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歷史真相:那個寫下「鋤禾日當午」的詩人,其實是百姓最憎恨的酷吏!
我們對於《憫農》這首詩非常的熟悉,大到老人小到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可以隨口的說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雖然是耳熟能詳,但是大家對他的作者可能沒那麼了解了,寫這首詩的詩人就是唐代的李紳,在他的早年雖然做出了這樣體恤農民的詩句,但是在他的人生後期卻做出了禍害百姓的舉動,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這首國民詩歌的影響下,我們一直覺得作者李紳一定是高風亮節的人,深知農民艱辛,也讓幼時的我們深刻感受到不浪費糧食的重要性。然而,一個優秀的詩人不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官員,李紳就是這樣的人。
李紳卻是一個表裡不一之人,他雖然很有才華,但是在當官之後完全變了。李紳雖然出生在官宦世家,但是在幼年時並不是那麼的順遂的。因為他很早就失去了父親,所以一直跟隨母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所以李紳從小就嘗盡了人間疾苦,所以他才會在看到農民辛苦勞作的時候,心生感嘆寫下了《憫農》這首詩。而李紳長大之後,官途也非常的順遂。他因為幼年所吃的苦,在讀書方面非常的努力,所以他很早就中了進士,入朝為官。
其實李紳在這剛開始做官的時候,還是非常的正直的,當時他關心民生的疾苦,並且針對朝廷的問題大膽敢言。正是因為李紳的正直敢言,所以深受唐武宗的重用,很快就升官發達起來。而李紳在位居高位之後,卻很快就忘記了以前窮苦的生活,逐漸變得墮落起來。據說李紳在飲食方面非常的奢侈講究。李紳此人非常的喜歡吃雞舌,所以他每吃一頓雞舌,都要殺死上百隻活雞。如此鋪張浪費,只有清朝時期那個只吃白菜心的官員可以和他媲美了吧。從李紳身上,我們也要警醒,在現今社會裡,我們要永葆初心,勿忘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