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沉寂了億萬年的月球寧靜海南部,迎來了首批「地球訪客」—— 阿波羅11號飛船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美國時間下午10時56分,阿姆斯特朗自「鷹」號登月艙中走下,小心翼翼的伸出左腳,踏出了人類登陸月球正面的第一步。而這一小步,也被永久地載入人類探月的史冊。
為紀念人類首次登月成功,每年7月20日成為了全世界的「人類月球日」。
阿波羅11號太空人在月球上留下的腳印(圖片來源於NASA,侵權請聯繫刪除)
在此之前,人類從飛出地球到成功登月,僅僅用了12年時間。而這一切的發展來源於實際的政治原因——美蘇冷戰附帶而來的兩國太空競賽。儘管如此,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帶來的影響遠遠超越了這一時代,整個阿波羅計劃留下的遺產至今造益於我們的生活。
例如太陽能電池板、微型集成電路、氣墊鞋、消防服、滑鼠、脫水蔬菜等,還催生了超過1800多項衍生品,這些源於阿波羅計劃時期的發明與應用,逐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月球也不再是被仰望的遙不可及的存在。
而最深刻的發現,是人類更清晰完整地認識到自己的家園——地球,這顆藍色星球的美麗與脆弱。
阿波羅8號太空人在繞月軌道上拍攝的著名《地升》(圖片來源於NASA,侵權請聯繫刪除)
《藍色彈珠》阿波羅17號太空人拍攝的地球全貌(圖片來源於NASA,侵權請聯繫刪除)
在人類首次登月成功之後一年,1970年4月,現代環保運動拉開了序幕。此後,每年的4月22日成為了世界地球日。登月計劃的意義遠遠超脫於政治、科技,甚至影響到人類對於人與地球關係的思考。
直到1972年阿波羅17號載人登月成功,人類載人登月項目也暫時告一段落。
阿波羅17號太空人駕駛月球車(圖片來源於NASA,侵權請聯繫刪除)
千百年來,我國的文學作品甚至神話傳說中亦不乏月球的身影。從家喻戶曉的古老傳說嫦娥奔月,到莫高窟神秘莫測的飛天壁畫,再到今天我國探月工程屢屢創造的璀璨成績。
從2004年立項至今,我國先後實現「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探月工程計劃。尤其是2019年「嫦娥四號」搭載任務月球車「玉兔二號」項目,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50年前,阿波羅11號在月球正面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腳印;50年後,「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留下了第一串人類文明的足跡。這一步,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也是人類探索月球另一面的關鍵突破。
「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圖片來源於CNSA,侵權請聯繫刪除)
人類的讚歌就是勇氣的讚歌,人類的偉大就是勇氣的偉大。
人類的好奇心與勇氣讓許許多多的未知成為可見可感的現實。我們所有關於未來的幻想與步伐,正改變著更遙遠的未來社會的模樣。
在1968年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就出現了類似於平板電腦的道具及視頻通話的應用;1989年電影《回到未來Ⅱ》中,也有類似VR眼鏡的道具;2002年《少數派報告》電影,出現全息投影互動技術;2018年爆火的《頭號玩家》電影,更是充分展現了人類對未來虛擬世界的想像…..
現代通信網絡技術的發展,一步步將這一切變為可能。從近幾年人工智慧產品的廣泛應用,到去年我國5G技術的正式商用,許多曾經只存在於想像中的事物——無人駕駛、遠程教育、智慧醫療、智能家居、VR/AR技術……,逐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改變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
距離人類首次登月成功已經51年了,51年前全世界有5.5億人通過現場直播見證了阿波羅11號升空發射的一刻。今天,技術的發展可以讓人們在各種渠道及互動手段,近距離見證月球的面貌。
這一次,中國電信愛音樂視頻彩鈴就結合當今「5G+短視頻」兩大風潮,從社交化需求出發,推出 「雲登月」互動專題及系列趣味DIY登月模板。用社交娛樂的方式,讓冷冰冰的月球與5G高科技,更貼近普通用戶的生活習慣;以「萬物皆可登月」的創意概念,讓人人都能過一把「登月成功」的癮。
人類一直在仰望星空,也一直行進在星辰與大海的徵途中。
可以大膽地想像,在不遠的未來,自月球撥出的第一通5G電話,將再一次呼叫出全人類的新時代。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