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我們愛上海申花,ID:weloveshenhua】
「先把本職工作,球踢踢好。「
這是申花昨天發布會後的一種聲音,有這部分想法的球迷,應該絕對不是個位數。這其實也不怪球迷,長期以來,集團給我們畫了很多大餅,糖衣炮彈一炮接著一炮,但真正在俱樂部一線隊上得到體現的卻不算多。雖然有兩次奇蹟般的冠軍,但多少都是靠著申花的那股特定時間才會上頭的精氣神搶下來的,這可以代表申花可以達到的高度,但絕對不是申花的真實實力,這點大家都心知肚明。
雖然在去年,申花又多了一座極具分量的冠軍,本賽季申花又重返亞洲賽場,申花在新賽季的陣容配置上,絕絕對對的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是,基於以往俱樂部的過往,以及這些球員又正好大多沒花什麼錢,又都算是剩菜(雖然絕對不差),所以儘管很多球迷都對申花的未來多了一份期待,但依然心中存有質疑,甚至有部分球迷對於這半年的操作還不以為然。
所以,才會有了這種聲音,相信俱樂部也完全可以理解。
疫情之下,困難之餘,有了更多反思的時間
今年是特別的一年,中國足壇職業化以來最最特殊的一年,依託於中超母公司皆為比較有實力的企業,俱樂部的生存問題都沒有出現什麼巨大的隱患。但是,巨大的客觀不可抗力之下,各個母公司的收入減少,很多俱樂部徹底順應足協規章,減薪降薪,新合同一律卡在工資帽上球員們的降薪,獎金歸零,確確實實給很多中超俱樂部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人往往就是這樣,好的時候習慣墨守成規,混混度日,到災難臨頭的時候,才會想著轉型,尋找新的突破口。我相信這幾個月以來,申花種種在文化宣傳商業拓展方面的新嘗試,非常不幸的因於疫情,也非常幸運的因於疫情。
有了閒暇的時間,也沒有成績壓力所牽絆,俱樂部開始在競技之外探索,把之前就有的想法付諸行動,實踐中當然又會迸發出各種全新的可能性,於是有了我們所看到的結果。
國資退潮的大趨勢下,綠地和申花,誰也不捨得放棄誰
前段時間,濟南文旅接收魯能的消息傳遍天下,山東省電力在往後幾年逐步退出。央企退出換市級別的國企,這是如今中超的一個大趨勢,而國企在俱樂部上的投入也絕對是響應號召,逐步控制,最終相信有可能的話,一定會找到有擔當的地方企業,先從國有+私有結合的方式去過度。
綠地集團雖然在13年底時領命接過申花的教鞭,但是在長達6年的悉心養育下,申花和綠地已經幾乎成了不能分開的2個存在。除了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礎,集團也一定見識到了申花品牌的價值,申花給與集團的不光是足夠的曝光度,更加是整個上海這座城市和這家上海本土巨無霸的羈絆,以及,更可怕的無限大的潛力。
雖然我們時常調侃,只要綠地握著申花,申花就一天回不到巔峰。但在如今的大環境下,在如今足球投入之巨大的背景下,申花很難找到比綠地更好的依靠,綠地集團這樣的業界航母當然擁有一隻如此高價值的體育俱樂部也是合情合理,而且也絕對有開發的價值。
申花和集團,傻傻分不開了。
申花的自我造血,是探索,更是剛需
關於BLUE PASSION成立的原因,周總給出了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來說明。總結來說就是:
宏觀層面:根據體育局的精神,俱樂部要有自我造血功能。
中觀層面:申花隊徽在視覺上限制頗大,需要一個全新的標識打通申花的商業發展道路。
微觀層面:申花之前周邊產品亂象叢生,這是一個革新的契機。
這些自然是明面上的說法,背後呢?集團和申花互相珍視對方,但是大背景下,國資減少投入是不可避免的慘劇,這時,申花就需要自己爭氣,儘可能的給母公司減少負擔,而是主要利用母公司的資源和社會地位,再靠一些資金上的支持,這樣綠地長久的持有申花,申花慢慢的復甦,才有可憧憬的可能。
而且在目前疫情的大背景下,母公司資金更是被動的收到了限制,這就更加需要俱樂部加速主動出擊,探索全新的收入來源,不再是簡單的探索,更是一種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自救行為。
俱樂部百倍努力+球迷理解寬容=更美好的未來
中國足球的泡沫有目共睹,但是誰都知道,一夜之間抽取泡沫,對於中國足球的從業者和關心中國足球的每一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去掉泡沫絕對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為了可以實現去泡沫化的軟著陸,俱樂部需要百倍努力去增加自己的營收。要不然,在政策越來越收緊的一瞬間,你有多麼偷懶,就會摔得多重。
而我們球迷該做什麼呢?自然是有錢出錢,有吐槽的話可以肚子裡滾一滾再放出來。對於這個全中國足壇踏出第一步的創新,我們需要給與的是更多的耐心,雖然小有成就的國潮隊伍不乏優秀的產品,但是中國體育人和潮流高端的結合似乎還沒有太多的先例可循,大雷的念叄算是一個,但原創也並非念叄的主業。
球迷的寬容肯定不能作為BLUE PASSION不百倍努力的理由,這只是為了讓BLUE PASSION這個品牌可以更平穩的度過孕育期,當然是越早脫離球迷們的捧場越好,用自己產品的實力去吸引球迷,甚至去吸引熱愛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甚至用產品擊潰紅皮的心理防線。
再潑一碗冷水
因為歷史原因,綠地申花一直以來搞的事情總給人雷聲大雨點小的印象。特別以往在賽季中,隨著成績起伏,一些很好的和球迷交流的活動,一些很有潛力的商業活動都會半途而廢沒有做成俱樂部常年穩定的項目。
而一隻成熟的球隊,本身就應該競技和非競技兩條腿走路,競技層面可以給其他產業送助攻,但是競技絕對不是中斷商務開發文化建設的定時炸彈。
俱樂部這次開發商業品牌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一個是因為沒有聯賽,大家都很「閒」,再者為了增加自我輸血能力,我相信這兩方面的原因絕對佔據很大比重。
而這樣的高端品牌,也一定會利用到球員個人的商業價值,有沒有一個全年的大概計劃,或者詳細的指導建議,比如球員在每周那個時間段需要參與到俱樂部的各項商業活動中來,之類,就算是成績有起伏,球迷抱怨聲不斷的時候,也能不能不要停下品牌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腳步,再說了,一個成熟的球員,也應該有能力去面對這種壓力,這樣他們才會更加高要求自己。
如果成績一不穩定,俱樂部就像以前一樣,停止活動,甚至都會影響到幾十塊一百多塊的周邊產品的更新發布,這樣小心翼翼的做法絕不可能做大品牌,更不可能塑造出真正的豪門俱樂部。
這不是品牌管理者可以爭取來的環境,這需要更高層面的領導者有這樣的思路和面對牆壁的決心。
不管怎麼樣,這樣的出發肯定是一件好事,沒有什麼先把成績搞上去再怎麼怎麼樣,難道你要的就是上港現在這樣?至於後面做出如何的成就,每一件商品用不用心,我們可以慢慢觀察。
職業足球,要拿成績說話,不光光是競技層面的成績,還有商業開發上的成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我們愛上海申花,ID:welovesh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