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器發明之前的古代歷史上大部分時候,各種弓箭一直是單兵遠程攻擊的主要武器,而在古代中國就更是如此。和歐洲人習慣使用弓體巨大的單體弓不同,東亞民族很早就發明和配備了輕便靈活的複合弓,騎射更是草原騎兵們的強項。而以自耕農為主要兵源的中原王朝除了大量裝備各種拉力的優質複合弓以外,還有一種讓胡人膽寒的遠程兵器,那就是弩。弩至少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大規模運用,它具有射手容易訓練、射擊穩定等優點,很適合春秋戰國時期那種全面戰爭模式,很快風行華夏世界。
在秦漢時期,強大的弩兵是中原王朝對抗胡人騎兵的主要力量,漢軍多次出塞、開疆拓土,到後期更能夠有「一漢敵五胡」的優勢,以弩為代表的遠比胡人先進的裝備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利用強大的國力和充沛的人力資源,迅速組織起一支強大的軍隊,在異族面前形成碾壓式的優勢,這是秦漢華夏民族徵服四夷、威加海內的根本原因。而弩兵比弓箭手配置起來快得多,所以很受朝廷青睞,此時朝廷的武庫中常年儲備的弩和箭矢堆積如山。
但中國弩發展的巔峰還不是秦漢,而是唐以後的兩宋時期,宋人對弩兵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一個標準的宋軍軍陣中,弩兵的比例超過一半,還要加上大約兩成的弓兵,有時候甚至陣中八成都是弓弩手。宋朝研發的各種弩中,以神臂弓最為著名,它名為弓實為弩、威力巨大、上弦便捷,宋人倚為長城。不過宋朝弩發展到極致的後果恰恰是中國弩從此逐漸衰落的一大主因。
這是因為宋軍過度推崇以弓弩遠程壓制來作戰,肉搏戰能力就相對較弱了,而缺乏馬匹的宋軍很難組織起成建制的騎兵部隊,不能用來衝陣和追擊敵人,這讓宋人那些雖然防禦效果極佳卻很笨拙的軍陣很多時候都成為了擺設。宋軍的編制和弓弩的過度堆積讓他們在小型陣地戰中往往能獲勝,一到大型戰事時就會被敵軍拖垮,特別是在北宋更加明顯。宋室南渡後,在和女真、蒙古的長年交戰中,宋軍的軍陣變得靈活多了,雖然還是依靠弓弩,但士兵的膽氣和血勇要勝過北宋。
徵服南宋的蒙古人是玩弓箭的高手,他們也使用弩,不過隨著宋末以來原始火器的出現,以及蒙古軍隊戰術的運用,弩在元朝開始從軍中主力變成了輔助。從元朝到明初,是中國火器自身逐漸進化的時期,宋以前軍陣中用弩的習慣逐漸被各種火器代替,到明朝中後期,軍隊中弩兵的配置已經很少,到了清朝更是幾乎消失了。因為論到使用靈活、機動方便,弓遠勝於弩,論到易於訓練和射擊穩定、火銃優勢更大,弩在中國軍隊中的位置就這樣被火器所取代。
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是宋軍對弩的過度倚重讓後世吸取了教訓,重新提高了對使用長矛等武器肉搏的重視,火器的發明只是加速了弩退出軍陣的速度而已。不過明朝在大量裝備各種火器後,又犯了宋軍一樣的毛病,那就是過於依賴火器的遠程攻擊制勝模式,明軍的肉搏能力甚至還不如宋軍,火銃兵在射程外盲目開火,放槍後就扔下武器逃跑是明末明軍各種戰事失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