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書」
中國書法史上有「天下三大行書」之稱,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稿》,第三行書是蘇東坡的《寒食帖》。《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稿》是聖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裡程碑。

下面介紹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由來。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三月,王羲之與朋友謝安、郗(音西)曇(音壇)、支遁(音頓)、自己兒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一人在會嵇(浙江紹興)蘭亭修祓(音幅)禊(音系)之禮,「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修祓禊之禮」。祓,就是除的意思。禊,就是潔的意思。祓禊就是潔身除垢、驅穢納吉的一種儀式。這是古代的一種由來已久的儀式,一般每年三月上旬都到水邊祓除疾病。實際上也是一種習俗,有點兒心裡寄託的意思。 浙江紹興的會嵇山東側,古鑑湖之西,是渚(音主)山。春秋時,越王勾踐在渚山種植蘭花,取悅吳王夫差,渚山因而被稱為蘭渚山。
東漢的時候,在蘭渚山下建了一個驛亭,稱為「蘭亭」。蘭亭在在會嵇山的北邊,因稱「會嵇山陰蘭亭」。王羲之等四十一人來到會嵇山陰之蘭亭,此處春色爛漫,風景宜人。遠處有峻山聳立、丘嶺逶迤,身旁有叢林鬱貌、修竹清翠。還有一脈活水清澈繚繞,映照陽光。眾人列坐水邊,任酒觴(音商,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隨曲水而飄蕩,酒觴臨岸停駐,面臨酒杯者賦詩飲酒。就跟咱們現在的擊鼓傳花差不多,《蘭亭序》就是為這樣的賦詩合集所做的序稿。空氣清新,天氣晴朗,草木在輕輕的搖曳,微風吹動著衣裳,好一派大好春光!這些讓王羲之意興勃發,心情舒暢。慢慢的,王羲之想到,時間的長河永無盡頭,暮春的花兒就要凋謝了,而自己的人生也就象一季短暫的春天,他不由自主的感到一些惆悵和憂愁。
當時,王羲之將這些感受都寫進了《蘭亭序》這篇文章,並且用上好的鼠須筆書寫在精潔的蠶繭紙上。王羲之的書法水平本來就很高,加上用具也精良,而且是在喝完酒微醉之時乘興而書,當時寫出的《蘭亭序》在書法上就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妙處。前人所揭示《蘭亭序》書法的種種好處,咱們今天的三言兩語是概括不了的。宋朝米芾的兩句話可見一斑:「二十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似。」《蘭亭序》字跡一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個字,布局參差錯落,點畫相應,氣脈相通,如第十四行的「趣舍萬殊靜躁不同」這幾字,形勢傾斜,忽左忽右,氣韻生動。其中「之」字最多,有二十個,而每個「之」字的結體絕不雷同。王羲之謝世後,《蘭亭序》真跡的流向就成了迷。幸運的是,唐代的史學家劉悚(音聳)在其著作《隋唐嘉話》中,描述了王羲之去世後《蘭亭序》近三百年的流傳軌跡,為我們後人找尋《蘭亭序》提供了寶貴資料 。
《蘭亭序》真跡流傳路線圖大概的情況是這樣的:公元353年暮春時節,王羲之揮筆寫下千古絕作《蘭亭序》,公元357年,王羲之辭官退隱浙江金庭觀,《蘭亭序》伴隨主人在那裡走到59歲的人生終點。魏晉南北朝三百六十餘年間,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有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到公元557年的時候,梁武帝時發生了侯景之亂,這個時候在王羲之後人手裡保留了近二百年的《蘭亭序》,流失在外了。據劉悚記載「陳天嘉年,為僧永所得。」 僧永就是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就是說,大約在公元562年的時候,也就是離永和九年有二百一十餘年,《蘭亭序》又回到了王羲之的家人手中。
大約過了十三年,在公元575年前後,僧永又將《蘭亭序》獻給了南朝的陳宣帝陳頊(音須),陳頊是南北朝時期的第四位皇帝。又過了十幾年,在公元589年的時候,隋晉王楊廣統率大軍,攻佔了陳都,生擒了陳頊,陳王朝滅亡。於公元604年,楊廣弒父登基,史稱隋煬帝,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有人把《蘭亭序》獻給了隋煬帝楊廣,但楊廣沒有把《蘭亭序》當作寶物重視。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僧永的弟子僧果,也工於書法,會嵇人。他以拓印的名義將真跡《蘭亭序》從楊廣手裡借出來,因楊廣並沒有把《蘭亭序》當成寶物,所以也就沒有向僧果索要。僧果死後,僧果的弟子辨才保留了《蘭亭序》。
這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事。辨才是一個博學多才之人,琴棋書畫無不妙絕,他對《蘭亭序》非常珍視,秘不示人,在自己的房間的房梁上掏了一個暗龕,用來藏《蘭亭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做秦王的時候,見到了《蘭亭序》的拓本感到很驚喜,就不惜重金到處求購王羲之書法作品,但《蘭亭序》卻一直沒有找到。當得知《蘭亭序》在辨才處時,就派遣蕭翊(音意) 前往購求。就這樣,《蘭亭序》真跡到了李世民手中。
大約在公元649年,李世民因病去世,享年52歲,在位23年。他最愛的就是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李世民死後,中書令禇遂良(這也是歷史上的書法大家)稟奏說:「先帝非常珍愛《蘭亭序》,不能留下。」於是《蘭亭序》真跡就隨葬昭陵了,這時距永和九年王羲之書寫《蘭亭序》已是二百九十六年了。禇遂良是李世民的重臣,李世民去世前曾詔禇遂良與長孫無忌,遺命輔佐朝政。
還有一個說法,說《蘭亭序》沒有隨李世民入昭陵,而是被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掉包,武則天死後將《蘭亭序》隨葬入乾陵。那麼,《蘭亭序》真跡的下落究竟如何呢?大多數學者認為,《蘭亭序》真跡被李治掉包之說不成立。因李世民雖死但皇威猶存,李治也絕不敢犯上。另外,李世民珍愛《蘭亭序》盡人皆知,若日後人們發現太子違背遺詔,李治會背上忤逆罵名。再者,李治初登皇位,也不敢冒政治風險。所以,《蘭亭序》真跡必然隨葬昭陵而非乾陵。
儘管《蘭亭序》真跡還在昭陵,但能否完好保存到現在則是個問題,到今天為止,《蘭亭序》已經是1662年的歷史了。因為《蘭亭序》是用紙寫的而非竹簡,能夠把紙製品保存下來的唐代墓葬,到現在還沒有發現。當然,我們寄希望於當初人們會考慮到《蘭亭序》的保存問題而採取某種措施,也許有朝一日能讓它重見天日,那將是我們國家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