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飛動沉著,看似離紙一寸,實乃入木七分

2020-12-14 漢府古文化

正如衛鑠在《筆陣圖》中寫道:「善筆力者多骨, 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 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 無力無筋者病, 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從這一點上看, 褚遂良豈所謂瘦硬通神者耶!

清郭尚先在《芳堅館題跋》中這樣評價道:「《慈恩聖教序記》乃此最具用意書, 飛動沉著, 看似離紙一寸, 實乃入木七分, 而此碑構法尤精熟。」這對褚遂良的用筆分析是夠精闢的了。

整體欣賞《雁塔聖教序》的整幅作品後, 細細讀帖而來, 它表現的那種挺健之風並非直來直去, 而是筆筆三過呈現出的曲線之美。尤其橫、豎、鉤、折、時時都有溫婉玉潤、美麗多方的靈秀之氣。

其橫畫大都有明顯的態勢變化, 橫畫或俯或仰, 或粗或細, 或曲或直, 或長或短, 互不雷同。每一個橫畫的起筆都各有千秋, 或露鋒而行, 或頂鋒入紙, 或呼應上筆而連帶, 或「S」形而行, 都表現得千姿百態。豎畫的勢態多以背勢為主, 其用筆往往「直入逆出, 兩端提按回鋒, 中行細而略呈弧形」。

這種筆法明顯是從二王草書的提按牽連之法中轉化而來。例如, 細看帖中的每一個豎鉤, 不難看出其細膩的曲線變化, 每一個豎鉤左右的彎曲都給人以動感。同時, 帖中許多字出現多次, 無一雷同。這種變化, 應該源於虞字, 但比虞字更顯得婀娜多姿。這也是褚字的韻味所在。縱觀所有的折筆, 時而方折, 時而圓轉, 時而輕輕提起又輕輕按下。

《雁塔聖教序》字字結體緊密, 中宮收緊, 然緊而不板, 密而不悶, 極為舒展大方, 每個字前俯後仰, 上提下移, 又增加了動態的美感, 猶如舞蹈動作的變化, 顯得格外清俊飄逸。它的章法所顯現出的仙逸之氣, 無不使人為之傾倒。

唐楷講究法度, 唐朝書法將筆法一一進行了完善, 而且風格迥異, 並將「法」推向高潮, 使後世難以超越, 這種「法」在褚體中也表現得盡善盡美。在我臨習《雁塔聖教序》過程中, 我不僅把這種嚴謹的法度融入我的作品中, 同時還學會了取法適中, 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

當然, 這要求我們對此帖要有深刻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如果只是表象的摹形, 那麼所寫的作品便太過單一, 線條也過於纖弱, 結體也便過於鬆散。這是大多數習書者經常出現的問題。只有對字帖深入地吃透, 縱觀整體, 而不是死盯著單個的線條, 我們才能把褚字寫得更為穩健, 線條更為厚實, 這便是褚字最為出彩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學書法臨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
    禇遂良像《雁塔聖教序》為何物也?《雁塔聖教序》,也稱《慈恩寺聖教序》,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臨《雁塔聖教序》寫之前免不了看看相關材料,知道了褚遂良何許人,《雁塔聖教序》為何物,再者,對《雁塔聖教序》的字形、筆畫、結構等特點作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後,就是選筆選紙,開寫。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書法風格產生的思想背景
    從褚遂良的傳世作品來看, 《倪寬贊》墨跡本和大字《陰符經》均傳為褚遂良所書, 真偽難辨, 實不可靠。原因在於《倪寬贊》的筆力較弱, 顯然有異於褚書, 《陰符經》雖用筆跳蕩多變、恣肆纖巧, 然而史料約略, 也實難令人信服, 這兩部作品只能作為研究褚書後期書風成因的參考資料。
  • 臨摹與創作: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單字解析——大、唐
    《雁塔聖教序》我們都知道,是褚遂良的經典作品,許多學習楷書的人經常拿《雁塔》來作為範本臨摹,《雁塔聖教序》的楷書特點是屬於比較靈活的一種,不呆滯,結構嚴謹,筆筆呼應。一、「大」《雁塔聖教序》第一個字就是「大」,「大」字在字帖中有許多,我們便逐一挑出來給大家看一下。下圖便是第一個「大」字,也是開篇首字。首先,「大」字是由一橫,一撇,一捺組成。
  • 褚遂良《摹蘭亭真跡》,從中可以看出真跡極似《聖教序》
    縱觀歷史,最接近真跡的摹本當屬唐褚遂良《摹蘭亭真跡》,一是因其墨跡,同時褚本身又是書法大家,其功底不言而喻;二是唐時真跡存在,以其地位是可以觀摹真跡的;三是從其臨摹的筆跡風格來看,其風格很有《聖教序》的特點,很多筆法與《聖教序》基本相似,所以褚遂良《摹蘭亭真跡》應該是最接近真跡的臨帖,值得大家收藏學習!
  • 《聖教序》好就好在這裡!
    《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皋,可謂高峰。今天,我們為大家分析《聖教序》究竟好在哪?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全稱《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 《聖教序》教你:王羲之的結字之法
    《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皋,可謂高峰。今天,我們為大家分析《聖教序》究竟好在哪?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
  • 高考畢業旅行:下飛機直奔「爛慫」大雁塔,網紅小姐姐近在咫尺!
    飛機落地的當晚,我就去了大名鼎鼎的「爛慫」大雁塔,西遊記是我童年記憶裡的白月光,故事是假的,但師父是真的,玄奘為內陸西行普渡佛法的貢獻也是真的。大雁塔佇立於大慈恩寺內,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莊嚴古樸,以波瀾不驚的姿態見證歷史的迭代。
  • 褚遂良的「精妙結構法」:看大師如何處理偏旁部首
    承接上文,我們在以字例闡述了歐、褚筆法之差異之後,現在開始繼續解析褚遂良結字之妙。左右結構書寫時要注意筆畫的穿插避讓,不要互相衝突,也不要彼此離得太遠,注意連貫書寫中的左右結構之妙。一般而言,左右之間遵循左緊右松、左收右放的原則。但是,如果右邊筆畫少,那麼右邊也應該收緊。
  • 畢羅談《集王聖教序》
    那時我還沒有正式開始研究《集王聖教序》,最熟悉的是《書譜》與《九成宮醴泉銘》。我回答說:絕對的書法作品,就是有明確的書法目的的作品,實際上就是《集王聖教序》。這是我最早公開談到對《集王聖教序》的看法。也就是說,明確以書法目的來立碑、力圖呈現最好的書法家的作品,就是《集王聖教序》,至少在現存作品中是這樣的。
  • 點化萬法一一聖教序點畫筆法解析
    元陳繹曾說:「點有偃、向、背、飛、伏、立等勢」。清馮武說:"點有尖、禿、斜、正,隨形而用」。上述古人對點各有見解,請教王羲之點畫筆法,字聖卻顧左右而說:「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美女病目,自然失色,那這一"點"豈敢馬虎?還是自己翻閱聖教序一探究竟吧。
  • 褚遂良的筋骨
    唐代還有一位大書法家,實力不遜顏柳,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在做人方面,更是不背道義,堅守原則,頗有筋骨,這個人就是褚遂良。一天,唐太宗問史官褚遂良:「你對我言行的記錄,能給我看看嗎?」褚遂良答:「史官記載人君言行,善惡皆錄,沒聽說人君可以自取觀看的。」唐太宗又問:「那朕若做了錯事,你也記嗎?」褚遂良答:「臣職當載筆,不敢不記。」
  • 李鴻章臨王羲之《聖教序》,筆筆紮實,有見解
    李鴻章臨王羲之行書集字《聖教序》,筆筆紮實,有見解李鴻章是清末名臣,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洋務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道光二十七年二甲進士,參加過科舉考試的李鴻章當然也少不了練習書法,他同時也是一位書法家,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無數,其書法風格秀美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