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能治病,不但能治新病,還能治舊病久病。凡病皆由邪氣侵襲而成,新病源於新邪,而舊病久病多因於伏邪。針灸能扶正祛邪,不但能祛除新邪,亦能祛除伏邪。
一、關於伏邪
伏邪,原意是指感受邪氣,潛藏於體內,逾時而發。伏邪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伏邪專指伏氣溫病,即外邪侵犯人體,正氣不足,不能祛邪外出,使邪氣得以伏匿,或伏於膜原,或伏於肌膚,或伏於脂膜,逾時而發。而廣義的伏邪則指一切伏而不即發的邪氣,包括七情、飲食、痰濁、瘀血、內毒等內在致病因素。如清代醫家王燕昌在《王氏醫存》說:「伏匿諸病,六淫、諸鬱、飲食、瘀血、結痰、積氣、蓄水、諸蟲皆有之。」
早在《內經》中已經提出,四季之風寒暑溼皆可伏而不發,成為伏邪。自東漢至明朝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伏氣理論只用於解釋溫病,而溫病以外的伏邪理論幾乎沒有提及。到了清朝,隨著伏邪理論的不斷發展,才逐漸擴展到溫病以外的外感疾病。
清代醫家劉吉人以《內經》伏邪發病理論為依據,認為在需要調理的慢性病中,「內有伏邪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髒自生之病,不兼內伏六淫,十僅三四」,他對伏邪的概念作了擴展,認為:「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後方發者總謂之曰伏邪,已發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隱伏,亦謂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傷,邪氣內陷,暫時假愈,後仍復作者亦謂之伏邪;有已發治癒,而未能盡除病根,遺邪內伏後又復發亦謂之伏邪。」
二、針灸治療伏邪
一則,大病多有伏邪。
臨床所見,許多慢性大病都存在著伏邪。比如腫瘤、高血壓、糖尿病、風溼或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等。這些疾病都可以用針灸取效,因為針灸不但能祛除外感之邪,還能祛除伏邪。
從臨床來觀察,六淫之中,風寒溼邪最容易化為伏邪。風為百病之長;溼性重濁黏滯,易阻遏氣機;寒邪收引。外感風寒溼邪,邪氣瘀阻經脈,阻滯氣血,久則合邪內伏,阻滯氣機升降,導致百病叢生。
我臨床常用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此方最能從三陰層次鼓舞陽氣,啟出三陰內伏的風寒溼邪,使之透出三陽,從表而散。
二則,升降氣機治伏邪
從針灸來看,要透出伏邪,就要舒暢氣機,恢復氣機升降出入之樞機,則正氣內旺,升降出入歸於平衡,伏邪自然得散。我常用四關穴,此穴最能調節氣機升降,有助於伏邪外透。在此基礎上根據病機與病情,或配合他穴,或配合湯藥化裁,則其功甚大。
事實上,針灸所治的伏邪,不並限於六淫,更包括氣、痰、瘀、水等邪氣。
三則,針灸臨床可用伏邪理論指導
比如,針灸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痰瘀伏邪是冠心病的核心病機。臨床可用內關、心俞、厥陰俞、血海、豐隆諸穴,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之所以能取效,正是基於痰瘀伏邪理論。以上所取諸穴的前四穴能活血化瘀,豐隆又能化痰降濁。這樣就能對伏痰和伏瘀進行有效幹預,既能改善症狀以治標,又能防治伏邪每遇誘因而反覆發作以治本。
又如,慢性肺系疾病患者多陽虛體質,易受外感和內傷誘發發病,病程纏綿,經久難愈,多有內傷伏邪。運用伏邪理論指導慢性肺系疾病的防治具有實際臨床意義。在病情穩定時,我常取肺經的魚際、尺澤,配合胃經的足三裡、豐隆,脾經的太白,更加艾灸肺俞,有滿意效果。肺屬太陰,太陰陽虛,一則易生痰溼;二則無力祛邪,導致邪氣內伏。要想標本兼治,則既要扶正,又要祛除伏邪。用針灸既扶陽,又健脾太陰,還能化痰祛邪,自然能收取良效。
四則,冬病夏治與伏邪
三伏天扶陽,正是「冬病夏治」的絕好時機。在三伏天對特定的穴位進行溫熱刺激,使得身體氣血循環加快,腠理宣通,可以促使體內沉伏的風寒溼邪向外透出,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之所以有些疾病會在冬天復發,根本原因在於邪氣深伏,至冬天寒邪外襲,引動內伏之邪,內外邪氣相互勾結,導致病情容易復發。
冬病夏治,我們常用穴位貼敷,或用艾灸,都是祛除伏邪的有效手段。以慢性哮喘、類風溼性關節炎、慢性鼻炎等為例,每年三伏天取幾個穴位,貼上幾次三伏貼,能使伏邪從三陰層次透出,則冬天就不再容易發作。
我們學習針灸時,不要視針灸為小道,認為不如湯藥高明。其實,針灸非常擅長治病,我們要對針灸有信心。我自己體會,針灸既能治小病輕病,亦能治大病重病。當我們用針灸治病取效時,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本文論述伏邪與針灸,即是基於此目的。(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