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三種境界:看故事,看語言,看人性

2020-12-14 如卿如夢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人生的三種境界,最近看書,寫讀書感悟,寫書評,看書評,有些許心得。

讀書也應該有三種境界,文採不夠,暫且用簡單的語言述說吧。第一境界是看故事,第二境界是看語言,第三境界是看人性。

這個劃分未必準確,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是我自己的真實感悟。

01看故事

看故事是大多數人的需求,可能是有點無聊,找點消遣;可能是壓力太大,想要看看故事分散注意力。

這個時候看的是情節設計是否巧妙,是否能夠引人入勝。如果太狗血,太雷人,太假,那就看不下去了。

好的故事人物是飽滿的。作者會通過一件件小事讓人物變得立體起來。某個角色不會因為一件事而立刻黑化,而是某些人、某些事一點點摧毀了他/她的希望,才會在萬念俱灰之下黑化。

《花千骨》和《甄嬛傳》都是很好的例子。而會講故事的的導演才能拍出好的電視劇或者電影。

好的故事情節是曲折的。你在看書的時候就一直在猜,到底誰是幕後黑手,到底是誰策劃了這一系列事件,你會忍不住去猜最後到底誰會贏。

我在看《慶餘年》的時候,就一直好奇,慶帝到底是怎麼輸的,而範閒又是如何成功扳倒慶帝的,這是我一直看下去的動力。

我看過各種故事。言情,玄幻,修仙,武俠,傳奇,懸疑,現代都市情感,職場等等。好的故事可以解壓、去乏,可以治癒內心的彷徨,也可以給予我們向上的力量。

02看語言

好的故事需要環境的烘託,而環境要靠語言去呈現。有的故事情節設計很巧妙,可是作者的語言功底不足,讀起來就像喝白開水,能滿足基本需求,但食之無味。

好的語言是有魔力的。會讓人的閱讀速度慢下來。我會忍不住把這些優美的句子抄下來誦讀。

高三晨讀的時候,如果我覺得背英語、背歷史頭疼,就改背詩詞和文言文,頭疼的症狀就會慢慢消失。這大概是喜歡的緣故。

看書的的過程也像是在探險,會遇到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遇到不喜歡的,會覺得惋惜,不是經典名著嗎?怎麼不過如此。看到喜歡的書恨不得告訴所有人,這本書語言很有趣,你要不要看?

好的語言會讓看書的人自得其樂。看《捎話》的時候,覺得有點荒誕,有點超出認知「常規」。有形狀和顏色的聲音,能看見、聽見鬼魂的驢,白天和黑夜的戰爭,給人的感覺都是新奇有趣的。

03看人性

看書看到最後,會忍不住去思考人物的命運,某個角色的一生。看心理學,看哲學,看散文,看遊記,我們思考的是自己的一生。

看《慶餘年》的時候,我覺得慶帝簡直是神一樣的人物,他把所有人算計得剛剛好。帝王術,算計的也是人心,算到眾叛親離,終成「寡人」。

看完原著《長安十二時辰》後,我很佩服張小敬的手段和心性,雖然我知道這樣有韌性的人物只生活在傳說中,沒有人能成為這樣的傳說。

張小敬的行事方式是只看結果,不講規矩。他是一個目標性很強的人,執行力也很強,他會為了取得敵人的信任犧牲李泌,他也會為了救九十九人犧牲一人,這個人可能連個名字都沒有。

而直到今天,人們依舊在討論犧牲一人可以救九十九人到底可不可行,是否違背人道主義?

看書是一個人自我發現的過程,你會遇到你知道的,見過的,了解的,也會遇到未知的,駭人聽聞的,不可思議的人、事、物。

有人說不知道看什麼書,總是想看大咖的書單,但是卻忘了我們跟大咖的閱讀水平不在一條線上。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心路歷程不一樣,三觀不一樣,想看的書,能夠看得下去的書也是不一樣的。

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因為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或者工作的需要去看不同的書。而同一本書,20歲讀和30歲讀也是不同的體驗。

如果看不懂,看不下去,也許只是在這個當下,這本書不是最適合你的。

在時間的長河裡,任何事都沒有絕對的標準,讀書也是。我們都是在摸索著前進。

相關焦點

  • 三句詩表達人生三種境界
    人生道路上經風歷雨,有苦有樂、有成功有失敗,需要自我打氣自我激勵,自我奮鬥,這裡也用三句詩來表達人生三種境界:人生第一境界: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青少年時期,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已踏入社會,都是刻苦讀書,積累知識的好時光。外賣哥黎海為的勵志故事都不陌生,別人送外賣只是送外賣,他送外賣也是享受讀詩的過程。讀書可以把文字承載的知識變成有靈魂的東西融入你的血液你的思想中,你所讀過的書,學過的知識,都會在你以後的生活中開出美麗的花結出碩果。
  • 《看不見的客人》:透過4個版本5個故事看人性
    《看不見的客人》是一部2017年上映的西班牙電影,導演是2013年獲得戈雅獎最佳新人導演獎的奧裡奧爾保羅,本片作為保羅的「懸疑三部曲」之一,豆瓣評分8.8,號稱「零差評」懸疑佳作。這部電影是一部不算宏大的懸疑巨作。為什麼不算宏大還稱它為「巨作」呢?
  • 讀書| 王國維 人生的至高境界
    《陪你讀書》更新時間伊金霍洛發布:周日更新FM102.3 :首播8:05 重播18:30↑↑↑文字太長?聽聽看↑↑↑ 介紹作者有人將王國維的學術成就比作一顆耀目的鑽石,每一個晶瑩剔透的切面都閃爍著令人心旌搖曳的光彩。這並非溢美之詞。
  • 小悟:讀書的3種境界
    突然間發現,其實讀書應該至少有三種境界:門下境界:讀字入門境界:讀術登堂境界:讀心讀字顧名思義就是按著書本的字一個一個,一段一段甚至一頁一頁地讀。書上說什麼就是什麼。筆者在讀書時也被老師要求課文背誦,自然也沒有少吃背不出來、背錯的苦。當下也有不少因此產生的老師與學生,老師與家長,學校與家長的爭議及糾紛。但筆者並不討厭這種「讀字」式的教學,因為「師傅領入門,修行靠自己」!
  • 王國維的這三種境界是循序漸進的,適用於讀書,亦適用於人生
    他在父親的指導下博覽群書,逐步形成了讀書的志向和興趣。在求學的路上,他潛心學問,著述甚豐。1925年,在胡適、吳宓等人的力邀之下,王國維出任清華研究院導師,與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清華五導師」。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給了後人無數的猜測。陳寅恪為對他撰寫碑銘:「先生之學說,或有時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40種讓孩子愛上讀書的方法,看這裡
    可以是親子閱讀,也可以孩子看兒童讀物,父母看自己的書。9. 睡前閱讀將孩子上床時間提早,然後給孩子可以看書的特權。如果給孩子選擇「看半小時書還是馬上關燈睡覺」,孩子十有八九會選擇看書,這不見得孩子愛看書,而是他們都不想輕易入睡。10.
  • 王國維說人生有三種境界,「境界」是什麼,分別有哪三種境界?
    三種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詐也。
  •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各是啥意思?
    老不看三國《三國演義》這本書講述的是東漢末年,諸侯四起,割據混戰,群雄爭霸的故事,但是除了打打殺殺,更多的權謀,是人心,比如人們所熟知的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冢虎司馬懿,幼麟姜維,鬼才郭嘉,還有周瑜,魯肅,程昱,田豐,張昭等等都是十分不錯的謀士
  • 從《無限》的「象徵性」,看電影中的「人性」和「獸性」
    這部電影散發著溫暖的氣息,看完後感覺很治癒。 《無限》想像力豐富,題材新穎。主要講述了女主笹木美代,綽號是「無限」,為愛化身成貓的故事。整個電影主要以女主「無限」的視角展開。因為家庭離異,因為父親再婚,因為同學排擠,無限對世界充滿了絕望。好在,有一個人闖進了她的內心,那就是男主「日之初」。
  • 莊子: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境界不夠
    蘇軾覺得自己進步很大,對佛印說:「大師,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 佛印說:「看來像一尊佛。」蘇軾笑著說:「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蘇小妹聽完說:「自己是佛,看別人也會像佛;若自己是大便,看別人也會像大便,你的境界比佛印禪師差遠了」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你看別人像什麼,你就是什麼。看別人不順眼,處處都要挑人刺,是因為自己的境界不夠。
  • 從《黑冰》看人性的矛盾與認知取向
    張成功開始寫這部同名小說,他有的公安工作經驗,《黑冰》是根據他遇到的一系列製毒販毒人物的故事改編而成的小說,從而在《黑冰》中塑造了一個核心人物郭小鵬,他將才華與一個精神和身體強壯的商人融為一體,可惜的是,他原本的家庭和性格並不是漏洞造成的,是他人性的黑暗和扭曲。
  • 讀書有什麼意義呢,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有人問:讀書有什麼意義呢?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以下就是讀書的意義。讀書的意義1.書籍,凝聚了人類文明的精華,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使我們提升專業知識,掌握生存的技能;讀書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生命的質量;讀書讓我們通過作者的文字,走遍世界各地,看遍人情冷暖;讀書讓我們思考人生的奧秘,見識偉大思想的光芒。讀書讓每一個平凡的人,擁有不平凡的人生。讀書的意義2.富有詩書氣質華,讀書能提升自己的內外在,讀書能讓自己談吐自若,讀書能讓自己精神世界豐滿,讀書能讓自己通古,今讀一本書,像是認識了一位好友。
  • 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回顧一下,操作的三層境界,與佛學有些類似: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說來簡單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初入市者簡單容易,充滿新奇,經常看到本真。第二層,因為第一層的本真,經常受騙上當,被許多反技術坑害,於是懷疑人生,看什麼覺得不是什麼,充滿了自我否定。
  • 讀書不覺已春深——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給我們的閱讀啟示
    而這種局面的出現,與宋代從官方到民間,對文化教育,或者直接說讀書的重視密不可分。其實,不止宋代,中華幾千年中,古人是一貫重視讀書的。讀書可以改變人生,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有多麼燦爛,讀書就有多有味。在全民閱讀時代,讓我們走進古人,從王國維關於治學和讀書的三重境界,感悟古人的讀書生活和讀書方法,找到自我的讀書之道。
  • 寫出別人喜歡看的文章——散文語言之我見
    原標題:寫出別人喜歡看的文章——散文語言之我見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夏衍在《寫文章的群眾觀點》中,有一段講述魯迅寫作的情形:「魯迅先生寫文章的時候,遣詞造句,非常精細,一字一語,都顧及讀者的了解,倘無相當合適的口語,則寧可引用文言,決不堆奇疊怪,硬造生句,而當一篇文稿完篇之後
  • 讀書有什麼好處?看我的親身體會
    在老太太的影響下,「精忠報國」的嶽飛在我的心中「安營紮寨」,「忠君為民」的楊家將在我大腦中「根深蒂固」,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個人物的個性、經歷都如數家珍。永遠忘不了那段天真的童年時光,吃粗穿舊的歲月因為有了評書的浸潤而格外燦爛,田裡泥裡辛苦勞作的日子因為有了故事的裝飾而神採飛揚。
  • 讀書是一種「彎道超車」
    著名學者王國維講過治學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悟」就相當於第三種境界,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學習的最好效果就是「悟」,領悟蘊藏在書背後的是非曲直、善惡美醜、人生真諦,從而激發靈感、啟迪心智、提升境界。怎麼去「悟」?一要精讀。
  • 李玫瑾提示: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就能看出來,主要看這3方面
    李玫瑾教授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其實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來。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決定:自控力是孩子主動學習的基礎自控力是孩子自主學習和不斷學習的基礎能力,自控力強的孩子會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為自己做出選擇。
  • 讀書的層次與境界,你在哪一層?
    所以這個階段的讀書,我認為還沒有真正進入讀書的境界,只是讀書而已。 第二層次,為興致和追尋認同而讀。這個階段有點類同孩子小時候為滿足好奇而讀書的樣子,為興趣驅使。所以,讀書到這個層次才算是真正進入了讀書的境界。因此,很多的孩子在小時候是進入讀書境界的,這算是很高的境界,很多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境界。
  •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成大事者,必然經歷這三種境界
    父親回到家中,指導兒子博覽群書,涉獵近代先進科學文化知識以及維新思想,培養了他讀書的志向和興趣。十六歲時,他考中秀才,被譽為「海寧四才子」之一。他本可以繼續考取,可他卻只對史書產生濃厚的興趣,父親也尊重他的選擇。此後他便踏上了漫漫求學之路,先後赴上海求學、赴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還曾任教於南通師範學校、江蘇師範學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