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日語翻譯: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不是口號

2021-01-19 搜狐網

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王效賢

  中新網9月11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11日刊出專訪周恩來總理日語翻譯王效賢的文章。年逾8旬的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王效賢曾擔任過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國領導人日語翻譯,曾是1972年中日首腦會面的見證人之一。她表示,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符合兩國的國家利益,有利亞洲和世界和平,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

  採訪摘要如下:

  1972年9月27日晚,北京。中國的毛澤東主席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第一次握手。由於這次歷史性會見,最終正式確定兩國邦交的正常化。當時參加會議的中日雙方高層領導人均已作古。兩位領導人到底談了什麼?擔任過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國領導人日語翻譯的王效賢,就是這次首腦會面的見證人之一。

  需要提及的是,年逾8旬的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王效賢,已經多年不接受媒體採訪了。這次,當《日本新華僑報》通過旅日華人企業家楊嘉麗女士提出採訪申請以後,王效賢副會長愉快地接受了採訪。她告訴記者:「楊嘉麗的父親原來中日漁業協會的第一任會長,也是我的老領導。對老領導女兒提出的要求,我是要滿足的。」一種濃濃的情意溢於言表。

  王效賢副會長在中日友好協會娓娓而談,向《日本新華僑報》記者講述了從中日復交前20年民間友好工作,到1972年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再到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風風雨雨。  

發展關係要做好對方關心的事

  《日本新華僑報》:您長期從事對日外交工作,而且也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見證人。您能夠回憶一下當時的中國政府或者說是周恩來總理,為恢復中日邦交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王效賢:談到中日恢復邦交,大家都喜歡從1972年說起。事實上,我們為恢復中日邦交已經做了20年準備工作。記得是1952年,在莫斯科舉行一個國際經濟會議。中國的南漢宸、雷任民兩位經濟界領導也去參加。出發前,周恩來總理特別交待說,你們這次去參會,日本也有國會議員參加,你們一定要把他們請到中國來。當時,日本參議員高良富,眾議員宮腰喜助、帆足計都參加了莫斯科經濟會議,周恩來總理明確指示要請他們來。

  由於當時中日沒有正式外交關係,高良富等人就從歐洲繞道而來。這是第一個訪問新中國的日本人。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參加促進中日關係的一些工作的。

  當時,日本人最關心兩條:一個是在中國關押的日本戰犯怎麼樣了,一個是留下的日僑又怎麼樣了。總理早就想到這些了,所以1951年就讓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李德全轉告日本方面:近3萬日本人留在中國,他們要想回去,中國歡迎,而且他們從居住地到乘上日本船的路費由中國方面出。日本當然很高興,所以1953年初,當時日本的吉田內閣首次給來華談判的接僑的三團體(日本紅十字會、日中友好協會、日本和平聯絡會)代表團籤發了來華護照。中國由廖承志為首的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與之談判。這項活動很成功,中日關係的發展每一步都是周總理在指導。

  1954年,總理又特別交待應上述三團體邀請回訪的李德全會長,將全部戰犯名單交給日方,經雙方磋商,1062名日本戰犯中,1017名分批釋放,只有40名罪行嚴重的分別判處8—20年有期徒刑,沒有一個人判死刑。這些是日本方面最關心的事情。  

中國對日談判有禮有節

  《日本新華僑報》: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榮來了以後,中日進行了四輪建交談判。這四輪談判過程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王效賢 印象最深的就是總理特別尊重日方、講究平等。所以談判的地點既有在人民大會堂的,就是代表中國方面;也有代表日本方面的,就是在當時田中角榮首相下榻的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建交談判中首先是歷史認識問題。田中角榮在總理的歡迎招待會上主動提了這個問題,他沒有承認侵略中國,只是說「給中國添了麻煩」。「麻煩」這句話當時就引起我們的注意。總理在第一次會談就給他提出這個問題,說這個問題你不能用一個「添了麻煩」就了事。你往女同志裙子灑了點水可以說是添了麻煩。我們在這場日本侵華戰爭中遭受了那麼大的損失,怎麼能用添了麻煩了事?這是我印象最深的。

  還有一個就是賠償問題。中國人非常友好地放棄了賠償。但日本的一位談判成員條約局長高島益郎居然說「這個問題不用談」,因為蔣介石在日臺條約裡面已經解決了。總理當時就火了,非常生氣。他一般都很冷靜,但是那次他很生氣。總理說,你這叫什麼話,蔣介石放棄賠償,他跑到臺灣去了,他有資格放棄賠償嗎?他這是慷他人之慨。「慷他人之慨」這句話我一輩子忘不了。

  然後就是講臺灣問題。日本的想法是保留臺灣問題跟我們"建交",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臺灣問題談的時間最長。到最後終於得到解決。

  1972年9月27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書房內接見了田中角榮一行,大平正芳外相、二階堂進官房長官也在其中。兩人會談持續了近一小時。主席走上前,跟田中握手。毛主席非常詼諧地說,「我叫毛澤東,是個"大官僚主義者",見你們都見晚了。」毛主席的話把大家都逗樂了。田中向毛澤東介紹大平時,毛主席又詼諧地說,天下太平嘛。本來大家非常緊張的時候,給毛主席這兩句話一說,一下子氣氛完全就不同了。毛主席陪著田中就坐下來了。剛一入座,毛主席又幽默地問他:「你們吵架吵完了嗎?」又說,「那個"添麻煩"的事怎麼解決的?」他還指著在場的唐聞生開玩笑地說,田中那句「添麻煩」讓這位女同志很不滿意。

  田中當時表示,「已經按照中國方面的要求改了」。毛主席又詼諧地說:「吵完了就不吵了,天下就沒有不吵的。」

  當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籤訂了《中日聯合聲明》,宣告兩國邦交正常化。  

中日建交談判未涉及釣魚島問題

  《日本新華僑報》:現在,有些媒體報導釣魚島問題時,說當時田中角榮曾在沒有日本外務省人員參加的情況下,私下跟周恩來總理提出過此事,問「那個島的事情怎麼辦?」然後,周恩來總理說「這次,我們不談這個問題。」有這樣的話嗎?

  王效賢 田中角榮當時非常輕描淡寫的提了一下。總理說「這次不談」,所以根本就沒談了。和平友好條約籤字的時候也沒談。前後兩次都沒有提到這個事情。

  這個問題在1978年的時候才成為問題。在鄧小平訪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突然有記者提出來了。鄧小平一聽,回答說:「對於這個島,我們雙方的稱呼都不一樣。我們是叫釣魚島等島嶼,你們是"尖閣列島",可見雙方立場不同。」鄧小平還說,這個問題放一放沒關係,我們這一代人談不攏,我們下一代,我們下下代他們會比我們更聰明,會找出解決的辦法。  

年輕人應該了解中日關係歷史

  《日本新華僑報》:今天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現在看來,這40周年也是風風雨雨的,最近好像越來越不順利。您怎麼看這40年來的中日關係?

  王效賢:我覺得中日兩國社會制度不同,要說沒有一點矛盾是不可能的。夫婦兩個人還吵架,所以這是不可避免的現象。關鍵是有了問題以後如何解決。

  我覺得以前我們也有問題,比如說岸信介一上臺就發生了撕毀新中國國旗的事件。這些問題都很大。但是當時能解決,這是因為兩國之間有問題的時候,總有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站出來講話,來解決這個問題。

  我覺得改善中日關係有兩條:一個是政治家、有識之士要站出來說話;一個是民間要多加強往來,以民促官。特別是下一代要了解中日關係歷史,了解老一代政治家為了中日關係是如何獻身的。老一輩的事,現在年輕人要知道。

  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符合兩國的國家利益,有利亞洲和世界和平,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  

日本政治家應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日本新華僑報》:日本政壇跟過去有一點不同了。大阪的橋下徹、名古屋的河村隆之、東京的石原慎太郎等組建的所謂「地域政黨」在不斷強大,您覺得這對未來的中日關係發展有影響嗎?

  王效賢:不能說沒有擔心。我現在有一個很不理解的問題,比如說松下政經塾。1978年鄧小平訪日時,還專門和松下幸之助老先生談過。鄧小平跟松下老先生說,中國要搞現代化,沒有電子工業的現代化就只能跟著別人屁股後頭走。松下老先生聽了這話非常贊同,他決心支持中國的現代化,所以松下老先生就想聯合日本幾家大的電子企業,一起來幫助中國,但當時誰都不幹。那時候日本大型電子企業的對象都是臺灣。最後松下老先生自己在1979年訪問中國,決定給中國工業化提供援助。從根本上講,松下老先生是推動中日友好的人。但是,他出資辦的松下政經塾培養出來的政治家為什麼會是不了解中國的政治家呢?這點我怎麼都想不通。現在這些日本政治家不從日本國家利益考慮,都在想什麼呢?

  松下老先生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他考慮到了日本的國家利益,實際上這也是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他也訪問過中國好幾次,一直到現在松下公司也是支持我們的。我們國家有很多松下的分公司。所以,松下政經塾培養出來這樣的政治家,我就不大理解。我總希望,日本的政黨能夠有些大的變化,如果就這麼下去,大概中日關係不會好到哪去。

  採訪結束時,王效賢副會長告訴記者:「歷史是不能忘記的。現在,我們對到協會工作的年輕人,首先提的要求就是要認真學習中日關係史。」她親自把記者送到大門口,那份親切,那份禮儀,讓記者感受頗多……(蔣豐)

  作者:蔣豐

相關焦點

  • 「中日友好杯」中國大學生日語徵文比賽
    開始報名為進一步豐富中日青少年交流和人文交流內容,提升中國大學生的日語能力素養,增進廣大青年對中日關係的正確認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日本日中友好繼承發展會決定聯合主辦「中日友好杯」中國大學生日語徵文比賽。歡迎符合參賽條件的中國高校學生踴躍報名參賽。
  • 周恩來貿易三原則把中日關係推向「半官半民」
    周恩來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已為中日兩國人民所熟知。如果能夠從他為中日友好事業所做的貢獻中悟出一些重要的啟示,則對於這一事業的今後發展,以及這一事業的締造者之一——周恩來本人,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 怎麼才能勝任日語翻譯工作呢?日語翻譯公司有話說
    自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係總體不斷發展,而且各領域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日益深化,給兩國和兩國人民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利於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在中日交流不斷深化的當下,日語翻譯的需求開始急劇增長,正因為如此,有不少人開始選擇日語翻譯這一職業,但在日語翻譯公司看來,想要勝任日語翻譯一職,並沒有想像中得那麼簡單,是需要經過不斷的努力和大量的實踐才行。首先,日語翻譯公司認為必須要練好基本功。
  • 東京奧運口號無日語版引爭議,中文翻譯網友各顯神通
    「官方同時對口號做了進一步的說明:」這個夏天東京將迎來世界各地的觀眾,志願者以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和難民奧運代表隊選手,人們因東京2020相聚,這裡將超越國籍、種族、性別、文化等一切差異,人們互相融合,彼此更加了解。「除此之外,奧組委官方並沒有發布主題口號的日語版本。
  • 周恩來總理與田中角榮首相籤署《中日聯合聲明》的談判逸聞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40周年。「飲水不忘掘井人」,在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40周年的同時,應了解中日關係三個政治文件的第一個開創性奠基性文件——實現邦交正常化的周恩來總理與田中角榮首相籤署《中日聯合聲明》的談判細節。當時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許多細節沒有公開發表。現根據解密的談判記錄當事人的回憶等史料梳理如下,以饗讀者。
  • 日語譯界泰鬥林國本逝世 曾為數位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
    1957年9月至1963年8月先後在國家體委國際聯合公司、國家體委科研所情報翻譯室任翻譯。1963年8月《北京周報》日文版創刊時調入北京周報社任職,直到1995年12月退休,先後任日文部翻譯、譯審。1986年5月至1992年4月赴日任北京周報社第一任駐日記者。
  • 中日友好使者池田大作:與周總理結下深厚友誼
    在創價大學進行文化交流時,池田大作先生提到謫居海南的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提到明代海南籍名人邱浚,提到周恩來總理對海南的視察,提到金磚國家首腦在三亞的聚會,甚至還細數海南師範大學的辦學方針及未來走向。  那麼,這位被譽為「日本的孔夫子」的池田大作先生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呢?  5月,春末,日本,京都的櫻樹已綠肥,北海道的櫻花仍盛開。
  • 外事活動間隙 周恩來經常對翻譯人員進行「考試」
    翻譯不是「傳聲的機器」進入翻譯處,我經常聽到老同志講,「總理」怎麼說,「總理」又有指示啦……。那時,外交部的人都把周恩來總理親切地稱為「總理」。周恩來對翻譯工作特別關心,經常在見外賓前後通過口譯或陪同人員對翻譯工作提出要求。周恩來對提高翻譯的外語水平很關心,在日理萬機中還經常想到翻譯。
  • 東京奧運口號無日語版 質疑者:每個人都懂英語?
    新華社東京2月17日電(記者王子江)東京奧組委1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奧運會和帕運會的口號:「United by Emotion」, 中文可以叫「激情聚會」。
  • 周恩來與長崎國旗事件後的對日外交
    戰後中日外交發展巨大,但這一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歷經坎坷,甚至幾次出現嚴重倒退,這是由於中日外交關係中存在著幾個重大原則或者說是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在兩國關係發展中也是無法繞開的。在兩國邦交正常化之前,就存在臺灣和戰爭賠償的問題;兩國邦交正常化之後,主要是圍繞歷史認識和領土問題。圍繞這些重大問題,雙方反覆交涉。
  • 中日姓名翻譯
    中日姓名翻譯(翻車)現場不少同學在留學的時候為了接地氣都會去把自己的中文姓名翻譯成日文以便於交流和便於我們亞洲友人辨識但由於文化差異性,日語了解和發音不標準的同學可是鬧出了不少笑話,當然也包括小編5555~ 本想在外教老師面前猛裝X結果卻是大型翻車現場中文翻譯成日文其實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特別是姓氏(當然如果你是什麼生僻姓氏,褚(chǔ
  • 中日20多名志願者合作翻譯中國「抗疫經驗」
    【文/觀察者網 鞠峰】據共同社4月27日報導,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職工孟華川,為向日本介紹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聯合約20名志願者翻譯中國政府公開的「抗疫」資料,贈予日本,收穫了日本方面的感謝。孟華川35歲,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碩士畢業,在北京市中日友好醫院負責國際交流工作。2月份中國疫情較嚴重時期,他所在的中日友好醫院收到了日本捐贈的口罩。此後,隨著疫情在日本的逐漸惡化,孟華川得知日本缺少新冠病毒的有關情報,於是找到了同為北二外畢業的楊明月。
  • 東京奧運口號只有英語引爭議 中國網友翻譯亮了
    2月17日,東京奧運組委會宣布了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口號為「United by Emotion」,但由於只有英語版本,這一口號引發了爭議。「東京奧運會的口號為『United by Emotion』。東京奧運組委會執行長武藤敏郎表示,這個口號代表了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的運動員、志願者和觀眾的心聲,也代表了舉辦城市東京想要與全世界分享的理念。口號很快將出現在東京奧運會的所有賽場、宣傳紀念品和裝飾品上,在奧運會和帕運會期間,這句話在東京將隨處可見。
  • 周恩來譯員冀朝鑄:紅牆翻譯的傳奇背影
    經過在朝鮮期間的鍛鍊,他的中文水平已能閱讀《人民日報》,但他認為自己的中文水平不可能提高到能做外交官的程度,就一直在做未來去搞翻譯學術研究或去大學教書的準備。1954年4月,周恩來率180人組成的代表團去參加日內瓦會議。冀朝鑄、楊冠群、邱應覺三人組成英文速記組,負責會議記錄,被稱為「三劍客」,需要記錄十幾個國家的代表連續不斷的發言。
  • 怎麼才能找到靠譜的日語翻譯?知行翻譯公司告訴您3點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周邊國家及地區的貿易往來開始頻繁起來,比如近鄰日本,這幾年中日貿易往來比較頻繁,中日貿易往來的頻繁間接地刺激了中國翻譯市場,尤其是日語翻譯市場有了迅猛發展的趨勢,在知行翻譯公司看來,目前的翻譯市場比較混亂,報價各不相同,質量更是參差不齊。
  • 東京奧運口號引爭議,中文翻譯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東京奧運會口號發布。東京奧組委1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奧運會和帕運會的口號:「United by Emotion」。中文可以叫「激情聚會」(並非官方翻譯,此處由新華社譯)。組委會執行長武藤敏郎說,這個口號代表了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的運動員、志願者和觀眾的心聲,也代表了舉辦城市東京想要與全世界分享的理念。這句口號很快將出現在東京奧運會的所有賽場、宣傳紀念品和裝飾品上,在奧運會和帕運會期間,這句話在東京將隨處可見。
  • 絹谷幸二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舉行 架起中日友好之橋
    中新社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 馬海燕)作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絹谷幸二作品展——愛與祈願·豐穣之翼」開幕式31日晚在清華大學舉行。他表示:「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流,至今連綿數千年。我們必須保證這條交流的大河奔流不息,務必使亞洲大地綻放出絢爛多彩的文化之花。」展覽開幕式後,還舉行了二階俊博的和平外交軌跡——《大賀蓮花開世界》出版發布會。二階俊博是日本著名政治家,長期致力於中日友好交流合作。
  • 第二屆中日新聞詞彙翻譯研討會舉行
    新華網北京12月23日電(葛培媛)由中國翻譯協會對外傳播翻譯委員會主辦、新華社日本專線承辦的第二屆中日新聞詞彙翻譯研討會23日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交流分享對外翻譯傳播經驗,深入探討中日新聞詞彙譯法,就一批新詞彙、新概念的規範譯法達成一致意見。
  • 《人民中國》在線培訓第六期:中日翻譯實踐(筆譯)在線系列培訓
    《人民中國》中日翻譯實踐(筆譯) 中譯日尤為如此,如何在中譯日中實現中日融通,通過翻譯為建立傳播中國聲音的話語體系做貢獻,課題很多。 多少已經頗具經驗的教師和翻譯工作者唯獨在筆譯上陷入瓶頸,希望能夠深入筆譯領域的教學和實踐,卻老是掌握不到方法;多少學員報名參加MTI、CATTI的筆譯考試,卻總是無功而返。
  • 想要做好日語翻譯需要注意什麼?知行翻譯:要注意這3個方面
    自中日建交以來,兩國在經貿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愈加密切,很多優秀的日本影視劇,遊戲動漫傳入國內,而且日本的製造業一直都屬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更擁有著名的電子品牌和汽車品牌。在中日來往過程中,語言成為最大的溝通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