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歷史,就如同不知道何時會爆發的休眠火山的表層一樣,綴滿了數不清的成群結隊的「冤魂」。
在日本,每逢考試季來臨,學子們就會紛紛湧入各地的天滿宮,祈求學問之神菅原道真的庇佑,能夠順利通過考試。不過,這位如今被奉為「日本文曲星」的菅原道真,回溯到平安王朝時期,其身份竟是人人聞之色變「怨靈」。
菅原道真出身於學問之家,才華出眾,得到宇多天皇的一路提拔,做到了右大臣的高位,得以與左大臣藤原時平聯合執政。在宇多天皇退位後,繼任的鵜鶘天皇更加器重藤原一族。在藤原時平屢進讒言的影響下,菅原道真逐漸被排擠出權力中心,後來更是被流放至偏遠的九州太宰府,最後鬱鬱而終。
政治鬥爭中慘敗的菅原道真,死後魂魄化為「怨靈」,專門對付那些曾與他為敵的人們。在接下來的十幾年內,京都城中異象頻生,先是皇太子保明親王、皇太孫、藤原時平等人或無故暴病而死,或遭雷擊而死,之後清涼殿落雷事件又導致數位官員當場死亡,就連鵜鶘天皇也於幾個月後病逝。
整座城中籠罩著不祥的氣息,人們紛紛傳言道真的亡靈變成了雷神,並開始對其進行祭祀。藤原一族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將道真流放之所改建成天滿宮,一條天皇本人也曾行幸天滿宮。
終於隨著時間推移,菅原道真怨靈作祟事件得以平息,加之為了向普通民眾普及做學問、寫文章的現實需要,菅原道真「文章博士」的身份被大肆宣傳,終於從給人間帶來禍患的怨靈、雷神,變成了受人敬仰的學問之神。
作為日本「四大怨靈」之一,菅原道真的身份變遷與京都這座千年古城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其他三位「怨靈」:早良親王、崇德天皇、平將門的故事,同樣牽動著京都的地位變遷。經典小說《源氏物語》中,居住在京都六條院的六條御息所生靈出竅,致使夕顏、葵之上喪命的情節,也是怨靈傳說的一種。
正如日本歷史學者奈良本辰也、高野澄在《京都之謎》中所言:「京都的歷史,就如同不知道何時會爆發的休眠火山的表層一樣,綴滿了數不清的成群結隊的'冤魂'。」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千年京都史,也是一部與怨靈有關的歷史。
《京都之謎:一座千年帝都的歷史變遷與尋謎》是奈良本辰也、高野澄合著的一本通俗歷史讀物,兩位作者以「京都」為主軸,用14個「千古謎團」串聯起從奈良到平安、從室町、江戶至明治時代的漫長時光。其中對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官場菜鳥變身學問之神、鞍馬山天狗等的解讀,都涉及到了至今仍在京都、乃至整個日本都盛行不衰的「怨靈文化」。
01 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背後:「早良親王」怨靈作祟
公元5世紀以前,京都還是一片地勢低溼、河川經常泛濫成災的區域,渡海而來的秦氏一族在當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養蠶織布,社會經濟狀況逐漸有了起色。然而,真正改變京都這座城市命運的大事件,發生在公元794年,桓武天皇決定遷都平安京,自此拉開了京都作為千年帝都的帷幕。
桓武天皇在位期間,經歷過兩次「遷都」:一次是從平城京搬到平岡京,僅僅十年後,就又搬遷到平安京。根據奈良本辰也的觀點,遷都平岡京主要考慮的是政治與宗教因素。
當時朝廷上有兩大派別:天武系和天智系,二者為了皇位爭鬥不斷。雖然天智系的光仁、桓武暫時坐上了天皇之位,但考慮到天武系在奈良的勢力盤根錯節,加之奈良的佛教對朝廷滲透過深,遷都平岡京就成了必然之選。
然而,在平岡京的都城建設尚未完結時,平安京又變成了新的都城,影響桓武天皇決斷的主要原因,便是早良親王的怨靈作祟。
早良親王是桓武天皇的親弟弟,無奈時運不濟,捲入了新都城建設主導者藤原種繼被暗殺的案件中。幾經查證後,行兇的主謀被鎖定在了貴族大伴繼人身上,可是事件並未因此徹底平息,背後有關遷都一事的不滿情緒暗流湧動,桓武天皇認為太子早良親王也難逃嫌疑。
於是,早良親王不僅太子之位被廢黜,還被幽禁於乙訓寺中,身份一落千丈。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無辜,早良親王在發配淡路國的途中絕食而亡。
鬱憤而終的早良親王「冤魂」回到平安京,桓武天皇的皇妃、母親、皇太子等相繼病故,就連伊勢神宮都燃起了大火。面對早良親王如此怨氣深重的「冤魂」,桓武天皇這才醒悟過來,著手舉辦各種祭祀儀式,追封他為崇道天皇,還建起了崇道天皇陵和專門的神社。
只是這些「亡羊補牢」的舉措,未能真正消除桓武天皇的恐懼,為了安撫民心、穩固統治,他決定棄都平岡京,轉而將都城轉移至山城國葛野之地,並命名為平安京,取「平靜安泰」之意。
02 「最強怨靈」崇德天皇:大天狗開啟武家政治時代
早良親王的怨靈無意中改變了兩座城市的發展軌跡,京都在日本歷史的舞臺上大放異彩。但在之後的幾百年間,「怨靈」的陰影依然不時籠罩在京都的上空,除了我們開頭提到的菅原道真之外,還有一位號稱「最強怨靈」的崇德天皇。
他的形象十分特別:紅色的面龐、長長的紅鼻子,身後還有一對翅膀,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天狗」,是「天狗社會」中威懾力最強、最令世人恐懼的一類。正是這位「大天狗」,開啟了日本的武家政治時代。
天狗,作為日本妖怪體系的重要成員,其來源很可能與中國古代傳說有關。《山海經》裡有這樣的記載:陰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詩經·爾雅》和《史記·天官書》中,也有「天狗」的說法。
流傳到日本後,天狗不僅外形發生了變化,譜系也變得愈加複雜,形成了大天狗、小天狗、鴉天狗、木葉天狗的等級劃分,且主要生活在京都鞍馬山、比叡山等特定區域。
地位尊貴的崇德天皇之所以化身為「大天狗」,同樣是由於在權力鬥爭中落於下風。他少年登基,但僅僅23時就在父親鳥羽天皇的脅迫下退位,由鳥羽天皇與玉藻前之子近衛天皇繼位。近衛天皇去世後,皇位又交由後白河天皇,崇德天皇的權力之夢再度破滅。
對鳥羽天皇心生不滿的崇德天皇,聯合左大臣藤原賴長等發動「保元之亂」,兵敗後被流放贊岐。在流放地,他頻頻向朝廷表示懺悔之意,不過他的一腔熱情絲毫沒有打動後白河天皇與支持者們。他花費大量時間抄寫的五部大乘佛經(一說是以血書佛經),派人送往京都後,還是吃了閉門羹。
深受折辱的崇德上皇憤憤不平,他咬破手指,在退回的經卷上寫下「願為日本之大魔王,擾亂天下,取民為皇,取皇為民」等字樣,之後便不食不修,憤懣而死。
含恨而終的崇德天皇化身形象嚇人的大天狗,京都城中災禍不斷:一場安元大火,幾乎燒毀了三分之一的京都城;後白河天皇身邊的六條院、九條院等相繼病死;延曆寺僧兵衝入大內「強訴」等,都被認為是與崇德天皇的怨靈作祟有關。
更為重要的是,數年後,平氏、源氏兩大武家集團上演了一場權力爭奪戰,在之後的數百年間,武士階層所掌握的幕府成為實質上的統治者,天皇一族則變成了政治傀儡。崇德天皇「取民為皇,取皇為民」的詛咒,似乎真的應驗了。
03 從京都到江戶:德川家康與「七十日新皇」平將門
無論是早良親王,還是崇德天皇,怨靈給人的印象以負面居多,因為他們帶來的往往是死亡、瘟疫、火災、戰亂等禍事,人們建神社、進行各種祭祀儀式的目的,是為了平息他們的怨氣,讓生活早日回歸平靜。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怨靈還會被統治者所「利用」。我們之前提到的菅原道真,從雷神到學問之神的形象演變過程,就與統治者想要向市民階層推廣讀書做學問的政治訴求緊密相關。
四大怨靈中的平將門也有著與菅原道真相似的經歷,江戶幕府的創立者德川家康,就在江戶城中建立起七座供奉平將門的神社,並將其連成北鬥七星的形狀,即所謂「怨靈結界」,祈求藉助平將門的怨念之力,守護江戶城的安寧。
對於德川家康來說,平將門是江戶的「守護神」,但對平安王朝的統治者來說,平將門曾自立為皇,做了七十多天的新皇,是個不折不扣的叛亂者。
從出身來看,平將門本是天皇家族的成員,是桓武天皇的五代孫,後來被降為臣籍並賜姓平氏。平將門一族世代在關東地區擁有領地,父親去世後,勇武過人的平將門與族中伯父等人因領地問題爆發衝突。
一樁關東地區的內部矛盾,隨著被上報至京都朝廷而不斷發酵,敵對雙方混戰不斷,平將門的勢力日漸穩固。由於對朝廷力量的誤判,以及傳說中的「巫女傳旨事件」等,平將門的反叛之心日益膨脹,決定自號「新皇」,當起了關東地區的「天皇」。
可惜,平將門的「新皇」位置還沒坐穩,就被京都派出的討伐軍所破,在被押送至京都後,最終處以斬首之刑,頭顱放在東市示眾。據說,平將門的頭顱離開身體後,仍然高聲斥罵不斷,附近的居民都覺得是在鬧鬼,半個月後有人目睹平將門的頭顱竟然飛了起來,一直向東飛至武藏國的鳥越(今天的東京)附近。
與其他怨靈一樣,平將門死後異事連連,江戶民眾為平將門建起名為「將門冢」的首冢,每年9月舉行「將門首冢年祭」,並將其奉為東國的保護神:神田神明之神。德川家康沿襲了這一做法,並且加以強化,於是,在德川時代,平將門的怨靈變身守護神,維繫了江戶城近300年的和平與穩定。
04 流行千年的怨靈信仰,與日本之民族特性息息相關
以「四大怨靈」為代表的日本怨靈文化,起源於日本奈良時代,在平安王朝時期達到鼎盛,但時至今日依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在文學、戲劇、影視、繪畫等領域,都有「怨靈文化」的滲透。
日本淨琉璃三大傑作之一的《假名手本忠臣藏》,就以平將門的故事為藍本,進行了戲劇化的處理。《源氏物語》《保元物語》等經典小說中,留下了許多關於怨靈的記載。
魔幻小說家夢枕貘的《陰陽師》中,早良親王再次出場,回到150年後的桓武天皇時代,與陰陽師安倍晴明等上演一場人、鬼、怪的纏鬥。日本恐怖電影在全球擁有獨樹一幟的口碑,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怨靈文化的風靡。
怨靈文化在日本生根、發芽,並且擁有長達千年的旺盛生命力,不僅與奈良、平安時代特殊的時代背景有關,還與日本民族的特性息息相關。
有學者提出,菅原道真、平將門、崇德天皇等怨靈均出現在奈良、平安時期絕非偶然,他們產生的時間與大寶·養老律令體制的頒布大體重合。當時受到律令政府的壓榨,民眾生活本就困苦不堪,自然災害、瘟疫頻繁又使得民眾的生存壓力進一步加劇。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民眾把目光投向了「怨靈」,將供奉怨靈視為紓解苦難的途徑之一,統治者順勢加入怨靈信仰的行列,以有效轉移矛盾的焦點。
怨靈文化,契合了民眾在特定時期的信仰訴求,但從根源上來說,日本作為一個自然資源匱乏、且經常遭受地震、颱風等災害侵襲的島國,人們對待生命的態度始終有消極壓抑的一面。
他們信奉超自然的力量,對死後的世界有著豐富的想像,於是有了「八百萬神明」的說法,以及神道教信仰。人們寄希望於這些超現實的因素,以擺脫現實的窘境和對死亡的恐懼,怨靈文化便有了長久生存的深厚土壤。
奈良本辰也、高野澄在《京都之謎》中,關於「天狗」有一段精彩論述,他們說:鞍馬的妖魔鬼怪世界,成為京都人的心裡被撕扯開的一個空洞,而充斥在這個空洞裡的,就是那些棲息於此的天狗們。
換句話說,天狗之於京都,怨靈之於日本,無非是填補人們內心空洞的一個虛幻存在。然而,也正是這些真真假假的妖魔神怪,構成了日本傳統文化別具特色的一面,也讓京都這座古老城市增添了一重不乏魔幻的魅力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