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人生的三種境界,最近看書,寫讀書感悟,寫書評,看書評,有些許心得。
讀書也應該有三種境界,文採不夠,暫且用簡單的語言述說吧。第一境界是看故事,第二境界是看語言,第三境界是看人性。
這個劃分未必準確,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是我自己的真實感悟。
01看故事
看故事是大多數人的需求,可能是有點無聊,找點消遣;可能是壓力太大,想要看看故事分散注意力。
這個時候看的是情節設計是否巧妙,是否能夠引人入勝。如果太狗血,太雷人,太假,那就看不下去了。
好的故事人物是飽滿的。作者會通過一件件小事讓人物變得立體起來。某個角色不會因為一件事而立刻黑化,而是某些人、某些事一點點摧毀了他/她的希望,才會在萬念俱灰之下黑化。
《花千骨》和《甄嬛傳》都是很好的例子。而會講故事的的導演才能拍出好的電視劇或者電影。
好的故事情節是曲折的。你在看書的時候就一直在猜,到底誰是幕後黑手,到底是誰策劃了這一系列事件,你會忍不住去猜最後到底誰會贏。
我在看《慶餘年》的時候,就一直好奇,慶帝到底是怎麼輸的,而範閒又是如何成功扳倒慶帝的,這是我一直看下去的動力。
我看過各種故事。言情,玄幻,修仙,武俠,傳奇,懸疑,現代都市情感,職場等等。好的故事可以解壓、去乏,可以治癒內心的彷徨,也可以給予我們向上的力量。
02看語言
好的故事需要環境的烘託,而環境要靠語言去呈現。有的故事情節設計很巧妙,可是作者的語言功底不足,讀起來就像喝白開水,能滿足基本需求,但食之無味。
好的語言是有魔力的。會讓人的閱讀速度慢下來。我會忍不住把這些優美的句子抄下來誦讀。
高三晨讀的時候,如果我覺得背英語、背歷史頭疼,就改背詩詞和文言文,頭疼的症狀就會慢慢消失。這大概是喜歡的緣故。
看書的的過程也像是在探險,會遇到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遇到不喜歡的,會覺得惋惜,不是經典名著嗎?怎麼不過如此。看到喜歡的書恨不得告訴所有人,這本書語言很有趣,你要不要看?
好的語言會讓看書的人自得其樂。看《捎話》的時候,覺得有點荒誕,有點超出認知「常規」。有形狀和顏色的聲音,能看見、聽見鬼魂的驢,白天和黑夜的戰爭,給人的感覺都是新奇有趣的。
03看人性
看書看到最後,會忍不住去思考人物的命運,某個角色的一生。看心理學,看哲學,看散文,看遊記,我們思考的是自己的一生。
看《慶餘年》的時候,我覺得慶帝簡直是神一樣的人物,他把所有人算計得剛剛好。帝王術,算計的也是人心,算到眾叛親離,終成「寡人」。
看完原著《長安十二時辰》後,我很佩服張小敬的手段和心性,雖然我知道這樣有韌性的人物只生活在傳說中,沒有人能成為這樣的傳說。
張小敬的行事方式是只看結果,不講規矩。他是一個目標性很強的人,執行力也很強,他會為了取得敵人的信任犧牲李泌,他也會為了救九十九人犧牲一人,這個人可能連個名字都沒有。
而直到今天,人們依舊在討論犧牲一人可以救九十九人到底可不可行,是否違背人道主義?
看書是一個人自我發現的過程,你會遇到你知道的,見過的,了解的,也會遇到未知的,駭人聽聞的,不可思議的人、事、物。
有人說不知道看什麼書,總是想看大咖的書單,但是卻忘了我們跟大咖的閱讀水平不在一條線上。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心路歷程不一樣,三觀不一樣,想看的書,能夠看得下去的書也是不一樣的。
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因為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或者工作的需要去看不同的書。而同一本書,20歲讀和30歲讀也是不同的體驗。
如果看不懂,看不下去,也許只是在這個當下,這本書不是最適合你的。
在時間的長河裡,任何事都沒有絕對的標準,讀書也是。我們都是在摸索著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