1985年,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昌臺區阿察鄉境內,建在了四面環山的草原之上。由大圓滿龍欽,龍薩兩大清淨傳承祖師:喇嘛阿秋仁波切主持修建,草原上建有數萬間修行者居住的小木屋,目前已經匯聚了兩萬多名女性再次修行。同時也是世界上女性匯聚最多的修行場所,可以說是中國「陰氣」最重的地方。
  • 四川省甘孜縣:青稞產業轉型升級 青稞食品「出川入海」
    甘孜縣被稱為「康北糧倉」,青稞產量佔全甘孜州七分之一,但多年來由於缺乏深加工企業,青稞產值低,銷售渠道受到制約,導致民眾種植積極性下降,增收脫貧困難。  「前幾年,我們去百姓家裡發現,他們囤積著大量青稞,少的有七八千斤,多的有幾萬斤。」甘孜縣委書記雷建平說,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當地藏族人有「儲備糧食防天災」的傳統觀念,另一原因是青稞收購價低,老百姓不願出售。
  • 東北道源寺裡全是尼姑,每日只吃一頓飯,不收香火錢不設功德箱
    我國有名的寺廟有很多,少林寺、靈隱寺、白馬寺……我們如數家珍。當然,也有很多寺廟隱於山林,與世隔絕。今天要說的道源寺,正是其中之一。道源寺,位於我國北部東北省遼寧市的海城市,坐落在一片山林環繞之中,一眼望去,丘陵起伏,綠野漫過。
  • 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廟,位於珠峰大本營下,曾是一座僧人尼姑同居寺
    如今的絨布寺,似乎變成了一個分界嶺,隨著珠峰絨布寺以上禁入規定的公布,對於前來膜拜珠峰的人來說,走到了絨布寺,就走到了盡頭。這裡隔著的,是俗世的人間和不染俗世的神山。絨布寺屹立在珠峰腳下,沿著陡峭的山坡走上去,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藏族老人手轉經筒,坐在石階旁曬太陽。她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看到各種膚色的臉龐,聽到不同國家的語言,淡定而和藹地注視著來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