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和一個包子鋪合影嗎?
不是因為包子口味有多獨特
而是因為鋪面的高顏值!
高安路近淮海中路
上海圖書館邊上的一個沿街包子鋪
最近一傳十、十傳百
成為吸引很多人專程來打卡的「網紅」
別具一格的優雅色調
古樸與時尚交融的獨到設計
讓這個煙火氣十足的路邊小店
完美融入歷史風貌區的整體氣場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今天的《魔都幸福圖鑑》
話匣妹帶你來看包子鋪變身記
梧桐掩映之下的這家包子鋪
木質的店招和菜單透著古樸
兩扇鏤空鐵藝窗戶合起
拼出「伊麗包子」店名
滿滿的文藝小清新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
莫過於它獨特的色調
那是一種難以用文字形容的綠
有人稱其為「天青色」
更多人索性稱其為「莫蘭迪綠」
設計師譚若霜卻說
這是精挑細選出的「高安綠」
完美融於高安路的一種綠色
「
從高安路上春天梧桐剛出芽的新綠到一些歷史建築門上綠漆呈現出來的灰暗的綠色,在這之間取漸變色,一共產生了10種綠色,在我們這套色譜裡面,最後挑出來的一個結果總是跟風貌融合的。
」
譚若霜跑遍了高安路
乃至於整個衡復歷史風貌區的角角落落
包子鋪從整體構型
到裝飾元素乃至於字體風格
都能在風貌區的歷史和現實中找到出處
「
它的圓洞口的大小其實跟原始的車庫門是一樣的尺度,白天的時候是一個營業場所,晚上的時候把門閉上,那就是一家人生活的空間從裡面透出來,萬家燈火一個溫馨舒適的生活場景。
」
「伊麗包子」並非新店
它已經在高安路上開了整整17年
一點不誇張的說
周圍很多居民都是從小吃到大
店主陳昌義來自安徽
2003年盛夏,31歲的他來滬
無意間看到街邊這間16.9平方的店鋪招租
有面點技藝的陳昌義與房東一拍即合
就這樣,「伊麗包子」鋪開業了
為衡復風貌街區添上一縷最家常的「煙火氣」
店裡的肉包子、茶葉蛋、豆漿、饅頭……
成了周邊居民尋常的早餐
每天凌晨三點店裡開始忙活
真材實料的誠心
紮根守業的恆心
讓小店一天下來最多能賣出四五千個包子
16.9平方米的鋪面裡
上百個籠屜堆得雜亂逼仄
有時候只得向外謀空間
籠屜擺在外面
環境髒亂的問題隨之而來
多年前的「伊麗包子」
和隨處可見的包子鋪沒啥不同
熱氣騰騰,亂鬨鬨,油膩膩
成為高安路整體風貌的一個斷點
但對於居民來說
卻又是承攬煙火氣的剛需
是關還是留?
天平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蔡輝說
他們斟酌再三
決定引導店主進行改造
「
今年,街道結合「四史」學習教育多次走訪調研,以自治共治的方式開始一場以『伊麗』為樣板的街邊小店風貌更新改造。改造前,特地邀請街道社區規劃師、居民代表、居委會和房東、經營戶在一起召開意見徵詢會和溝通協商會。從3月12號啟動以來,街道全程牽頭統籌,設計師、社區規劃師全程技術指導。
」
「
『伊麗包子'作為淮海路進入高安路的第一個點,怎麼能夠讓它符合風貌街區的景觀?改造方案最初建立在高安路、高安路18弄『一路一弄』的品質提升和精細治理的項目理念中。請社區規劃師做了7大類38要素的設計概念。今後風貌區的房屋比如說大修也好,業態調整也好,店招店牌的更新改造也好,一定是參照這個模式去定位的,要符合我們風貌的導則。
」
改造項目街道補貼一部分
陳昌義自己拿出一部分
當時心裡想弄弄乾淨就好
今年四月下旬
當「莫蘭迪綠」的門窗
實木的店招
亮堂的操作間
亮相於眼前時
老陳和家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滿意的不僅是外在
設計師幫他把店內的動線和流程都進行了優化
從備料、蒸製再到銷售區
分得明明白白
第一次
在小小的鋪子裡
他有了一小塊專門休息的區域
「伊麗包子」重新開業後
價格依舊、味道依舊
老陳說:「一裝修好了,連我自己都以為是家咖啡館,我們看上去舒服,心裡開心,每天把衛生做得也勤快,做到極致。一天要給它擦上幾遍,我們的維護和保養也要跟得上這麼高的品質,你說對吧?」
老店「新開」,老客沒有流失
還新加入了不少年輕的「食客」
故事也有不少
幾個月來
有從高安路搬去浦東的阿姨
特意周末趕來買肉包
還有從小學開始天天買包子當早餐的年輕人
攜家帶口來這裡追憶「打卡」
更有家住蘇州的美女食客
專程買了兩大袋包子帶回蘇州
讓父母品嘗……
說到這裡
老陳眼裡泛起了淚光
「
自己在上海也住了17年,就是想踏踏實實做點事情。我還是保持自己的初心,每天親自品嘗配料。我一生中就這一門手藝,就想把它做到極致。讓新老顧客吃得放心!
」
包子鋪變身了
接下來還有
垃圾房、五金鋪、便利店、中介店的改造
曾經留學義大利學歷史建築修復的
博士譚若霜說
我們希望把歷史的線索、傳統的技法
與現代技術結合
讓這些業態不一的「斷章」連成華彩
整個街區會呈現出它的歷史風貌
同時又體現我們的時代精神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