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姓名翻譯(翻車)現場
不少同學在留學的時候為了接地氣都會去把自己的中文姓名翻譯成日文
以便於交流和便於我們亞洲友人辨識
但由於文化差異性,日語了解和發音不標準的同學
可是鬧出了不少笑話,當然也包括小編
5555~ 本想在外教老師面前猛裝X
結果卻是大型翻車現場
中文翻譯成日文其實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特別是姓氏
(當然如果你是什麼生僻姓氏,褚(chǔ) 戚(qī) 鄒(zōu) 喻(yù) 柏(bǎi) 竇(dòu) 章(zhāng) 奚(xī) 鳳(fèng))
什麼的就當我沒說,厲害吧~貼心的小編標註了拼音給不曉得的小夥伴長長見識ヽ(^Д^*)/.○哈哈
可憐我82年的新華字典都被翻爛了,淦!
回歸正題!真的!各位大哥真的是正題!!!別走,愛我別走~
小時候讀書上英文課老師都會教大家翻譯名字,用拼音,姓放在最後面,
而日文也差不多,只是姓氏不會放在後面,但由於日語也是也東日本和西日本的區別
就和我們也南方北方一樣的,地區不同難免存在方言,翻譯出錯,可是完全兩個意思
直接變成翻車現場。
之前班級裡有個女孩子叫珊珊,一直覺得女孩子叫珊珊很好聽
仔細想想還有點小仙氣呢~
然而直到日本,翻譯之後
被日本人念成「おうさんさん-さん(ousansan-san)
這是要把日本人都逼成結巴的節奏麼?
外教老師,直呼冤枉,我不是結巴啊!
註:日本人習慣在人名後加「さん(san)」表示尊稱,類似於中文的「先生、女士」。
而我們當時有一個同學叫王棟
這位同學及其囂張,氣焰跋扈,為什麼呢?
那便是有一次在翻譯姓名上,原來加上「さん」後,他的名字跟日語的「爸爸」讀音非常相似。區別只在於多了一個長音,以及音調略有不同。同樣,叫「王佳」的女孩子到了日本,就成了所有人的「媽媽」。(無意間就有了人生的另一半,還收了一幫兒女~~
註:爸爸:お父さん,音:otousan;媽媽:お母さん,音:okaasan
當時全場呆滯,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大型翻車現場,本想打個招呼,結果成了認親現場
我的內心是拒絕的
同學們在學習日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法運用和人文習俗
以免再出現這種情況,好啦~
我們下期再見!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