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前夕,蘇聯紅軍步兵師編制的調整

2020-12-16 鐵血戰史1927

導語:本文接二戰蘇聯陸軍部隊的編制發展史(1941~1942)

蘇聯紅軍步兵師編制的調整

蘇聯紅軍的步兵師也是個多兵種的混合體,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1941年4月份的時候,蘇軍步兵師的規模還是挺大的,這個時候蘇軍剛剛通過了一個新的步兵師編制。新步兵師的編制下轄三個步兵團、兩個炮兵團、一個反坦克營、一個防空營、一個偵察營、一個通信營、一個工兵營、一個汽車運輸營以及一個醫護營,總人數約有1.5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步兵師的編制表上還有1200餘支衝鋒鎗,但它只是個紙面數據,實際上衝鋒鎗大多配屬給人民委員會跟邊防軍,陸軍步兵師裝備的賊少;兩個炮兵團,其中一個團有三個炮兵營合計裝備12門76mm加農炮和24門122mm榴彈炮,另一個炮團有兩營,合計裝備12門122mm榴彈炮和12門152mm榴彈炮,另外每個團還有3挺重機槍,這些都是紙面數據,實際上能擁有這個數量火炮的步兵師很少;反坦克營裝備的是18門M1937型45mm反坦克炮;防空營下面三個連,每連四門高射炮,合計8門M1939型37mm高射炮和4門M1931型76mm高射炮;步兵團還下轄一個防空連3個排裝備的都是重機槍。

另外步兵師還裝備16輛輕型坦克、13輛裝甲車、3000多匹馬以及500多輛汽車,當然這也是紙面數據;在1941年6月上旬的時候,每個步兵班的編制表上又多了兩把半自動步槍,實際上沒幾個裝備的,大多都給了海軍;另外很多步兵師都不是滿編狀態,戰爭爆發的時候很多步兵師的滿編率只有百分60~85之間。可以這麼說,這個編制蘇聯剛剛通過,戰爭就爆發了,本來蘇軍是想通過五年計劃加速整軍的,但是希特勒沒給他們這個機會。

蘇德戰爭爆發一個月後,蘇軍又重新弄了個新編制,把炮兵團去掉了一個,只留下一個擁有24門火炮的炮兵團,8門122榴彈炮加16門76炮,反坦克營也被取消了,輔助部隊也有一定情況的縮編。另外步兵團直屬的步炮連只剩下兩個排,裝備4門76mm炮,原先三個排;直屬迫炮連改為4門120mm迫擊炮。步兵營下面的反坦克炮排取消了,原先裝備2門45mm反坦克炮;步兵營下面的迫擊炮連改為排,裝備2門82mm迫擊炮,原先是6門三個排。步兵連的輕機槍也被減少了約一半,重機槍排被撤銷,原先步兵連有3個步兵排和1個重機槍排,重機槍排倆班各裝備一挺1910型馬克沁機槍。改編後的步兵師人數只有原先編制的百分之75,火炮數量減少了約一半,從火力密度來說比戰爭爆發前的步兵師火力減少了約一半。

本文的時間在1941年初到1941年七八月份之間,因為步兵師編制調整的很頻繁,可能只隔了一個月就調整了,所以我劃分的比較詳細,如果有數據不準的話,大家可以在評論裡面留言。

本文由鐵血戰史1927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二戰蘇聯陸軍部隊的編制發展史(1941~194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戰最慘烈、規模最龐大的就是蘇德戰場,雙方的戰役動輒就是上百萬人的大會戰。蘇聯的軍力最高的時候更是超過了1100萬人,要指揮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其編制是非常複雜的,而且隨著戰事的發展,蘇聯陸軍編制也一直在發生變化,本系列將會簡單講解一下二戰中蘇聯陸軍的編制變化史。
  •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本文接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二戰德軍中後期的步兵師編制影響二戰德軍中後期編制的原因包括兵源的數量、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爭的失利,戰爭的失利主要指前線慘敗導致損兵折將、武器丟失或者損耗嚴重等。
  • 野戰尖兵:細看二戰德軍在戰爭後期步兵師的編制發展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這篇文章。為了應對此種情況,德軍從1943年底開始,前線的大多數步兵師為了便於指揮,把步兵團原先的三個步兵營縮編成了兩個步兵營,師屬偵查營也被改成了師屬預備隊。到了1944年,基本上所有的步兵師都改成了三團六營制,以前是每個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營,現在是每個步兵團下轄兩個步兵營。
  • 籤了互不侵犯條約的蘇德,為何還是爆發戰爭?蘇聯又為何毫無防備
    二戰時期,蘇聯遭到了來自納粹德國的攻擊。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聯合其諸多僕從國對蘇聯發動了攻擊。面對納粹德國的攻擊,蘇軍顯得毫無招架之力,被打的節節敗退。然而如果縱觀二戰史,我們會發現為了這次進攻,納粹德國密謀多時,蘇聯紅軍也有所察覺。但為什麼最終蘇聯紅軍全無防備,被打的損失慘重呢?
  • 二戰時德軍精銳步兵師和日軍甲級師團,誰戰鬥起來更勝一籌?
    回憶二戰史的時候,會發現二戰這個階段中國戰場幾乎是很沒有存在感的,很多決定戰爭轉折的重大戰役不是發生在東歐平原就是在太平洋的小島和寬闊海面上,原因很簡單,二戰時,中國在本土戰場輸掉了和日軍的二十多次會戰,如此慘敗,焉能不被各國嘲笑?
  •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什麼讓日本放棄了進攻蘇聯的戰略?
    眾所周知,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場,德國就是因為輸給了蘇聯才輸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很多人認為德國輸給蘇聯的一個重要外部原因就是日本沒有配合德國北上對蘇聯形成戰略夾擊。
  • 步兵師番號太多造成補充困難
    戰爭初期蘇軍野戰師的編制雖然略遜於德軍和美軍,但是差距並不是特別明顯,造成軍事愛好者「視覺誤差」的主要原因是蘇軍在戰爭的中前期戰損太大,而補充又不及時。美軍步兵師編制人數為15200餘人,主要作戰單元也是三個步兵團,但是有五營炮兵和一營防空部隊,同時輔助人員較多,各師實際人數都突破了18000人。而蘇軍的步兵師在戰爭爆發時編制人員約在14500人左右,雖然比德軍和美軍略少,但差距並不明顯,畢竟歐美軍隊的編制都有互相學習和借鑑的成分,出入不會太大。
  • 庫爾斯克會戰才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提及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基本上都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小編就先向大家講述一下這場戰役再向大家說明小編對這場戰役的看法。在當時德軍才剛結束對列寧格勒的圍剿行動,就在1942年7月17日這天,集結了150萬士兵進攻史達林格勒,蘇聯軍方為了守衛史達林格勒不被貢獻和粉碎德軍的戰爭計劃只好採取防禦戰役。此次戰役一共進行了200多天,蘇軍在同年的11月開始發起反擊,並在次年的2月2日全殲德軍,此後這場戰役正式結束。
  • 蘇德戰爭不到半年,蘇軍29個機械化軍損失殆盡,誰該承擔責任?
    但是歷史的發展並非如此,在蘇德戰爭爆發的第1年,以20個裝甲師為核心的德國陸軍給予了以29個機械化軍為核心的蘇聯陸軍以嚴重的打擊,蘇聯損失了全部的機械化軍,而德軍1個裝甲師都沒有被殲滅!蘇聯對於自己的錯誤直到1940年法國戰爭爆發時才有所認識到,德軍裝甲部隊強大的進攻能力令蘇聯驚嘆不已,直到此時才意識到此前解散機械化軍是一個嚴重的錯誤。當年7月份,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就下令組建9個新型機械化軍,並從1941年2月開始組建另外20個機械化軍。
  • 二戰美軍陸軍步兵師編制與裝備發展史
    世界級的戰爭再度來臨了,美國陸軍的春天也到來了! 此時的陸軍只有三個不滿編的步兵師,另外還有六個名義步兵師,其實還達不到步兵旅的編制。步兵的主要武器就是一戰時期的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春田式),1903年定型的爺爺輩栓動步槍,槍重3.95kg,最大殺傷射程910米,採用7.62x63mm步槍子彈,彈夾5發。國軍也曾經裝備過這槍,因為長的跟「中正式」步槍很像,所以被稱作「花期中正式」。
  • 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是庫爾斯克會戰?50萬精銳德軍被消耗殆盡
    每當回憶蘇德戰爭的歷史時,都會發現其中三場戰役對於局勢的改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也就是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其中史達林格勒戰役最為突出,也是至今都讓世人難以忘懷的一場戰役,蘇聯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才開始轉防為攻。但這戰役真的能稱得上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嗎?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實際上「喀秋莎」只是蘇聯紅軍戰士給這種火箭炮起的暱稱:由於這種新型武器在剛推出的時候保密十分嚴格,沒有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士兵們根據其發射架上標記的字母「K」賦予了它一個「喀秋莎」這樣的愛稱,這個名稱在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蘇軍,它的正式名稱也就無人提及了。直到今天,「喀秋莎」這個名稱仍然被俄羅斯軍隊廣泛用於新式的車載多管火箭炮上。
  • 二戰爆發前,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上)
    在二戰爆發前夕德軍各兵種都偏向於實現部隊的快速機動能力,基本上每個兵種都有一部分摩託化部隊;同時各部隊在保證機動性的情況下改良裝備,增強火力上的配置,比如自行火炮。當然最開始的時候德軍並沒有裝備重型武器,他們只有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也就是常說的「10萬國防軍」,因為這個時候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叫防衛軍,二戰德軍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擴建起來的。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影像集,完結篇
    在戰爭的最後一天,科涅夫的坦克從北部的薩克森突入布拉格,1945年5月9日凌晨,蘇聯坦克以極快的速度抵達布拉格。午後不久,科涅夫元帥與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的部隊會師。 不過蘇聯方面接到通知,美國人將撤離施呂塞堡,並將該鎮交給紅軍。弗拉索夫和他的部下離開施呂塞爾堡,希望進入美國佔領區,但被蘇聯紅軍截獲。在莫斯科,弗拉索夫和其他11人被控叛國罪,並於1946年8月2日被絞死。弗拉索夫拒絕認罪,儘管他被告知他將不經審判被折磨至死。
  • 她本是蘇聯紅軍女戰士,卻甘心成為叛徒,替納粹德國屠殺蘇軍
    之前我們說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僅有漢奸,還有許多「俄奸」,而其中最臭名昭著的要數蘇聯紅軍女兵,安東尼娜·馬卡洛娃了。二次大戰中的蘇德戰場,異常血腥,蘇聯軍隊在戰爭的膠著階段損失慘重,致使國內男性兵員極具減少,所以不得不召集大量的女兵參見蘇聯紅軍。
  • 蘇芬戰爭因果概述,它對當時歐洲乃至二戰局勢的影響深遠!
    而芬蘭人這邊開戰時一線是8個步兵師,另外還有2個步兵師作預備隊,後來又勉強組建了三個步兵師參戰。蘇軍投入的兵力月度平均超過80萬,芬蘭動員到極限的兵力大約也只有30至35萬人。另外還有一些更高的估計,大約20萬蘇聯士兵在戰爭中喪生,超過50萬人受傷,而弱小的芬蘭軍隊傷亡總數才不到3萬人。蘇芬戰爭最後結果雖然是芬蘭戰敗,但蘇聯卻是慘勝。 因此,一些參加過「蘇芬戰爭」的芬蘭老兵總是自豪地說,每一名倒下的芬蘭士兵,10名蘇聯士兵將為此付出代價。然後問題出現了,為什麼芬蘭能把強大的蘇聯打得這樣狼狽呢?
  • 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蘇聯紅軍如何攻克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歷經無數磨難的蘇聯紅軍,終於在1945年4月逼近了柏林,此時距離蘇德戰爭已經是第五年了,只要攻克了柏林,德國這個法西斯國家就會徹底滅亡。然而此時還不到勝利的時候,如果蘇軍要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攻克柏林這個納粹德國的黑色心臟,將勝利的旗幟插在德國統治象徵的國會大廈上。
  • 為什麼說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轉折點?50萬精銳德軍被消耗殆盡
    對於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普遍人認為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很準確。德軍圍攻完列寧格勒後,在1942年7月17日這一天,安排近150萬的兵力前往史達林格勒,蘇軍為了抵禦德國納粹的持續進攻也展開防禦作戰。
  • 蘇聯軍隊體制調整對其解體的影響
    1918年11月,蘇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成立專門領導紅軍及一切武裝力量的工農國防委員會,列寧既擔任委員會主席,又擔任黨的領袖、政府首腦,從而實現了蘇共對紅軍的絕對一元化領導。同時,蘇共在紅軍中建立了堅實的組織系統,各級黨組織、政治部和軍隊政治委員列入紅軍組織編制,政治部成為蘇共在軍隊中的組織核心。在多次艱難的歷史時刻,蘇共堅決貫徹列寧的建軍原則,克服危局,戰勝了國內外各種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