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衛鑠在《筆陣圖》中寫道:「善筆力者多骨, 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 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 無力無筋者病, 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從這一點上看, 褚遂良豈所謂瘦硬通神者耶!
清郭尚先在《芳堅館題跋》中這樣評價道:「《慈恩聖教序記》乃此最具用意書, 飛動沉著, 看似離紙一寸, 實乃入木七分, 而此碑構法尤精熟。」這對褚遂良的用筆分析是夠精闢的了。
整體欣賞《雁塔聖教序》的整幅作品後, 細細讀帖而來, 它表現的那種挺健之風並非直來直去, 而是筆筆三過呈現出的曲線之美。尤其橫、豎、鉤、折、時時都有溫婉玉潤、美麗多方的靈秀之氣。
其橫畫大都有明顯的態勢變化, 橫畫或俯或仰, 或粗或細, 或曲或直, 或長或短, 互不雷同。每一個橫畫的起筆都各有千秋, 或露鋒而行, 或頂鋒入紙, 或呼應上筆而連帶, 或「S」形而行, 都表現得千姿百態。豎畫的勢態多以背勢為主, 其用筆往往「直入逆出, 兩端提按回鋒, 中行細而略呈弧形」。
這種筆法明顯是從二王草書的提按牽連之法中轉化而來。例如, 細看帖中的每一個豎鉤, 不難看出其細膩的曲線變化, 每一個豎鉤左右的彎曲都給人以動感。同時, 帖中許多字出現多次, 無一雷同。這種變化, 應該源於虞字, 但比虞字更顯得婀娜多姿。這也是褚字的韻味所在。縱觀所有的折筆, 時而方折, 時而圓轉, 時而輕輕提起又輕輕按下。
《雁塔聖教序》字字結體緊密, 中宮收緊, 然緊而不板, 密而不悶, 極為舒展大方, 每個字前俯後仰, 上提下移, 又增加了動態的美感, 猶如舞蹈動作的變化, 顯得格外清俊飄逸。它的章法所顯現出的仙逸之氣, 無不使人為之傾倒。
唐楷講究法度, 唐朝書法將筆法一一進行了完善, 而且風格迥異, 並將「法」推向高潮, 使後世難以超越, 這種「法」在褚體中也表現得盡善盡美。在我臨習《雁塔聖教序》過程中, 我不僅把這種嚴謹的法度融入我的作品中, 同時還學會了取法適中, 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
當然, 這要求我們對此帖要有深刻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如果只是表象的摹形, 那麼所寫的作品便太過單一, 線條也過於纖弱, 結體也便過於鬆散。這是大多數習書者經常出現的問題。只有對字帖深入地吃透, 縱觀整體, 而不是死盯著單個的線條, 我們才能把褚字寫得更為穩健, 線條更為厚實, 這便是褚字最為出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