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書法,我們通常認為需要由正書開始學習,正書包括篆書、隸書、楷書三種,楷書裡又可分為魏碑與唐楷等,相比之下楷書筆法完備,更有利於初學者打下深厚的基礎!我認為學習書法不管是從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入手,還是從魏碑入手都能達到「初入規範,建立基礎」的學習目的,是學習四大家的一種或魏碑的一種入手主要看學習者自身審美的具體情況而定,我國歷代書法家留下了豐富的書法經典碑、帖都可選擇學習,這樣才有百花齊放,流派眾多的書法藝術出現,也利於自身的書法藝術選擇與發展!
中國書法字體的演變從商周的甲骨文開始到金文再到六國古文,此統稱為大篆字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書同文」政策,確定「小篆」為官方文字(小篆字體又稱秦篆),此後漢代的隸書,魏晉南北朝時的草書、楷書、行書等逐一出現。魏碑實際上也是楷書,方筆多,並不成熟,楷書是到隋唐後集大成,方筆、圓筆並用由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為標誌達到巔峰,此後至今尚未有根到底性改變,只有書寫風格的不同而已!
中國書法中筆法的演變,從正體字字體的演變:篆書、隸書、楷書來看,其筆法是逐步複雜化的。篆書的筆法最為簡單,其點畫以橫線與弧線為主;到了隸書時期,則增加了一個點畫,其字體點畫主要以橫、撇、捺這三種為主;而到了楷書時期,則增加到八個點畫,就是我們熟悉的「永字八法」(點橫豎撇捺折提勾)。
在書法史的發展中,產生了楷書代表性的四大家「歐顏柳趙」,其中「歐、顏、柳」的筆法都是繼承書聖王羲之的,而趙孟我們大家都知道其宗法魏晉,特別是對二王偏好,趙體與二王字體最接近,所以說,中國的楷書四大家其實都是在書聖王羲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字體。
魏碑實際上在唐楷之前,並不成熟,魏碑的書寫者大部分很難確定,沒有什麼太知名的書法家,其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自方筆為主,刻工的痕跡明顯。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有隸意存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代的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人在帖學無法突破的情況下,鼓吹學習魏碑,形成了碑學,張裕釗的魏碑與帖相結合,形成新魏碑字體,影響力巨大!學習書法從魏碑入門也可以,要注意的是有些魏碑是直接在石面上進行鑿刻的,學習的人需要注意它的刀痕不要帶入書寫中來。我認為學習書法若從魏碑入門,可以選擇張裕釗的《重修南宮縣學記》來臨習,這樣的話有墨跡可循,更有利於學習!
因此初學書法不管是從四大家還是魏碑入門從方法上來講都行,主要以學習者的自身情況和審美特點而定!但是,從帖學資源的角度來講,從楷書四大家入門資料與理論更豐富,可能見效會更快些,基礎穩定後,練習一點魏碑更佳。我是先學了柳體,借鑑歐體,再學張裕釗的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