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布施,福報功德才會最大?

2020-12-05 藝述史

佛家講究一個因果報應,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他們對「布施」很在意,布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種行為,是用來幫助我們積攢人緣福報的。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佛家的五種「布施」,多做這五種行為,不用刻意,也能得到很好的福報。

01 眼施

老話說,「眼為心之苗」,眼睛對一個人很重要。它不光是別人看自己的第一參考,也是表達情緒的一個很好的載體。當一個心情好的時候,眼睛就會散發光芒,而當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則會兩眼無神。想要讓自己獲得福報的話,首先要讓自己的雙眼有神。

02 語施

這裡說的「語施」就是好好說話,多說好話。有句話說,「你的人生運勢,取決於你口中經常對人說的話。」你多說好話,讚美別人的話,那麼你的生活也會充滿正能量;而如果你成天抱怨,斤斤計較,那你的人生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03 方便施

常言道,「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拉人一把,自己也會積攢福報的。就比方說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公交車上給孕婦和老人讓座;過馬路的時候,幫忙攙扶一下老人;定外賣的時候,多給外賣小哥一個好評等等。正所謂,「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04 身施

這個身施,相比於剛才和大家分享的「方便施」,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身體力行地做一些事情。正如古文當中說的,「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想要獲得更大的福報,就得給人方便,修些陰德,做些好事。

05 心施

佛家講究一個「萬法從心起」,心是一切行動的指令,修行的根本也在於修心。心地善良的人,走到哪裡都是受歡迎的。

以上就是佛家所說的五種「布施」,現在看來,都是滲透在我們日常中的一些小事,一些舉手之勞。所以說,想要獲得福報並不難,做好小事,助人為樂,保持心地善良,為人樂觀,那你的福氣就會不請自來。

相關焦點

  • 99歲老僧開示:想要求福報,就要多布施,這樣布施福報才最大!
    老僧看到朋友十分虔誠,於是講了下面一些話,這些話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4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想要求福報,就要多布施,這樣布施福報才最大!老僧說,你已經年過四十,但是一直窮困潦倒,至今一事無成,根本的原因是你在平時生活中沒有修福報。
  • 佛說有4種布施,不花一分錢,也能得大福報!
    因為佛說福報從布施中來,我們想要得到任何事物的前提,就是先布施,因為只有布施,才會有收穫,這是因果循環,亙古不變的真理。可常人總是有誤解,認為布施就是要那錢財去幫助他人,沒有錢怎麼布施呢?其實,布施的範圍十分廣泛,以下4種不用花一分錢,也能得到很大的福報。
  • 千萬不要以「布施而有求功德很小」來否定有相布施
    千萬不要以「布施而有求功德很小」來否定有相布施。一,這句話本身其實是有謬誤的,布施的對境是三福田:恩田,悲田,敬田,在這三田中,種下布施的種子就會有回報,佛經中說,飯惡人百,不如飯善人一,飯善人百,不如飯聖人一。這就是布施的意義。
  • 佛教:這些佛號,念得越多,功德和福報就越大!
    如果你福報太少,可以通過念佛來積累福報,只要經常念這些佛號,你念得越多,功德和福報就越大。《華嚴經》上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福報和災禍,都是唯心所現的。
  • 佛教:為啥布施後還是很窮很倒黴?
    布施後獲得果報的時間不一樣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有的人獲得果報多,有的人獲得果報少,所以有的人布施修福後依舊還是很倒黴,不是布施沒有結果而是果報沒有你想像得來的那麼快,如果你布施後能感覺到有效果,但是依舊還是感覺很倒黴,那就是可能你自己的業障比較深的緣故,布施可以積福消災,別因布施後現狀沒有改變就認為布施不靈,有的效果不會那麼快,有的是布施的福報沒有那麼深抵不過你的業障,還有的就是業障和福報沒辦法相互抵消
  • 布施的功德利益(《佛說布施經》解讀)
    布施,就是把財物、經法、無畏散布施捨給別人。《佛說布施經》中說,布施有三十七種功德利益: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而不是輕視的像對待一個乞丐一樣,就會得離眾人的嫉妒,被人所崇敬。二.依時施,這樣就會得身、口、意三業清淨,得四時平安、穩定。
  • 什麼是布施?布施的功德有哪些
    今天我們來談談布施。下面的一些圖片呢,是之前我們客戶一起籌集了大概10萬泰銖左右的錢,麻煩阿贊毅師傅幫我們送去了附近的一個廟宇,修建新的和尚禪房,因為當時和尚的禪房已經破舊不堪,連年雨季漏雨,也因為廟裡沒有什麼錢,所以請各位善信一起幫忙捐款的。
  • 關於布施的功德
    佛法裡有六種到達智慧彼岸的方法,稱為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止觀)、般若,而布施就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也稱做財供養,法供養和無畏供養。
  • 無我相布施,就是令眾生遠離煩惱、心得清淨,能成就一切功德
    文分二部分,前半段講布施和助施的功德果報,後半段則以譬喻說明布施和助施功德廣大、無有窮盡。「施」,即布施。布施助人,不但能讓受施者離苦得樂,布施這個法門也能舍除自己的慳貪,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所以布施屬於菩薩法門之一。佛法告訴我們,凡事不離因果,慳貪者難逃貧窮的果,樂施者能獲富貴善報,捨棄慳貪,心也能夠得到清淨。
  • 迦葉尊者告訴你怎樣培植福德
    老母說:「誠如您所說,我前世沒有修福,所以今生住在茅屋中,無衣無食,雖想要布施卻無能為力啊!」尊者說:「你說飢餓貧窮難以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意願,則不能說是貧窮了。可世上有的無明眾生,雖然錦衣財寶穀物眾多,卻無慚無愧不知布施,福報盡後就要受貧窮的果報了。如果你這麼貧窮還能布施修福,那真是稀有難得啊!
  • 福報好的人,有這四個特徵,有沒有你?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生命的因果定律,真實不虛;福報好的人,是自己今生和過去生善行功德的成就,才會有人生的好命好運,與其羨慕嫉妒別人的生活,不如好好修養自己,多去積德行善,讓自己的人生也變得美好;福報好的人會有這四個特徵,你有幾個?一、家境好,不缺錢。
  • 布施功德,攝眾福門;名登仙籍,不可思議
    首先,須知「布施」一詞,雖為其他宗教所借,實際上乃是華夏文明的本土用語,典出《國語周》:「則享祀時也,而布施尤裕也」,後有《南華經》引逸詩:「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在道教當中,敦煌本《太上洞玄靈寶淨土生神經》(收於《中華道藏》)對「布施」的解釋是:「布,謂遍布無窮;施,謂施與一切」,並例舉了二十餘種布施細則,強調布施功德甚大,吾人可從中獲取種種福報。
  • 無量種布施方法,哪種最殊勝呢?
    所有的福,都是載受修行的;所有的慧,都是令福得以爭受用的。六度萬行第一步就是「布施」,無量種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殊勝,是故,供養明師及諸大善知識,所受殊勝功德利益無量無邊……供養之殊勝不在多少,而在於常!布施,是一切福報的基礎,布施的範疇,涵概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是局限於金錢和物質的層面。布施的價值體現,是產生一定的受眾群體……只有這樣,布施的果報才能在當生起現行!
  • 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在北傳佛教中,福德與功德有別。但在上座部佛教巴利裡面,福德和功德是一個詞。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 這樣修《地藏經》得到的實際利益最大!
    那要怎樣才能更好地跟地藏菩薩感應獲得福報,怎樣才能更好地得到地藏菩薩的護佑加持呢?一切答案盡在《地藏經》裡。在《地藏經》第一品裡面有個婆羅門女的故事: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說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若能弘揚正法於他人,功德最為殊勝。一切布施,順遂因緣,皆功德無量。若能發心供養三寶,更是功不唐捐。布施不是只為富人開設,一切眾生不論貧富,有布施之心,就是福報之因。貧窮從慳貪中來,富貴從布施中來。越是自私自利,越沒有福氣;越是大度無私之人,越有厚福。看看佛菩薩大慈大悲之心,從不利己,只為救度世人離苦得樂。
  • 如何做到不住相布施
    布施是一種善法,行善法能斷煩惱,能增長功德、福報。但是更進一步,我們還要了解,福報功德總有用完的一天,所以做了善法還要不執著善法,這樣知道善法也是空性,也就是『不住相布施』,才是真正永恆不滅的功德。如何是『不住相布施』呢?
  • 因果報應:無論供養何物,都需牢記這兩字,福報殊勝無量!
    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十法界一切眾生!在佛教之中,有著諸多培植福報的方法,其「供養和布施」就是諸多方法之一。但一旦談及供養和布施,大眾往往都會想到「錢財」二字。為何呢?就是因為,布施需要花錢,供養需要花錢,所以這兩個方法,也被很多人抵制。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並非,就如布施而言。
  • 《金剛經》布施的好處,以及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法布施:屬於精神上的布施,為一切布施之首,即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他人,為別人說法,使之開悟得道,這才是最大的布施。 無畏布施:就指在當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們消除這些感受。愛護自身的生命或其他眾生的生命,甚至對那些非常討厭的蒼蠅放生,也稱之為無畏布施。
  • 佛子不求名利雙收,布施只為眾生得度
    作為修行菩薩道的佛門弟子,一定要去修布施,因為布施不僅是獲得富貴福報的根本方法;如果能在修布施的同時,能以空性的正見來作觀,這樣的布施,是更為圓滿的布施波羅蜜,是度往彼岸的殊勝法門。在大乘聖位菩薩的果位中,初地菩薩也叫歡喜地,由凡入聖的菩薩在歡喜地的時候,會有布施增上的功德助益。相對於我執未斷的凡夫菩薩,初地菩薩已經是斷除分別我執的聖者。因為凡夫是有我執、我所執的,所以修布施是一件頗為艱巨的行持,俗話講有舍才有得,但被我執所系縛的凡夫,往往是只想得,不想舍,一點點的蠅頭小利,就會讓人喪失理智,進而做出種種見利忘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