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書」

2020-12-03 丹青中國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書」

中國書法史上有「天下三大行書」之稱,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稿》,第三行書是蘇東坡的《寒食帖》。《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稿》是聖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裡程碑。

蘭亭序

下面介紹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由來。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三月,王羲之與朋友謝安、郗(音西)曇(音壇)、支遁(音頓)、自己兒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一人在會嵇(浙江紹興)蘭亭修祓(音幅)禊(音系)之禮,「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修祓禊之禮」。祓,就是除的意思。禊,就是潔的意思。祓禊就是潔身除垢、驅穢納吉的一種儀式。這是古代的一種由來已久的儀式,一般每年三月上旬都到水邊祓除疾病。實際上也是一種習俗,有點兒心裡寄託的意思。 浙江紹興的會嵇山東側,古鑑湖之西,是渚(音主)山。春秋時,越王勾踐在渚山種植蘭花,取悅吳王夫差,渚山因而被稱為蘭渚山。

東漢的時候,在蘭渚山下建了一個驛亭,稱為「蘭亭」。蘭亭在在會嵇山的北邊,因稱「會嵇山陰蘭亭」。王羲之等四十一人來到會嵇山陰之蘭亭,此處春色爛漫,風景宜人。遠處有峻山聳立、丘嶺逶迤,身旁有叢林鬱貌、修竹清翠。還有一脈活水清澈繚繞,映照陽光。眾人列坐水邊,任酒觴(音商,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隨曲水而飄蕩,酒觴臨岸停駐,面臨酒杯者賦詩飲酒。就跟咱們現在的擊鼓傳花差不多,《蘭亭序》就是為這樣的賦詩合集所做的序稿。空氣清新,天氣晴朗,草木在輕輕的搖曳,微風吹動著衣裳,好一派大好春光!這些讓王羲之意興勃發,心情舒暢。慢慢的,王羲之想到,時間的長河永無盡頭,暮春的花兒就要凋謝了,而自己的人生也就象一季短暫的春天,他不由自主的感到一些惆悵和憂愁。

當時,王羲之將這些感受都寫進了《蘭亭序》這篇文章,並且用上好的鼠須筆書寫在精潔的蠶繭紙上。王羲之的書法水平本來就很高,加上用具也精良,而且是在喝完酒微醉之時乘興而書,當時寫出的《蘭亭序》在書法上就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妙處。前人所揭示《蘭亭序》書法的種種好處,咱們今天的三言兩語是概括不了的。宋朝米芾的兩句話可見一斑:「二十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似。」《蘭亭序》字跡一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個字,布局參差錯落,點畫相應,氣脈相通,如第十四行的「趣舍萬殊靜躁不同」這幾字,形勢傾斜,忽左忽右,氣韻生動。其中「之」字最多,有二十個,而每個「之」字的結體絕不雷同。王羲之謝世後,《蘭亭序》真跡的流向就成了迷。幸運的是,唐代的史學家劉悚(音聳)在其著作《隋唐嘉話》中,描述了王羲之去世後《蘭亭序》近三百年的流傳軌跡,為我們後人找尋《蘭亭序》提供了寶貴資料 。

《蘭亭序》真跡流傳路線圖大概的情況是這樣的:公元353年暮春時節,王羲之揮筆寫下千古絕作《蘭亭序》,公元357年,王羲之辭官退隱浙江金庭觀,《蘭亭序》伴隨主人在那裡走到59歲的人生終點。魏晉南北朝三百六十餘年間,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有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到公元557年的時候,梁武帝時發生了侯景之亂,這個時候在王羲之後人手裡保留了近二百年的《蘭亭序》,流失在外了。據劉悚記載「陳天嘉年,為僧永所得。」 僧永就是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就是說,大約在公元562年的時候,也就是離永和九年有二百一十餘年,《蘭亭序》又回到了王羲之的家人手中。

大約過了十三年,在公元575年前後,僧永又將《蘭亭序》獻給了南朝的陳宣帝陳頊(音須),陳頊是南北朝時期的第四位皇帝。又過了十幾年,在公元589年的時候,隋晉王楊廣統率大軍,攻佔了陳都,生擒了陳頊,陳王朝滅亡。於公元604年,楊廣弒父登基,史稱隋煬帝,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有人把《蘭亭序》獻給了隋煬帝楊廣,但楊廣沒有把《蘭亭序》當作寶物重視。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僧永的弟子僧果,也工於書法,會嵇人。他以拓印的名義將真跡《蘭亭序》從楊廣手裡借出來,因楊廣並沒有把《蘭亭序》當成寶物,所以也就沒有向僧果索要。僧果死後,僧果的弟子辨才保留了《蘭亭序》。

這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事。辨才是一個博學多才之人,琴棋書畫無不妙絕,他對《蘭亭序》非常珍視,秘不示人,在自己的房間的房梁上掏了一個暗龕,用來藏《蘭亭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做秦王的時候,見到了《蘭亭序》的拓本感到很驚喜,就不惜重金到處求購王羲之書法作品,但《蘭亭序》卻一直沒有找到。當得知《蘭亭序》在辨才處時,就派遣蕭翊(音意) 前往購求。就這樣,《蘭亭序》真跡到了李世民手中。

大約在公元649年,李世民因病去世,享年52歲,在位23年。他最愛的就是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李世民死後,中書令禇遂良(這也是歷史上的書法大家)稟奏說:「先帝非常珍愛《蘭亭序》,不能留下。」於是《蘭亭序》真跡就隨葬昭陵了,這時距永和九年王羲之書寫《蘭亭序》已是二百九十六年了。禇遂良是李世民的重臣,李世民去世前曾詔禇遂良與長孫無忌,遺命輔佐朝政。

還有一個說法,說《蘭亭序》沒有隨李世民入昭陵,而是被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掉包,武則天死後將《蘭亭序》隨葬入乾陵。那麼,《蘭亭序》真跡的下落究竟如何呢?大多數學者認為,《蘭亭序》真跡被李治掉包之說不成立。因李世民雖死但皇威猶存,李治也絕不敢犯上。另外,李世民珍愛《蘭亭序》盡人皆知,若日後人們發現太子違背遺詔,李治會背上忤逆罵名。再者,李治初登皇位,也不敢冒政治風險。所以,《蘭亭序》真跡必然隨葬昭陵而非乾陵。

儘管《蘭亭序》真跡還在昭陵,但能否完好保存到現在則是個問題,到今天為止,《蘭亭序》已經是1662年的歷史了。因為《蘭亭序》是用紙寫的而非竹簡,能夠把紙製品保存下來的唐代墓葬,到現在還沒有發現。當然,我們寄希望於當初人們會考慮到《蘭亭序》的保存問題而採取某種措施,也許有朝一日能讓它重見天日,那將是我們國家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世。

丹青中國

相關焦點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十二、中國書法的種類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十二、中國書法的種類中國書法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由實用性的文字演變而來。後經幾千年的演變,為了使用方便和適應欣賞的要求,產生了不同的字體種類以及書寫風格流派。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抑橫揚豎的趨勢,字勢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形態確立了下來。隸書的特點就是,方拙樸茂,峻抒凌厲,典雅凝整,法度森嚴,奇古渾樸,詭異多變,嚴謹壯闊而又舒展靈動。代表人物有蔡邕、金農等。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咱們本期要講到的「民國四大家」,就是挽書法與狂瀾,救書法與危難的四大志士,憑著他們當時的地位和社會的影響,推動著書法藝術向前發展。他們分別是譚延闓(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于右任(行書)。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十一、中國書法在國外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十一、中國書法在國外而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書法,使我們可愛的方塊字在線條章法和形態結構上,實現了美的升華,它已經不是一種寫字的技巧,而是形成了蘊涵了情感、審美和文化意境的一種高尚的藝術。中國的書法藝術是和其它藝術一樣,也是無國界的,是世界眾多藝術門類之中的一個表現形式,在世界藝術史上閃爍著獨特的魅力和光芒。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七、中國書法史上的「明人尚態」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七、中國書法史上的「明人尚態」在明朝,中國書法的主要特徵是「尚態」,也就是崇尚書法的姿態美。大概可分三個階段,即明初、明中和明末。明初之時書法陷於「臺閣體」泥沼,雖然真、草、隸、篆各有高手,但在朝中做官的沈度、沈粲(音燦)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是金書玉律、朝廷頒文、典藏秘府都必用小楷。二沈的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於是書壇「一字萬同」,「臺閣體」盛行。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與蔡文姬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與蔡文姬丹青中國中國書法大家都有哪些呢?「二王」,就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楷書四大家」,大家就知道是歐、顏、柳、趙。「宋四家」,大家也知道是蘇、黃、米、蔡,等等。蔡邕著有很多書法理論文章,流傳下來的有《篆勢》、《筆論》、《九勢》等,都是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蔡邕的書法創作及其書法理論上的開創性成就對後世影響之大,都無愧於我國書法史上第一人。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辨才與音律。說她是神童一點兒也不過分。十歲蔡文姬就顯現出了音樂方面的天賦,蔡邕在室外彈琴,弦忽然斷了一根,室內的蔡文姬馬上說,是第二根弦。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的「入門」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的「入門」 書法藝術和其它的藝術種類不同,象鋼琴、提琴、古箏等樂器,有聲有韻,能調動人的情緒。書法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整天面對的就是筆墨紙硯,黑白線條,而且環境是靜謐的,這就需要耐得住寂寞。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趣聞之喬裝改扮為《蘭亭》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趣聞之喬裝改扮為《蘭亭》《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經典之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正因為它是天下第一,所以天下無數人想得到它。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都想一睹《蘭亭序》的真容。
  • 千秋縱橫,翰墨流芳——中國近代書法之美
    梁啓超認為:中國寫字有特別的工具,就成為特別的藝術。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現個性的美。他說:「美術一種要素是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真確的莫如寫字。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的美術,那麼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 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以及表現個性的美。中國書法之美,源於中國漢字之美。漢字和書法,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獨樹一幟鄭板橋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獨樹一幟鄭板橋其章法則是縱有行而橫無列,且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形成一種疏密錯落、揖讓相諧的「亂石鋪街」之狀。這就是鄭板橋獨樹一幟的字體,叫「六分半書」,世人稱「板橋體」。「八分」是隸書中的藝術書體。八分書的特徵就是取左右分布之勢,突出挑畫和捺畫,其結體屬於斜畫緊實類。漢隸八分體,是漢代隸書的統稱。因為東漢碑刻上的隸書,筆勢生動,風格多樣。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行書篇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行書篇行書的體勢伸縮性很大,偏重楷書的叫行楷,側重草書的叫行草,它是能表現書家性靈、感情的書體之一。自古至今湧現出無數傑出的、各具藝術特色的行書大家,如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顏真卿、虞世南、李北海,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元朝的趙孟頻、鮮于樞,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王鐸、何紹基、鄭板橋等,不勝枚舉。他們留下來的不朽之作是後世學習的範本,是書法入門的鑰匙,也是創新的基礎。
  •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正心正筆」柳公權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正心正筆」柳公權後來又想了想,心知柳公權是借著書法的道理向自己諫言,其實說的也確實是對的,於是就對柳公權就更加信任了。以筆諫言,柳公權的耿直讓後人更加欽佩與敬仰。之後,唐穆宗的兒子李湛登基了,歷史上稱為唐敬宗時代。可想而知,老子都缺乏雄才大略,兒子能不目光短淺嗎,況且唐敬宗又生性多疑,極喜愛聽歌頌讚美之詞。
  • 米芾是中國書法技法的第一人?看完你就懂了!
    秦始皇統一國家後,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一時期的文字稱為小篆。兩漢時期出現的漢隸,更便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從東漢開始,書法藝術進入繁榮期,還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到東漢末年,草書、楷書和行書逐漸成形。
  • 《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的傳奇及真偽論辯
    馮摹《蘭亭序》 《蘭亭序》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影響最大的名作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描寫了集會時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
  • 中國書法的結體美
    伯遠帖中國書法的結體美中國書法漢字是世界文字林中的一朵奇葩,與其他文字比較而言,具有很強的空間塑造能力和抽象美的基因,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都是難以與漢字的藝術氣質相抗衡的文字在不斷的發展,原有的表現外物美的因素在逐漸消退,點畫的抽象形態逐步被固定下來,擺脫了直接體現自然形態美的原始要求,開始借重於意象,把人們從自身和大自然中獲得的美感,概括到書法形象中來,表現反映物物之間、物我之間的種種內在規律美,以便更切合文字符號的抽象特徵。
  • 「藝術中國 雙年展」——林文宏書畫作品鑑賞
    書法作品入展2015年第三屆「黃庭堅獎」全國書法大賽(廣西書協主辦)2017年3月入展全國第四屆草書作品展(中國書協主辦)2017年4月入展全國第二屆書法臨帖作品展(中國書協主辦)連續入選2015、2016、2017、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藝術作品展(廣西自治區政府主辦)2018年獲第六屆廣西藝術作品展書法(篆刻)作品展優秀獎(
  •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對此,林語堂先生在《吾民吾土》中就這樣讚嘆過:「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某些美學鑑賞範疇,如對參差不齊之美的尊崇,對那些乍看搖搖欲墜,細看則安如磐石的結構的尊崇,這些美學範疇會使西方人大為吃驚,如果他們知道這些範疇在中國藝術的其他領域中並不容易看到,他們就會驚嘆不已。」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吳昌碩篆書中國書法的歷史演變過程,書法的各種形態以及書法的趣聞軼事。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書法五種字體的練習方法,以便於使那些想學書法的人,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道這個書法之「門」如何走進。篆書是漢字之「祖」、書體之「源」。篆書屬於古文字,自隸書等今文字出現以後,篆書的實用性就降低了,但藝術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是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創造時重要的一種字體。象其他的如隸、楷、行、草等種種書體均是由篆書繁衍派生出來的。
  • 四藝才子鞠立軍為中國書法《蘭亭序》寫讚歌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的文字變遷
    一、知識介紹中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漢字的發展大概經歷了以下歷程:甲骨文目前最早的有體系的可考文字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顧名思義,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最早被晚清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在近代對其研究頗有造詣的有四位學者並稱「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目前可考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左右。金文顧名思義,金文多刻在青銅器上,用於記載天子貴胄和功臣的事跡。
  • 古代四藝為何偏偏是「琴棋書畫」?
    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墨翟非姓墨墨為刑徒之稱考》中曾考證「藝」的由來——最早「藝」是孔子所提倡的「六藝」,即「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是周朝時提倡貴族學習掌握的基本技藝。「儒」就是熟練掌握這「六藝」的「藝士」,也叫「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