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我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迎來了一個萬眾期待的新時代。但這個滿目蒼夷的新時代剛剛從舊的體制脫胎而來,顯得那麼弱不禁風,依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此時的中國軍閥割據,硝煙瀰漫,外國勢力也趁機做卷,爭奪殖民屬地,在內憂外患之中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此時的書法藝術去向何方?如何發展?在當時複雜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下,國家對於書法的發展自是無暇顧及了。此時前清的一些書法家或歸隱山林,或不問世事,躲進小樓成一統,冷豔靜觀事紛爭了。在加上民國初年白話文的興起,科舉制度的廢除,都對傳統的書法藝術造成了致命的衝擊。書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低潮的階段。但是,縱觀我們中華的歷史,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缺勇於擔當的仁人志士。咱們本期要講到的「民國四大家」,就是挽書法與狂瀾,救書法與危難的四大志士,憑著他們當時的地位和社會的影響,推動著書法藝術向前發展。他們分別是譚延闓(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于右任(行書)。

民國時期除了四大家外,按當時的歷史背景,可以劃為五大群體:第一個群體,即清室及遺民書家群,這部分人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有楊守敬、溥(音普)雪齋、溥心畲(音奢)、吳昌碩、華世奎等等,他們對新政府雖然也不是懷有刻骨的仇恨,但也不問世事了,以藝術為生,享受著獨自的生活。第二個群體,就是民國元老政要文人書家群,就是我今天要說的這部分人,以于右任為首,有吳稚暉、陳布雷、譚延闓、汪精衛、胡漢民等等,這個群體最具實力,也是推動書法向前的主力軍。第三個群體,就是道士書家群,這部分人大都歸隱山林寺院,難以引起人們注意,但並非沒有知名人物,象太虛、虛雲、印順、圓瑛、弘一等等都是非常有名,尤其是弘一法師,受到僧俗兩界人們的喜愛。第四個群體,就是民國學者書家群,有梁啓超、蔡元培、章太炎、陳獨秀、李大釗等等。第五個群體,就是文學藝術書家群,他們當中有金拱北、姚茫父、陳師曾、張大千等等。在這五大群體當中,不乏名人大家,但那個時期對書法貢獻最大的還是「民國四大家」,象其中的于右任,曾在上海創辦標準草書社,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整理、研究與推廣草書,整理成系統的草書代表符號,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影響深遠,至今仍再版重印。

譚延闓,字祖安、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生於浙江杭州。是國民黨元老,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病逝於南京,終年50歲。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譚延闓的字如其人,其楷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豎畫多用懸針法,起筆沉著穩重,頓挫有力,使人感到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一洗清初書壇姿媚之態。其行書也是功力深厚,變化靈巧,筆筆中鋒,筆峰於紙能藏峰力透,有大氣磅礴之勢,雖是前清進士,但其書法絕無館閣體柔媚的氣息。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被譽為「民國至今,學顏者無出其右」。譚延闓在末歲致力於章草,訪求石刻舊拓,想豐富一下書法的變化,力求尋找自己書法的表現語言,可惜天不假年,譚50歲病逝。譚延闓雖未到人書俱老之境,然其法度俱存,為後世學書者所步趨。譚曾有《祖庵詩集》、《非翁詩稿》、《慈衛室詩草》等著作。

吳稚暉,名敬恆,出生在江蘇武進和江蘇無錫交界處的雪堰橋。是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國民黨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追隨國民黨革命卻一生不入官門。1950年在臺灣為他鑄立銅像,為臺北市的地標之一。196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吳稚暉「世界學術文化偉人」稱號,是二十世紀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人。他的篆書線條靜穆,結體安然,落筆清新乾淨,線條在平直中又略帶一點彎曲,使得字體又生動又靈活,通篇觀之,則別有天趣。1953年10月病逝於臺北,享年89歲。蔣介石題字「痛失師表」,隨後蔣經國遵從其遺囑,將骨灰灑向金門南海,第二年,連基座高達四米以上的銅像於臺北市豎立。上世紀九十年代,該銅像因政治風波與整頓交通等因素被拆除,現在放於臺北士林至善公園。

胡漢民,原名叫胡衍(音眼)鴻,字展堂,廣東番禹人。是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曾任廣東省省長、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國民政府主席、立法院院長等職務。胡漢民工於隸書,在書法藝術上獲得了相當高的成就。對書法頗有研究,自成一體,別具風格。其隸書端莊雄健,頗負盛名。有評論者贊他:「胡漢民,工書法,清俊挺拔,能合禇遂良、米芾為一體,晚工曹全碑,極神似,集字為詩如己出。」其傳世作品有臨摹《曹全碑》八條屏等,南京中山陵大廳正面壁上是陰刻的《總理遺囑》巨幅匾額,就是胡漢民手書。1936年的5月9日,胡漢民與其妻兄、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陳融在廣州下圍棋,因構思過度,突患腦溢血,於5月12日逝世。13日,胡漢民的葬禮在廣州舉行,全國公祭三天,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也有追悼大會,享年57歲。

于右任,陝西三原人,是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後以「誘人」的諧音「右任」為名。別暑「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創辦人。于右任是中國近代書法史上的書法藝術大家,擅長魏碑與行書、章草結合的草書,首創「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中國書法史三個裡程碑之一」(另外二位是王羲之和顏真卿)。主要著作有《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和《標準草書》等等。于右任當今唯一健在的養子、弟子劉田依在南京定居生活,目前正在整理、研究于右任書法的相關工作,並且在編著新的《中國漢字書法草體字常用標準大字典》。1964年11月,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終年86歲。遺體被埋葬在臺北最高的大屯山上,並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豎立起一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了卻了他登高遠眺故土的心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