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臨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

2020-12-14 阿圖的說

褚遂良何許人也?褚遂良,唐朝書法家、政治家,博學多才、精通文史,官至尚書右僕射、桂州都督、愛州刺史,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禇遂良像

《雁塔聖教序》為何物也?《雁塔聖教序》,也稱《慈恩寺聖教序》,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它引領了大唐楷書新格,唐中期顏真卿、徐浩莫不受其影響,啟導了唐朝中後期書壇風貌,具有創新的時代意義。

《雁塔聖教序》原碑

大部分人,對書法家的認識,基本僅存留於歐顏柳趙楷書四大家,對行書基本只知道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至於其他經典碑帖,知道多一些的,應該只有喜歡書法並且有一定深入了解的人才會知道了。

臨《雁塔聖教序》

在近些年之前,我也屬於上面說的那大部分人,只知道顏歐柳趙和蘭亭序,並且,楷書四家,只接觸過顏楷。至於《蘭亭序》,迄今為止,僅因為新鮮寫過一遍而已,其他書法大家,知之甚少,而且屬於知其名不知其所以名之輩。

臨《雁塔聖教序》

近些年,重拾書法愛好,陸陸續續寫過歐楷、柳楷、顏楷,特別是今年以來,更是從篆書開始,一直寫到隸書、魏碑,甚至,把手機APP裡的所有的隸書都寫了個遍,個別碑刻甚至寫了一遍以上,可以說,對書法的認識比以前多得多了。

臨《雁塔聖教序》

在隸書還沒寫完之前,心裡就在盤算,寫完隸書寫什麼,當然,魏碑也寫過了一段時間了,但要把手機APP裡的魏碑也寫完,看這工程,比隸書大得多得多,心裡也沒有那興趣,於是決定,不再寫魏碑和隸書,寫寫楷書。

臨《雁塔聖教序》

顏歐柳的楷書都寫過,至於趙楷,現在還不想去寫。倒是褚楷,是一直耳聞但未曾接觸的,而且看起來褚楷好象也特別流行的樣子,那,為什麼不寫呢?寫,從最著名的《雁塔聖教序》開始寫。於是,從褚楷開始,進入今年寫字的第四個階段,就是繼篆書、隸書、魏碑之後,再回到楷書階段。

臨《雁塔聖教序》

寫之前免不了看看相關材料,知道了褚遂良何許人,《雁塔聖教序》為何物,再者,對《雁塔聖教序》的字形、筆畫、結構等特點作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後,就是選筆選紙,開寫。

臨《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的楷書在書法史上地位很高,也是這些年逐漸才有了點了解。《雁塔聖教序》是他五十八歲時所書,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在結體上改變了虞世南、歐陽詢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體。

臨《雁塔聖教序》

《雁塔聖教序》在運筆上則採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矩。這是網上抄來的對褚楷特點的概括,但對於自己來說,對褚楷的理解,根本就是「八字還沒一撇」。

反正,寫就對了。

相關焦點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書法風格產生的思想背景
    《雁塔聖教序》則是世人公認的褚遂良晚期書風的代表作。《雁塔聖教序》亦稱《慈恩寺聖教序》, 凡二石, 皆楷書, 萬文韶刻字, 現均藏於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 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 18行, 行42字;後石為記, 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 唐高宗李治撰文, 20行, 行40字, 文右行。
  • 臨摹與創作: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單字解析——大、唐
    《雁塔聖教序》我們都知道,是褚遂良的經典作品,許多學習楷書的人經常拿《雁塔》來作為範本臨摹,《雁塔聖教序》的楷書特點是屬於比較靈活的一種,不呆滯,結構嚴謹,筆筆呼應。一、「大」《雁塔聖教序》第一個字就是「大」,「大」字在字帖中有許多,我們便逐一挑出來給大家看一下。下圖便是第一個「大」字,也是開篇首字。首先,「大」字是由一橫,一撇,一捺組成。
  • 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飛動沉著,看似離紙一寸,實乃入木七分
    從這一點上看, 褚遂良豈所謂瘦硬通神者耶!清郭尚先在《芳堅館題跋》中這樣評價道:「《慈恩聖教序記》乃此最具用意書, 飛動沉著, 看似離紙一寸, 實乃入木七分, 而此碑構法尤精熟。」這對褚遂良的用筆分析是夠精闢的了。
  • 無源沒有水無本沒有木,學書法當學「源」不學「流」
    中國書法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傳承的藝術,凡學書皆由古人那裡來,最基本的學習方式用一句最通俗的話說就是「依葫蘆畫瓢」,就是臨習,慢慢掌握它的寫法,說白了就是學會寫毛筆字,人人如此。但中國書法有五體,書體有演變順序,這就帶來了問題,習書從哪個書體開始,一直爭論不休。
  • 中鋒之中帶有小側鋒——褚體楷書的筆畫特點
    隋亡,褚遂良隨父入唐,因父親在朝為官又得皇帝大臣們的信任,有機會向父親朋友虞世南,歐陽詢學習書法。虞世南死後,魏徵以善書為由向大唐皇帝太宗推薦褚遂良,魏徵是中國有名的忠臣,他舉薦褚遂良最根本的目的大概是因其忠真、耿直的品質。褚遂良耿直的品質也深受太宗的信任,李世民曾對長孫無忌說:「褚遂良鯁亮,有學樣,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新唐書》)成語小鳥依人便是從這來的。
  • 書法高手,臨王羲之楷書《樂毅論》,你能猜出是誰嗎?
    《樂毅論》是王羲之的楷書作品,無墨跡本傳世,現在只能看到石刻版本,被譽為「小楷天下第一」。雖無墨跡傳世,但後世書家對這篇《樂毅論》的熱情不減,很多人都爭相臨習取法,以求王氏書風神韻。在那麼多後世書家的臨摹作品中,最出名的當屬唐代褚遂良的臨摹版本。
  • 「嶗山書法微講堂」第26集。倪寬贊及基本筆畫
    >《倪寬贊》《倪寬贊》,又作《兒寬贊》,傳褚遂良楷書墨跡。歷代多認為本帖是褚遂良晚年作品。近代學者則以其文中之避諱用字習慣,與唐代情況不類,且用筆亦與褚書有所出入,結構較似歐體,認為是宋代臨寫。本帖筆劃疏瘦,頓挫生姿,筆意翩翩自得,秀麗美妙。
  • 東方星問答119:什麼叫楷書?它的演變過程如何?
    什麼叫楷書?它的演變過程如何?答楷書是漢字書法藝術的主要書體之一。原稱「今隸」,也叫「真書」或「正書」。其中包括唐楷、魏碑、瘦金體、趙體等。▲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元懷墓誌▲ 趙孟《膽巴碑》楷是「楷模」、「法度」、「標式」、「樣板」的意思。規整的篆書、隸書也曾在其盛行時期被稱為楷書,如「隸楷」等。把「楷」用於書體的名稱,較早見於衛恆的論述,其《書勢》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指的是「八分楷法」或「隸楷」。孔子曾經說過:「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式。」
  • 褚遂良《摹蘭亭真跡》,從中可以看出真跡極似《聖教序》
    《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向來受到古代帝王將相和書法愛好者的追捧與喜愛,但由於種種原因,真跡無存,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由於特別喜《蘭亭序》而在去世時作為陪葬品帶入墳墓,還有一說作為了武則天陪葬,不論如何,《蘭亭序》真跡的失蹤成了千古之謎,也留下了書法史上無比的遺憾。
  • 《聖教序》好就好在這裡!
    《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皋,可謂高峰。今天,我們為大家分析《聖教序》究竟好在哪?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全稱《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 李鴻章臨王羲之《聖教序》,筆筆紮實,有見解
    李鴻章臨王羲之行書集字《聖教序》,筆筆紮實,有見解李鴻章是清末名臣,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洋務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道光二十七年二甲進士,參加過科舉考試的李鴻章當然也少不了練習書法,他同時也是一位書法家,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無數,其書法風格秀美儒雅,
  • 用筆骨力強勁,全出二王筆法——褚遂良行書風格特徵淺析
    臨摹行書《宜和書譜》卷三中記載,褚遂良的草書跡:摹王羲之《永興帖》、《中郎帖》、《二謝帖》、《官舍帖》,從此處可見,褚遂良對王羲之進行了大量的草書臨摹,這對他行楷書筆意的連貫性是非常有幫助的,雖不見其真跡,但從褚遂良的行書作品《褚摹蘭亭》(意臨),可以窺探一二,這件作品與「蘭亭八柱」之二的褚臨本相比
  • 書法入門,應選顏真卿《顏勤禮碑》,3分鐘看完全明白
    這個碑發現最晚,所以風化最淺,由於規模大,筆道清晰,所以現當代把這個碑看得很重,楷書入門,常常與《九成宮》、《玄秘塔》、《多寶塔》並列,成為最佳範本。這個碑之所以一舉成為入門級法書,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沒有被學界揭示出來,那就是——廣域的基礎筆法。
  • 《聖教序》教你:王羲之的結字之法
    《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皋,可謂高峰。今天,我們為大家分析《聖教序》究竟好在哪?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
  • 書法「高考」100題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32、歐陽詢書法的風格特徵是什麼? 楷書作品,用筆凝練而含蓄,剛勁而清俊;結構內緊外松,左斂右放,方整而端莊,於平正中見險絕,古樸中寓潤雅,是兼取南北書法精華的傑出典範。
  • 書至初唐而極盛,唐朝的書法流傳千古,造就輝煌燦爛的大時代
    褚遂良曾經研學過多種字體,最初學習歐陽詢和史陵的書法,後又跟隨虞世南學習,虞世南是他的舅父,然後又學習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在學習多家書法後,不斷創新。在楷書作品上,《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聖教序》是最為出名的代表作品。
  • 給你一本褚遂良大字《陰符經》,你會怎麼去臨摹?
    褚遂良在書法上的成就主要也是楷書。其書初學史陵、歐陽詢,繼學虞世南。褚遂良楷法變革以貞觀十三年(639年)為界,之前作品明顯受到北碑和歐虞影響,點畫方硬,風格奇偉古拙,之後因歷史機遇(褚遂良在貞觀十三年以起居郎「監掌裝背」負責 四庫經籍裝幀審查工作,酷愛羲之書法的唐太宗開始大量出資四方求購二王法帖也在此年)得以廣泛接觸「二王」遺蹟,從中受益良多。《陰符經》傳為褚遂良書。全篇共96行,461字。 鈐有「建業文房之印」、「河東南路轉運使印」鑑藏印。
  • 學習王羲之蘭亭序和聖教序後,我總結出了軟筆行書的五大用筆特點
    書法的「用筆」,是指行筆的方式、方法及其所產生的效果。中國書法主要用點畫來表現。正確的用筆方法十分重要。比如執筆的高低、輕重、濃淡、緩急、方圓、藏露、順逆,長短、粗細等等,都需要精到的用筆才能實現。所以說,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