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柔情的唱腔裡,滿是江南煙雨的纏綿悱惻。
歌詞裡描繪出的男主朝思暮想,期盼與女主邂逅的場景,實則映射了青花瓷複雜的製作工藝。
上等的天青色,需要等待雨過雲破。完美的伊人,也需要等待。
而景德鎮用了千年的時光,沉澱出驚豔世人的陶瓷手藝。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獨一無二的故事。
景德鎮曾因在昌江之南,而被稱為昌南鎮。昌江用河水灌溉了富饒的土地,又支撐起繁忙的水運,孕育了景德鎮的文明與繁華。
綿綿不絕的水流,將景德鎮的陶瓷,從山間小城運輸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也許是老天的眷顧,景德鎮的地下蘊藏著得天獨厚的制瓷原料,高嶺土。優質的瓷土,讓景德鎮的陶瓷業完成了一個巨大的飛躍。
它所盛產的青白瓷,因質地優良而受宋真宗青睞,以皇帝年號被賜名為景德鎮。
景德鎮從此戴上陶瓷界的王冠。「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當整座城市的人,都在潛心於一件事時,輝煌便自然而然地降臨。
「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一座小小的城市,在四百多年前,靠著極致的制瓷手藝,貢獻了全中國一半的GDP。
然而,過去的輝煌,終將被掩蓋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
幼時,當我為課本中描繪的繁榮景象激動不已時,抬頭望向窗外,卻只是沉默的煙囪,低矮的房屋,和陳舊的磚瓦。
石板地上遺留的凹痕,是當年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的見證。
而隨著大時代的轉變,支柱產業衰落,景德鎮陷入了轉型的困境之中。曾奔著「瓷都」美名而來的遊客,也許會因這座城市外表的破舊而大失所望。
但它正如一名落魄的藝術家,外表雖褪去光鮮,內心仍熠熠生輝。
在昏暗的夜間陶瓷集市上,細細觀賞,總會淘到令人愛不釋手的陶瓷器件。在隨處可見的街頭小攤上,點上一份小吃,舌尖上的味蕾便會立馬調動起來。
在這座市井氣和煙火味濃厚的小城裡,每個人都如同專注的匠人,做好眼前的事。
在這座小城生活了十八年的我,帶著對大城市的美好憧憬,遠赴異地求學。當對新生活的新鮮感逐漸消失之時,那份獨屬景德鎮的樸實無華的美,開始縈繞於我心尖。
我踏上回家的旅程,走出車站,便驚嘆於景德鎮的變化。
新建成的高鐵站,被賦予了濃厚的陶瓷元素,古樸典雅的同時不失時尚大氣。夜幕中,燈火通明的站房,如一雙玉手捧護的青花瓷瓶,暗示著一場古今的蛻變。
在斷壁殘垣的老窯遺址上,全新的御窯博物館拔地而起,將記憶中窯爐的溫度傳承至現代的空間設計中。毗鄰御窯的老街舊巷,被改造成極具特色的御窯景巷,成為一條旅遊景觀街道。以老瓷廠為軸心的老城區,被打造成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陶溪川創意園,吸引無數遊客駐足觀光。
景德鎮,因瓷而生,它的輝煌與衰落,都與瓷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屬於它的舊時代,早已隨煙雲消散,而新的希望,在手藝的傳承與創新中孕育。
//
我宛如一個遊客,細細地打量這座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
我來到中學時代常光顧的一家小吃店。幾年過去,原來逼仄的小店鋪,已翻新成寬敞明亮的飯館。還是原來的老闆娘,熱情地招呼著進店的食客。老闆娘豐腴的臉龐,和開懷的笑容,透露出對生活的知足常樂。
對於漂泊在外的遊子,對家鄉最深層的思念,便是那一份最服帖自己口味的特色小吃。點上一盤柔韌彈滑的景德鎮冷粉,配一碗香味醇濃的肉餅湯,味蕾便得到了滿足。
吃罷,和老闆娘閒聊幾句,我太久沒用的方言,一下子被重拾起來。從她口中,我了解到,母校在擴建擴招中,源源不斷的人流,給她的生意帶來了財運。她甚至還在景區附近開了一家分店。她原本是下崗潮中的一名失業工人,本想靠著賣早餐勉強餬口,未曾想,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滋有味。
旁邊的一位食客,似乎是個「景漂」,接到語音電話的他,在用屏幕傳遞他對家人的思念。我不禁對他感到好奇,便上去與他交談。他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他在八年前來到景德鎮,只因為別人的一句「在這連瓷片都不愁賣不出去」。未曾想,現實過於骨感,等他踏上這片土地,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
他從最基礎的拉坯開始學起,在與泥巴的較量中,終於接到自己的第一個訂單。慢慢的,他從拉坯,到擺地攤,到現在自己開工作室。
八年時間裡,他的人生大事也沒落下。他與一個瓷都女孩相識相戀,在去年走進婚姻的殿堂。滿臉蕩漾著幸福的笑容的他,還不忘邀請我,一定要去他的工作室看看。
我來到他工作室所在的陶溪川創意園,這裡已然成為一個地標性的建築。歷史上的廠房,煙囪,窯爐,被真實地保存下來,向人們娓娓道來,陶瓷如何從手工作坊向工業化邁進。
遺蹟在保留的同時,又用現代化的裝修,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我再次感受到洋溢在我周圍的青春活力。
一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都裹挾著人們的悲歡。
不管未來如何,我們終將在歷史的湧動中前進。如果你喜歡這座歷史文化古城,不妨來景德鎮一探它的前世與今生。
全網同名:隱沒在時光
排版 | 荊 棘
文字 | Hety
校稿 | 聲聲慢
選圖 | 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