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訪「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特等獎獲得者陳守斌
11月22日下午,在「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總決賽上,來自廣東深圳的選手陳守斌以97.68分的成績摘得本屆雙年展特等獎桂冠,並再次獲得現場評委的高度認可。而在前一天的決賽賽場上,陳守斌同樣是一路領先,以排名第一挺進總決賽。在接受採訪時,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學習書法的心路歷程、對書法創作的真知灼見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現年50歲的陳守斌是參賽選手中年齡較大的,不論是站在賽場上答題,還是面對面交談,他都是話語輕柔,臉上掛滿笑意,目光沉著篤定。談及與書法結緣,陳守斌回憶道,小時候村子辦的戲班裡有一個叔公喜歡寫毛筆字,每逢過年都會為村裡人書寫對聯,從那時起,他就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看到喜歡的字體就模仿著寫,現在主攻魏碑。
「書法功夫,在朝思暮想、洗濯磨淬、日積月累。」回顧近40年學習書法的歷程,陳守斌說:「我沒有抄過近路,下的都是笨功夫。所謂『取法臻乎上,馳毫雅且新』,正是日積月累而來的。」幾十年的勤學不輟,陳守斌的書法創作水平不斷提升,書法作品日漸得到肯定,屢屢在全國大賽中獲獎,並先後入選全國第二屆楷書作品展、第十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等10多個全國性書法大展,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書法是一種能夠愉悅身心的藝術享受,學習書法你就會把煩躁的心情放下,精力集中在用筆用墨上。我現在是以寫碑為主,寫行草是一種調和,寫楷書和隸書都是比較安靜的,所以找一些手感比較流動的東西,想通過這樣的練習,把碑寫出靈動。」陳守斌說。
對於魏碑書法,陳守斌也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魏碑那種大氣磅礴、奇崛方雄的藝術風格和大同這座城市的個性有著相似與融合之處,也正是這樣包容多元的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獨具特色的魏碑藝術,讓他想要通過自己的書法創作,表達內心的喜愛與嚮往之情。他希望通過這次大賽,能把魏碑書法廣泛地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魏碑之美,感悟書法藝術。
比賽使我受益良多
——訪「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一等獎獲得者張立
「此次比賽規模大、規格高,邀請到的評委都是知名的書法大家,每一次的賽後點評都若醍醐灌頂,讓我受益匪淺。」來自江蘇省的參賽選手張立激動地說。
張立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作品曾入選全國第二屆隸書作品展、首屆全國冊頁書法作品展等多個展覽。1972年出生的張立自幼受父親的薰陶而酷愛書法,多年來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精益求精,不斷摸索出獨具特色的書法風格。他告訴記者,「我的書法方向是碑和帖結合,比賽時我重點表現了魏碑的書寫性,將個人思想融入其中,講究用筆方圓、體勢開張、意態跌宕、生動活潑,力求充分展示魏碑的古拙、奇趣。」
回憶起比賽時的情景,張立坦言,現場創作時自己沒有緊張,一心只在紙墨之間,寫出的作品也基本能達到內心想表達的藝術效果,還是比較滿意的。他說:「大賽的知識問答環節讓我覺得自己的書法理論知識有所欠缺,賽後將會多方面了解與學習中國書法史,進一步關注南北朝時期的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完善自己對魏碑書法體系的認知,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希望今後在書寫時能通過融合、滲透的手法豐富自己的作品,使其更具有觀賞性、協調性與表現力。」
他還表示,來大同參加比賽算是意外收穫。「一到大同,就覺得這座城市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地方,大同作為魏碑故裡,有一種醇厚古樸的風貌,文化氣息濃厚,作為書法愛好者,這樣的氛圍能帶來許多創作靈感,真的很喜歡大同。」
我對書法的審美有了質的飛躍
——訪「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一等獎獲得者劉吉強
「一路走來,驚喜不斷,感慨頗多。」劉吉強告訴記者,來自全國各地的書友為了自己鍾愛的書法藝術齊聚大同,互相切磋交流,收穫了珍貴的友誼。同時,在一輪又一輪的比賽中,深切感受到在魏碑書法的表現形式上,大家有著不同的理解,呈現出魏碑藝術在當代多樣發展的風格與趨勢,令他十分觸動,對日後的書法學習大有裨益。
劉吉強1987年出生於四川省宜賓市,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目前從事書法的教學與創作。「書法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和工作就是書法」,他說自己平時創作以行草書為主,以魏碑作品的呈現來參加高規格的全國大賽還是頭一次。劉吉強說,評委老師提出的寶貴建議是他此行最大的收穫。比賽讓他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全國書法名家,聽到最直接、最專業的點評,不論是對投稿作品的認可、對現場創作的分析,還是對未來改進的指導,都是他在書法藝術道路上需要努力的方向。而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自己對於書法的審美有了質的飛躍。
「學習書法不光要關注書法本體,更要置身於文化大潮之中,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劉吉強認為,雲岡石窟不僅是佛教雕刻藝術寶藏,還是書法藝術寶庫,雕刻在雲岡石窟的造像題記風格含蓄、質樸,蘊含著北魏時代豐富多樣的文化,希望把這樣的風格融入到今後的書法創作中,在教學中也會更加關注平城魏碑,讓更多人了解魏碑發祥地大同的歷史文化,以及平城魏碑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書法學習需要鋼鐵般的意志
——訪「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一等獎獲得者方申奧
「每個字都很美,整篇看起來也富有靈氣,這位選手善於製造矛盾,又將很多矛盾糅合在一起,很柔和地體現了出來。」在雙年展決賽第一輪比賽現場專家如是點評。來自河南省信陽市的28歲小夥子方申奧,從那時開始便收穫了關注的目光。對於評委的肯定與讚賞,方申奧高興地說:「感謝在書法學習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位老師,他們很好地保護了我的那份『童心』,尤其是書法啟蒙老師的教導,奠定了自己今天魏碑書法的氣韻和格局。」
大學二年級時才開始學習書法的方申奧,雖起步較晚,但他的經歷卻為其魏碑書法學習增添了不一樣的底色。大學原本在城市規劃設計專業學習的他喜歡上了魏碑書法,從此開啟了與宣紙翰墨為伴的書法學習模式,即使大學畢業去參軍,也沒有中斷過書法練習,他覺得軍營生活與魏碑書法的藝術風貌極其相似,不僅要有雄強剛健的體格,還要有鋼鐵般的意志與昂揚的鬥志,這也是他自己在書法學習道路上應該具備的素質。
方申奧一路研習,把隸書與摩崖石刻引入了自己的魏碑作品中,此行從平城魏碑拓片中也收穫了不少靈感。目前,方申奧正在攻讀書法專業碩士研究生,最近兩年開始參加書法大賽。他說,本屆雙年展規格很高,極具挑戰性,自己在比賽時也會緊張,甚至出現寫差行和寫錯字的情況,但他很快沉著冷靜進入狀態,這樣的參賽經歷,尤其是專家們的現場點評,為他今後的魏碑學習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多元融合 我寫我心
——訪「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一等獎獲得者餘啟兵
「能有機會站在這個舞臺上與各位老師交流學習,我覺得非常幸運。老師們的點評為我以後的書法創作指明了方向。」在談到獲獎感受時,來自廣東東莞的餘啟兵感慨地說:「這一路走來可謂異常艱辛,半決賽中以排名第四進入決賽,決賽第一輪以第十五名踩點進入第二輪,然後又以第五名踩點進入總決賽。」他對最終的結果還是很滿意的。
餘啟兵平時會寫小楷、漢簡,他想通過廣泛的涉獵形成自己的書寫風格。他告訴記者,在平時的練習中,也會接觸平城魏碑書法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司馬金龍墓表》,其中有非常成熟的楷書成分,有方、圓、曲折等表現方式,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又如《皇帝南巡之頌》等碑展現了隸變的過程,也很有代表性。餘啟兵認為這些都是魏碑書法作者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談到對書法的理解,餘啟兵說,「寫書法並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才提筆,書法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我寫我心』,最大程度地表現自己的心境,展示最真實的狀態,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在追求的。」
「這是我第一次來大同,能夠來到魏碑故裡,親身體驗魏碑書法之美,體悟大同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謂不虛此行。」餘啟兵說,他利用空閒時間參觀了大同古城、九龍壁、華嚴寺等景區景點,觀摩了魏碑作品,也欣賞了古都雪景,感受到了大同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感受到了大同人的熱情溫暖,這些點滴都值得他無限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