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近日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
本通知要求:一是各存款類金融機構應嚴格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有關規定,按規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
二是中國人民銀行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加強存款利率自律管理,並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
從這兩個要求來看,對我們的存款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先說第一點,主要是針對靠檔計息的存款進行整改,新增存款產品不再有靠檔計息。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以前某款靠檔計息的存款5萬元,存期為三年,利率為4.2%,如果存滿了三年,可以獲得4.2%的利率,但是如果存了一年,突然需要用錢,提前支取該存款,如果可以靠檔計息,銀行給予2.5%的利息,可以獲得1250元的利息,而如果到期才支取,則每年利息為2100元,雖然提前支取利息少了,但還是有不錯的利息。
但是,如果取消了靠檔計息的方式,那麼只要存款還沒有到期就提前支取,就只能按活期利率付息,目 前活期利率為0.3%,意味著我們存了一年後提前支取這筆錢,只能獲得150元的利息,損失的利息就會非常大了。
央行之所以要取消靠檔計息,主要原因是為了讓存款期限更加穩定,避免大量提前支取打亂了銀行系統的流動性,保障金融系統更加安全。但對於用戶來說,就不是好消息了,畢竟失去了靈活性,所以我們存定期之前,就需要先考慮清楚自己的資金能閒置多長,選擇適合的存期存款。
再說第二點,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這對用戶來說是好事。
我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是銀行的一種特殊存款,它將大部分資產用於銀行存款資產,保障本金的安全和保底收益,然後用少量的資產與金融衍生口掛鈎,提高潛在的收益。
比如說某款一年期與黃金掛鈎的結構性存款,收益率為1.95%~4%,如果到期後產品運作達到預期,可以獲得4%的收益,和理財產品一樣的效果,如果產品運作達不到預期,也可以獲至少1.95%的保底收益,和銀行存款一樣的效果。
這意味著結構性存款既可以實現保本,又可以獲得潛在的高收益,風險遠小於理財產品,它介於存款和理財產品之間。可能有部分銀行在產品運作上,為了追求潛在更高收益,會使得存款部分配置不足從而導致在運作不達預期時用戶無法獲得保底收益,此次通知,就是要求銀行要加強自律,保障用戶的保底收益。
這也是監管的鼓勵方向,畢竟對於銀行來說,結構性存款可以作為存款分流的有效替代,同時又比理財產品更加安全,可以有效穩定銀行存款餘額,還可以發展更多客戶,對用戶來說也是好事情,可以更加安全的購買結構性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