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是中醫的重要手段,是老祖宗經過驗證總結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現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並且得以信賴,這也讓我們針灸人越來欣慰。
患者李阿姨,今年55歲,反覆偏頭痛近2年,在當地三甲醫院做了各項檢查均顯示沒有問題。給予止疼藥口服,效果均不佳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後來經過朋友介紹,在一個小診所接受針灸治療,症狀可明顯緩解,但是第二天又會恢復如初。
後在機緣巧合之下找到了我治療,我經過望聞問切,通過辯證分析,最終決定從體質入手,在局部取穴的同時,根據此患者的體質差異加以辯證選穴,最終經過兩個周期的治療頭疼的症狀完全消失,其他以前出現的問題如怕冷等症狀也都有緩解。
這個病例就讓我開始了思考,為什麼同樣是針灸,療效為什麼會有差異?為什麼無法維持?如何才能提高針灸治療的效果呢?
1.綜合分析患者病情,診斷準確是關鍵
診斷是治療的基礎,一個患者就診之後,醫生的診斷是後續所有幹預的總綱領。正確詳盡的診斷是療效的保證,也能做到事半功倍;一旦診斷錯誤,不僅耗費患者精力、金錢,而且對疾病的治療有時候可能起到反作用。
綜合分析病情,就是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就比如上面病例提到的體質問題。「三因制宜」、「七情內傷」、「六淫之氣」、「五運六氣」等等因素,都可以作為疾病診斷需要考慮的因素。對於一般基本來講,可以分析其中的一二項關鍵內容,對於疑難雜病更是需要考慮方方面面,這樣你才能將別人治不好的病治好,才能顯示出自己的水平。
2.手法得當,刺激有效才能有的放矢
針灸治療不僅需得重視穴位的組合,針刺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很多時候,穴位不是重點,手法才是關鍵。
比如曾經遇到過一個肺炎低熱的患者,每天下午3~5點出現低熱,體溫總是在37~38℃之間,這時候醫生多選擇物理降溫,腋窩夾冰袋、冰帽之類的,但是這樣的效果往往不好,甚至有時候因患者受涼,咳嗽、氣促等症狀還會加重。
這時候科內的一個老師建議試下針灸,於是讓同醫療組的師兄去做針灸。師兄選取了常規書本上寫的那些退熱常用穴,什麼大椎、曲池、合谷、太衝之類,針刺之後,接上電針,留針30分鐘。連續做了3天,患者的發熱情況一點也沒有改變,師兄自己都沒有信心再做下去了。
隔壁組的另一個老師在聽過這個患者的病情之後,決定給他試下「透天涼」針法,老師只選取了曲池穴。只見他將3寸的針刺入曲池穴,深刺至穴位最深處(地部),小幅度捻轉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再將針快速提至穴位中層(人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將針再快速提至上層(天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將針緩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覆操作2~3分鐘,留針20分鐘,每5分鐘依前法操作。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就說感覺針下有一股涼涼的感覺,治療完畢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第二天之後未再發熱。
通過這個病例我就思考,有時候針灸手法是比選穴更重要的,刺激量一定得足夠,否則效果也是出不來的。
3.足夠療程,隨機應變,不拘泥於陳規才是在治療時遊刃有餘
雖然療程的長短是人為規定的,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患者,療程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任何疾病,療程不夠也是不能達到預期療效的。就好比吃飯喝水,不吃足夠的食物是不可能飽的,不飲足夠的水是解不了渴的。
不同的病人可能情況不同,療程的長短可能不同,同一種疾病,可能是不同的情況,療程也會有不同。這時候就需要醫生自己去判斷,如果拘泥於課本上的知識,那你只能是個出色的考試機器,不一定能做個百發百中神槍手。
針灸是我們中醫最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經濟、綠色是它的優勢,如何將針灸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這需要我們萬千針灸醫生的不懈努力,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這樣才能發現不足,發揮優勢,從而更大限度地發掘針灸的秘密。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歡迎關注針灸龍哥,歡迎評論、點讚轉發。#針灸#